林穗芳的编辑加工见解和实践

点赞:4133 浏览:123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林穗芳不仅在编辑理论和编辑规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而且在编辑加工实践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文章从编辑加工的重要性、编辑加工的原则和方法三方面阐述了林穗芳关于编辑加工的见解,并以丰富的实例加以说明.

[关 键 词]林穗芳 编辑加工 见解 实例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

著名编辑家林穗芳先生(1929-2009)不仅在编辑理论和编辑规范研究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在编辑加工实践方面有独到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他处理文稿有一双见微知著的慧眼,能发现一般不易察觉的差错和问题,还有一双灵巧的双手,能恰到好处地消除文稿的差错和缺陷.他眼高手也高,是编辑加工的行家里手.我们难以尽窥他处理过的众多书稿文档,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他参加首都20家报纸编校质量评比、30家省报编校质量评比、20家出版社23种图书编校质量抽查、古籍今译图书质量随机抽查、全国出版专业职业资格考试教材(初级)审读、《出版科学》1993年至2000年各期质量检查,以及在各种编辑岗位培训班讲加工课的相关材料等,可以看出他的编辑加工见解和实例.以下试作分析介绍.

一、编辑加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林先生将编辑加工视为编辑工作不可替代的独立环节,是稿件在发稿前必经的重要阶段.编辑加工对提高原稿的思想、科学和文化水平,消除内容和形式上的缺陷和差错,确保出版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他认为编辑加工之所以重要,原因有以下几点[1]337-338.

1. 作者原稿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瑕疵

作品是客观事物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人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个逐步加深的反复过程,受认识水平和表达能力的限制及难以避免的疏忽,即使经过作者多次修改的稿件,也会存在一些不足.这是客观现实,是编辑加工存在的依据.林先生引了白居易的一段话作印证:“凡人为文,私于自是,不忍于割截,或失于繁多,其间姘蚩,益又自惑;必待交友有公鉴无姑息者,讨论而削夺之,然后,繁简当否,得在其中矣.”(《与元九书》)做过编辑工作的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谦虚的作者会乐于得到编辑的帮助,编辑也会尽力为作者出主意.人们熟知的钱锺书《管锥篇》受到周振甫的助力以及周振甫受到钱锺书赞扬的事,便是一个突出例证.

2. 审稿和编辑加工目的相同,任务和重点不同

审稿和编辑加工是两个相互衔接的环节,目的都是为了提高出版质量,但审稿的重点是选择和评价,即判断稿件是否可以接受出版,编辑加工是按照出版要求和读者需要对确定采用的稿件进行修改和整理.前者主要是从大处着眼,不需要对所有细节作深入检查,后者则主要是从小处着手,任务不是发现优点,而是发现和改正缺点.审稿和编辑加工目的相同,所以要相互配合;两者任务和重点不同,所以审稿后还必须进行编辑加工.编辑加工是独立环节,一般不宜合一,更不能边审稿边加工.

3. 编辑加工要形成制度,有专人负责

林先生在他的专著《列宁和编辑出版工作》中曾引述列宁对粗制滥造、质量低劣图书的严厉批评.列宁指出的许多问题如内容有害、错字很多、材料选择编排不当、没有序言和索引等,都同审稿特别是编辑加工不认真和制度不健全有关.因此,列宁要求:规写作度,使每一种出版物都有专人负责编辑加工[2].林先生从编辑实践中也深深感受到形成制度和专人负责加工的必要.1995年他在参加各类书报刊质量检查,目睹质量差错严重后说:“现在用‘错误百出’已不足以形容某些图书差错之多.”“图书差错多不外两种原因.一是编辑放弃把关的责任或把关不严;二是受水平的限制,对稿件中存在的差错未能发现,并加以改正.”[3]166-167这说明,编辑加工虽然重要,如果不能形成制度并严格执行,也就不能实现确保出版质量的目的.

二、编辑加工的重要原则

编辑加工是从具体问题入手发现和改正已确定采用稿件的诸多不足,这就涉及编辑与作品和作者的著作权关系.按照我国著作权法,作者有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未经作者同意,编辑不能对作品作实质性修改,例如修改观点、思路、论据和篇章结构等.而为了使作者的思想表达得更准确、更完善,编辑有责任进行非实质性修改,如事实材料的订正,语法、逻辑错误的改正,文字的润色,体例规格的统一等.在实际工作中,处理上述关系是比较复杂的,修改的过与不及是对编辑功力的挑战和考验.要使编辑加工做到位,需要处理好以下关系[1]365-369.

1. 文责自负和编辑加工的关系

林先生认为,文责自负和编辑加工两者既相区别又相联系,处理好两者关系是编辑加工的一条重要原则.

“‘文责自负’指作者对作品的内容和表达方式负责,对作品的质量,特别是对它的思想性和科学性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编辑加工任务是从出版的要求和读者的需要出发,帮助作者消除差错、提高质量等如果编辑没有把好质量关,让粗制滥造或差错很多的作品问世,编辑也要承担责任,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文责共负’.”[1]365

如何做到既“文责自负”又“文责共负”?林先生依据自身实践提出了一些建议.

(1)必须修改的要改

编辑加工的主要任务包括,审查原稿内容涉及的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政治理论观点、国内民族关系、宗教信仰、统战工作、港澳台问题和对外关系的论述,以及地图中有关国界的画法;知识性错误的纠正;事实材料包括引文的核对和订正;结构、标题、逻辑、字词、语法、修辞、标点等属于书稿内容和表现形式的加工;辅文和图稿的加工;技术性加工整理等[1]342-365,其中的差错或不当属于编辑加工时必须改的范围.必改的不改,是编辑的失职.


(2)可改可不改的不要改

区分必改和可改可不改的界限,对于编辑加工十分重要.他举了一些例子,如“希特勒义愤填膺”改“希特勒大发雷霆”是应改的,“希特勒大发雷霆”改为“希特勒暴跳如雷”则是可改可不改,不改为好.将“按照文件规定”改为“根据文件的规定”,将“增加产量”改为“提高产量”,属于不必改的无效劳动.把“看作”“当作”通通改成“看做”“当做”,这是编辑用自己的行文习惯强加于作者.对于原稿已定的体例规格,不要轻易变动,如“1900-1971”这样的格式,没有必要在后面再加上“年”字[1]369.(3)谨慎修改,防止妄改

受知识、能力的限制或心理方面的影响,编辑加工时往往出现妄改、错改.例如,没有根据地随意更改事实,对引文作任意修改,对稿件作有损原意的修改,对原意作不必要的增添等.林先生在一次培训班讲编辑加工课前,对50位学员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学员普遍存在错改.有一题:“我国古籍现有八万种,绝大部分为民间所出,由出的只占极小一部分.”参为大部分和小部分不搭配,可将小部分改为少部分.只有3人改对,47人未改,却将“”和“民间”对调,把事实改错了.另有一题:“领导同志提出:‘埔东开发胆子要大一些,步子要大一些.’”此题错在“埔东”和句号位置不当,把“埔东”改为“浦东”并将句号移到引号外即可.可是有学员却把“步子要大一些”改为“步子要快一点”,修改了引文[4].

为了防止加工差错,林先生提出,编辑改过的稿子在发稿前最好送请作者复核,如果时间不允许,也要将校样送作者过目,这是对作者的尊重.这种做法曾是编辑工作的一项制度,现在没有很好遵守,导致编辑和作者之间出现一些矛盾.

2. 把好质量关和减轻加工负担的关系

编辑加工费时费力,不少书稿加工占有编辑大量工作时间,其中有些是应该由作者做而由编辑怎样写了的.林先生指出:“应当明确,决定书稿质量的主要关键在选题审稿,而不在加工整理.平庸之作经过编辑精心加工也难以变成佳作.如果出现这种情况,编辑就成为共同创作者或主要创作者,而不是本来意义上的编辑了.”这是很有见地的.这样做不仅无功而且可能侵犯著作权造成过失.林先生又指出:“编辑有发现、培养新作家的责任,但没有把质量低劣的书稿提高到出版水平的义务.有一部分书稿难免要多花时间加工整理,但不应当成为常规,而要设法创造条件使编辑的主要精力从加工整理工作转移到选题审稿工作上来.”[3]367因此,如何做到既把好质量关又减轻编辑加工负担,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是编辑加工的又一条重要原则.为了做到这点,林先生提出以下一些建议.

(1)严格把好审稿关

编辑加工是在审稿基础上进行的,把好审稿关是编辑加工的前提.采用了不符合出版水平的稿件,必然大大增加编辑加工量.目前人情稿关系稿泛滥和大量收取版面费使平庸伪劣之作进入加工环节,既使编辑加工不堪重负,又造成出版物错误百出.严把审稿关是当务之急.

(2)先退改后加工

审稿时就要对稿件的缺陷和不足提出修改意见,提请作者修改.能由作者修改的尽量请作者修改,编辑不要大包大揽.林先生认为,这样做是因为修改意见是否符合作者意图,作者自己最清楚;作者对内容最熟悉,对存在的问题可以举一反三;编辑修改往往难以保持原作风格.同时提出退改意见要详尽具体,力求一次提完,避免反复退改[1]368.他引用恩格斯的话说明退请作者修改的必要,“当然,如果编辑都很热情,愿意为他们作文字加工,那么,作者在写作中就会越来越粗心大意”[5].

(3)帮助作者熟悉书稿的技术规格

通常出版单位编有供作者写作使用的著译者手册,除了国家规定的标准、规范等外,还有出版单位的特殊要求.原稿存在的问题往往很多是这类问题,而一些出版单位并未严格要求作者执行,这就增加了加工量.因此,编辑要尽可能帮助作者熟悉和使用这些手册,有些书稿可以要求作者先选送一部分样稿,看是否符合要求,有问题及时解决,以免成稿后大量返工.

三、编辑加工的方法

林先生概括审稿的基本方法是“比较、分析、综合等最后把比较、分析、综合的成果加以归纳,作出基本评价”[1]326.这些方法也适用于编辑加工.编辑加工的特点是从小处着手,同时也不排除从大处着眼.加工书稿时仍然要通读全稿,通过通读发现改正问题.林先生把加工的方法分成几方面[1]338-342.

1. 制订加工方案

在加工前把全稿从粗到细通读一二遍,目的在于了解书稿的内容和存在的问题,在胸有全局基础上制订加工方案.此时不要急于修改,因为书稿各部分不是孤立的,在不了解全局之前不可能得出最佳修改方案,以免改了前面,看了后面又要再改前面.胸有全局才能下好每着棋,编辑加工也是这样.

2. 深入细部发现改正问题

编辑加工要细,细就要逐字逐句,从思想、政治、科学、艺术、材料、结构、逻辑、语法、修辞等不同角度进行批判性分析.为什么要这样?林先生认为,文稿由字、句、篇、章组成,这些是有机联系的,只有从逐字逐句的联系中考察,才易于发现问题,找到原因和解决办法.

3. 从比较中查找和改正问题

首先是把书稿内容同自己掌握的知识比较,看书稿有无问题.编辑的知识越丰富,发现问题的可能性越大.其次是把书稿各有关部分作比较,看相互有无矛盾,对书稿细节记得越清楚,发现矛盾的可能性越大.再次是把书稿同其他图书资料作比较,对各种工具书和资料越熟悉,解决问题也就越容易.林先生说:“编辑加工的高手不仅善于识别书稿中哪些材料是自己已知的,不用核对,哪些是值得怀疑的,需要核对,而且知道什么问题到什么地方查什么书.”[1]342

4. 加工的具体方法

编辑加工既要发现问题又要改正问题,发现问题不容易,改正问题也不容易.林先生依据自身的经验提出以下几种常用的具体方法[1]338-340.

(1)修改润饰文字

这是编辑加工普遍采用的一种方法.是在保持作者观点、思路、论据和风格前提下对原稿的文字作修改润色,使意思表达准确、文字通顺易懂、符合汉语规范化要求,其中包括改正错别字和语病等.

(2)订正事实数据

根据权威或可靠资料订正原稿的相关差错.如果是译著则要有专人负责对照译本校订,现在普遍不重视译稿校订,致使译文笑话百出.

(3)压缩删节

原稿冗长臃肿、内容重复或受书刊篇幅限制需要压缩删节,编辑可以提出意见由作者来做.实际工作中如果由编辑来做,要得到作者授权.

(4)改写内容

对书稿的某些内容加以改写,大多用于通俗读物或某些特殊情况.它同压缩删节一样要得到作者同意,全部改写已接近共同创作了.(5)技术性整理

指为使书稿符合出版要求进行的技术性加工,包括辨认字迹、字符,校对引文,统一用字、用语和体例规格,把不规范字改为规范字,标注字体、字号和版式等.

(6)加写辅文

加写内容提要、出版说明、编者注等.

(7)勘正错误

指检查样书或重印书,改正错别字和数据资料等.

(8)其他

加工方法不限于以上几种,不同的书稿有不同的方法,以上划分也不是绝对的,常常交错在一起,加工时要综合运用.

四、编辑加工实例

编辑加工包括消除差错、润饰文字、统一技术规范等,林先生在这些方面都有许多值得学习借鉴的加工实例,展现了他的丰富实践和宝贵经验.以下节选若干.

1. 消除各类差错

包括消除政治差错、处理学术性和知识性问题、订正事实材料和核对引文等方面.

实例1:“积极引进一些适合我国需要的外国和港、澳、台的优秀图书.”(《出版科学》1993年第1期59页)

林评改:“我国”改“我们”或“我国大陆”.“我国”与“港、澳、台”并提,就把“港、澳、台”划到外国去了[6].

实例2:“网上书店接到信息后即可确认,不几天就可送达所购图书.亚马逊书店只需几十秒钟即可向顾客发送确认信息,一小时之内可将书送到购书者手中.”(《出版科学》2000年第3期46页)

林评改:“不知道作者这样说有何根据.想必是接到订单一小时之内可将书发运错成一小时之内可将书送到购书者手中了.一个小时内送到要有一个条件,即者住在亚马逊书店的发货点附近等”[6]

实例3:“毕昇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活字印刷术的发明者.这项伟大发明虽然在世界同行业中领先400余年等”(《出版科学》1994年第4期30页)

林评改:“‘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可删去.印刷术包括雕版和活字印刷,都属于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如果限于活字,中国这项发明的时间就要往后推迟几百年.‘世界同行业’可改‘西方同行业’,因公元1234年高丽崔怡已用世界最早的金属活字印刷《祥定礼仪》,我国的活字印刷术在世界同行业中只不过领先约200年.”[6]

实例4:“同样一个句子,用了不同的标点,句子结构会变得不同,句子意义也会变得不同.”(《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2003年版原稿38页)

林评改:“既然是‘同样一个句子’等不可能因为用了不同的标点而意思变得不同.要是表达方式改为‘同样一段文字,用了不同的标点,句子结构会变得不同,句子意义也会变得不同’.命题可以成立.”[7]

以上实例可以看出,林先生从一些人不经意的地方往往能够发现重要问题,而且改动不多就可化错为正,可见他的功力.

实例5:“在古代汉语里‘但’字作为副词,表示‘只’‘仅’,不当‘但是’讲,现代汉语的‘但是’意义在古代汉语里用‘然’‘而’来表示.”(《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2003年版原稿229页)

林穗芳的编辑加工见解和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编辑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林评改:“《汉语大词典》第1卷第1239页‘但’字条,除了‘但’字作为副词表示‘只’‘仅’的义项外,还设有在古汉语作‘但是’讲的义项,提供了两个例证:1)‘已成老翁,但未白头耳’(曹丕《与吴质书》).2)‘佳期过尽,但不说归来’(柳宗元《摸鱼儿词》).这两例的‘但’字都是表示转折,意为‘但是’的连词,不是意为‘只’‘仅’的副词.”[7]

实例6:“255页中的南方七宿(井、鬼、柳、星、张、冀、轸)中的‘冀’应为‘翼’.又256页的星宿与地域对照表最后一行与‘楚’‘荆州’对应的两个相连的星宿名‘冀轸’也应为‘翼轸’.《滕王阁序》有‘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句.”[7]

上两例体现了林先生所说充分调动知识,在比较中查找问题的方法.实例6是林先生运用储备的知识,实例5是他核查《汉语大词典》的结果.这两例反映了林先生缜密严谨的学风和丰富深厚的知识素养.

2. 修改润饰文字

实例7:“不管果园的树枝上开的是满枝红花,或者挂的是满枝冰凌,不管外面正逢春播或者是时届秋收,不管是雨灾还是干旱,不管是生生还是死死,那钟摆总是在滴答地由左摆右,由右

摆左.等夹杂声的薄暮中冬季开始降临了大地,但这一薄暮不久就将变为星光灿烂的穹庐.”(《林肯传》译文初稿)

林改稿:“不管那果园是嫣红盈梢还是冰凌坠枝,不管外面是时逢春播还是节当秋收,不管是淫雨霏霏,还是久旱成灾,也不管人们在生老病死,那钟摆总是从容不迫地滴答滴答地由左摆到右,由右摆到左.等冬季开始降临,星光熠熠的苍穹逐渐覆盖了暮霭沉沉的黄昏.”(三联书店1978年中译本367页)[3]145

实例8:1861年2月林肯离家乡赴华盛顿就任总统在车站向乡亲们告别,借用某诗人的一句诗Behindthecloudthesunisstillshining,最初译作“乌云后面太阳依旧照耀着”.林先生认为未能很好表达原作的意境和战胜困难局面的信心,而且不大像诗句,于是改为“漫天乌云遮不住,太阳依旧送光辉”.[3]116-117

实例9:同书另一句初译为“游行队伍正冒着细雨和阵阵冷风行进”.林先生改为“游行队伍正冒着蒙蒙细雨和阵阵寒风行进”.[3]127

林先生说过这样一句话:“加工恰到好处,不留斧凿的痕迹,是高明的编辑.”[1]367以上是林先生主持翻译美国桑德堡《林肯传》(三联书店1978年版)众多加工实例的几个,对照原作,经过林先生加工的定稿真正称得上他自己所说不露痕迹,但字字句句浸透了他的心血.

3. 辅文和图稿方面的加工

任何一本书都由正文和辅文组成,正文以外,包括封面、书脊、主书名页、扉页、版本记录页、附书名页、内容摘 要、序言、目录、书眉、注释等,都是辅文.

实例10:“作者在刊物上发表文章有时要剪下来或者复印一份集中保存.现在贵刊在每篇文章的上方印有专栏名称,最好能在另一侧用小字印上刊名和期号,便于作者保存,这样就不用另写发表于何种刊物了.”(《林穗芳读刊来信》1993年第1期)[6]实例11:“从所附《技术发展的历史逻辑》一书的封面照片和技术周期原图表照片看来,所说五种文字中的德文实为法文.两幅图上的法文书名都有几处差错等中文书名在《技术发展的历史逻辑》之外另加了一个好像是繁体字的书名等显得不协调.”(《出版科学》1995年第1期42页)[6]

实例12:“关于英文刊名要不要冠词的问题,我查检了一些有关的参考资料,能了解的情况如

下等带不带有时取决于语法关系,有时两可,《出版科学》属于后一种情况.”(《林穗芳读刊来信》1993年第2期)[6]

以上是查到的《出版科学》档案资料(1993-2009)中三个有关辅文和图稿加工实例.《出版科学》此后在书眉上加上了刊名和期号,一直延续至今,英文译名也尊重林先生的意见加上了冠词.值得学习的是,林先生检查刊物质量是按照自己的一贯主张进行的,不以辅文而放过,不因图表照片而忽略,甚至把图表照片上的中外文都检查了.为了《出版科学》英文刊名加不加冠词,他核对了上十种中外文刊物的英语译名.林先生这种可贵的职业精神令人钦佩.

实例13:林先生组织编辑出版中译本《林肯传》做了大量细致的编辑加工工作,其中辅文部分增加了三种——注释、大事年表和人物简介.原著没有注释,中译本加了308条脚注,其中近300条是责编所加,余为译者所加.大事年表由林先生和一位青年共同起草,概括一百几十条大事.对原译著人物简介根据我国读者需要作了增删改编处理(详见林穗芳《对〈林肯传〉中译本编辑工作的回顾》).[3]147

现在不论是著作或译作,忽视辅文加工的情况十分普遍,至多只是做一些序言、内容提要和前言、后记之类的工作.辅文的质量参差不齐,有的差错还很严重.编辑不做这些工作,提高质量,出版精品,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从上例可以看出,林先生处理辅文不是一般地做,而是同处理正文一样认真地做,完全、彻底地做,为提高质量和读者着想不遗余力.

4. 技术规范方面的加工

主要指为使原稿符合出版要求和读者需要而进行的符合技术规范方面的加工,有时也称为原稿整理.包括统一体例和加批注及其他须注意事项.

实例14:“中华人民共和国等建议改为国家,后文中还有多处,均如此.”[8]

实例15:“电脑改为计算机.电脑是俗称,本书不用为好.”[8]

实例16:“惟独、惟一改为唯独、唯一,如同意这样,本行举例可改为等唯新、唯物、唯独、唯一、唯妙、唯肖.《现代汉语规范词典》推荐采用唯一.”[8]

实例17:“二斤、两斤改为二千克、两千克;二尺、两尺改为二米、两米.斤、尺是应废弃的市制单位.”[8]

上述4例旨在统一体例和用字用词规范化.林先生对此要求很严格,在他的加工和检查记录中这方面的意见不少.

实例18:“《汉语拼音方案》阳平符号是提号,写法由左往右提,笔锋向上,下粗上细;去声符号是撇号,写法由左往右撇,笔锋向下,上粗下细.两种符号都不是上下均匀的斜线.阳平符号也不能用上粗下细的撇号,那是外文字母的附加符号.”[7]

实例19:“中文和西文的标点系统使用不同体式的冒号(中文和西文冒号均为上下两点,中文两点位置居左偏下:,西文两点位置居中∶——笔者),中国国家标准使用与国际标准不同的比号(中国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比号均为上下两点居中,但国际标准两点之中空间较大,加横线可成÷号——笔者),导致在许多出版物上应用混乱.解决问题的办法是使比号的体式和位置同国际标准保持一致,冒号也不能作为时间元素分隔符使用.[9]

上述两例属于体式不统一问题,原因有使用不一致的问题,还有有关规定不一致的问题.《标点符号用法》规定冒号的形式为上下两点位置居左偏下,这与数学符号的比号相同,而比号又与国际标准不同,导致使用时相互混淆,不便于国际交流.

实例20:笔画端正,外文和公式,图表中字母符号的文种、大小写、正斜体、上下角等清晰可辨.[10]

林评改:“‘上下角’是否应为‘上下角标’?”[6]

林先生加工书稿包括他的写稿很注意作批注和说明,如各层级标题字体字号的标注,笔画相似字的提醒,可能排错的标点符号如各种连接号的标示,外文大小写、正斜体的区分等等,都批注得清清楚楚,作者、编辑看样和录入人员排改样十分方便,这也从另一方面展现了林先生的严谨学风.

林先生的编辑加工实例有些可以称为范式.实例很多,难以一一尽举.限于篇幅,一些见解也未能展开阐述,例如在汉语拼音和标点符号方面,他一再提到“体式”,好几篇专文谈到这个问题[11].他谈的体式不是只指具体使用,有体例、式样、规范的意思,如拼音字母的罗马体、哥特体,《鲁迅全集》的标点体例等,这需要专文分析介绍.总之,林先生在编辑加工方面的研究和实例方面留下很多可贵的见解,值得我们学习、思考和借鉴.

五、小结

林先生家学渊源深厚,从小习读古汉语,大学攻读语言学专业,师从名家,汉语、英语功底扎实.在南方日报社和人民出版社几十年一直工作在编辑第一线,积累了十分宝贵的经验.由于长期编辑国际政治读物,接触了大量马克思列宁主义文献和国外译著,他结合工作潜心研读,具有深厚的马克思主义修养和语言功力,他通晓包括英语在内的16种外语.这些使他在编辑工作特别是在编辑加工中取得了显著成绩.

林先生无疑是优秀编辑出版工作者的代表,他的思想品德和作风,他的经验和见解无疑值得我们学习、继承和发扬.

注释:

[1]阙道隆,徐柏容,林穗芳.书籍编辑学概论.沈阳:辽海出版社,2004.

[2]《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7卷第131页,人民出版社1990年出版;第50卷第46页,人民出版社1988年出版.

[3]林穗芳.中外编辑出版研究.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4]林穗芳.编辑加工作业题答卷评析.出版科学,2000(2):16-21.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第1版第38卷第312页,人民出版社1972年出版.

[6]出版科学档案资料(1993-2009),《出版科学》编辑部2009年12月整理.

[7]《出版专业基础知识(初级)》2003年版审读意见.

[8]《出版专业基础(初级)》审读意见.

[9]林穗芳.冒号和比号的体式及其应用问题.出版科学,2008(4):28.

[10] 《图书编辑工作基本规程》8.2,《出版科学》1997(2):16.

[11] 这些专文有《汉语拼音阳平符号以什么体式为准》(《出版科学》2001年第3期),《正本清源,促进汉语拼音字符体式在出版物上应用的规范化》(《出版科学》2006年第2期),《汉语拼音字符体式的应用要符合规范》(《中国编辑》2008年第1期),《新版〈鲁迅全集〉的标点问题和改进编辑工作的建议》(《出版科学》2007年第3期、第4期)等.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信息管理学院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