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远郊镇域经济模式设计应用

点赞:10950 浏览:453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学界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国别、区域和区位三个层次展开,区位层次的经济发展模式更是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领域,但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则比较薄弱.基于土地资本化、城市化、产业化等经济发展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理念,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应以建设用地复垦为发展契机,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探索农地流转模式为抓手,通过多举措解决好城镇化和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方式以及资金统筹安排模式等问题.

关 键 词: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建设用地复垦;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农地流转模式;土地资本化;土地整理

中图分类号:F061.3;F061.5;F127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8131(2012)05—0048—07

一、引言

伴随着西部大开发的深入推进和统筹城乡发展的进一步落实,探索西部地区镇域经济发展,尤其是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基本模式和路径,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一般的说,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招商引资困难、土地的开发和集约利用程度低等问题.为了突破这些发展的瓶颈,结合目前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实际,本文拟以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为例,探索构建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以期对相关研究有所裨益,也为新时期中国镇域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支持.

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基于国际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相关研究,从国别、区域和区位三个层次对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进行归纳整理;第二部分,基于区位经济发展模式的主要类型和西部远郊地区经济发展的一般特征,构建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第三部分,基于前文构建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对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经济发展模式进行应用性设计;第四部分,对本文的主要结论和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做出阐释.

范巧: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设计及应用二、经济发展模式理论概述

经济发展是国家或地区存续过程中永恒的话题,也是社会发展、环境发展和人自身发展的物质基础.对经济发展问题的研究由来已久,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也一直是学界和政界关注的焦点.从现有相关文献来看,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主要从国别层面、区域层面、区位层面三个层次展开.

从国别层面探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某一类型国家如何发展经济而展开.从学界比较统一的意见来看,这类模式主要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日本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中东模式等(王玉华,2010).其中,盎格鲁—撒克逊模式主要以美英澳等国为主,体现出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特征;莱茵模式主要以德国和瑞士、瑞典等国为主,体现出社会市场和高福利特征;日本模式主要体现出官产复合体和政府导向特征;东亚模式主要以亚洲四小龙为主,体现出外向型经济和高储蓄、高投资特征;拉美模式主要体现出初级产品出口和进口替代工业化特征;而中东模式则主要体现出特色资源出口特征.

从区域层面探讨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文献,主要围绕一国内部大区域或者大的行政区划中谁先开发以及如何开发等展开.一般说来,政府在进行区域开发时所秉持的核心理念对决定谁先开发和发展比较重要.而从区域开发理念来讲,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可以分为均衡发展模式和非均衡发展模式两种(孟庆红,2003).其中,均衡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大推进的全面发展模式等(李岳峰等,2008),均衡发展模式对区域发展基础和区域要素的要求比较高,且均衡发展往往意味着面面俱到,容易导致发展要素和资源的难以为继.由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非均衡发展模式就成为常态.目前流行的区域非均衡发展模式主要包括增长极培育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方创琳,2002)、梯度推移或反梯度推移发展模式(张金锁等,2003)以及经济跳跃发展模式(孟庆红,2003)等.

从区位层面探讨经济发展模式的文献,主要围绕着某一具体的行政单元或经济单元如何发展经济而展开.从区域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等众多领域学者们的探索和创新研究来看,在行政单元或经济单元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学者们主张采用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

经济发展初期,由于行政单元或经济单元的经济发展要素相对缺乏,学者们主张采用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来实现经济的快速发展.依据生产函数的一般形式,要素驱动型经济发展模式主要包括资源依托型、资本积累驱动型、劳动驱动型、技术或创新驱动型等(陆生等,1991).其中,资源依托型模式,主要强调通过区位特有或特色资源的开发利用,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按照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绩效之间的关系,资源依托型模式主要包括资源推动型优态发展模式、资源主导型常态发展模式和资源诅咒型病态发展模式等(景普秋等,2010).资本积累驱动型模式主要强调通过本地资本的积累和潜力挖掘以及外资推动来促进经济发展(林民书等,2006).本地资本积累和潜力挖掘一般可以通过民营经济和微型企业发展来实现,也可以通过资本市场、借贷资本、土地资本化等加以激活;而外资推动则主要通过招商引资或者招商选资来实现.劳动驱动型模式主要强调通过劳务经济发展带动以及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培育来实现经济发展.通过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培育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实也可以算作人力资本积累驱动型模式的一种.依据专业技术人才和企业家人力资本存量情况,劳动力驱动型模式可以分为双高型、双低型、专业人力资本或企业家人力资本单高型4种(张一力,2005).技术或创新驱动型模式强调通过技术发展以及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范恒森,2005).

经济发展中期阶段,经济发展主要通过产业化、城市化或者开放化等来实现.产业化模式强调通过产业环境营造、产业平台打造、主导产业发展以及产业集聚等方式促进经济发展.其中,产业环境营造主要包括资源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环境、技术创新环境、制度环境以及人文环境等方面的建设(曹洪军等,2011);产业平台打造主要通过各类经济特区、开发区、园区的设置或整合来实现(张永军等,2006);主导产业发展主要通过重工业或先进制造业优先发展(郝守义等,1999)、农业的工场化和现代化发展(王贵宸等,1992)、怎么写作业带动产业协同发展(赵伟,2007)等来实现;产业集聚强调通过产业的高强度集聚、集聚区内企业品类的高度分工以及低资源消耗等实现产业集群发展(刘华军,2009).城市化模式,强调通过城市圈、大中小城市群(杨颖等,2008)、小城镇(王宜晓等,2003)以及乡村城镇化(周牧之,2005)的发展,实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拉动.通过城市化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征地拆迁实现土地资本化或土地资本整理,以带动资本积累和消费,进而实现区域经济发展.开放化模式主要包括以进口替代或出口导向为特征的沿海沿边沿江开放型经济(黄建忠等,2009)、以基础设施建设和国际贸易通道建设等为特征的内陆开放型经济(刘宗勇,2010)等.通过开放型经济建设促进经济发展的模式,其实质是通过对外资和外部市场的利用实现经济发展.相比较而言,产业化模式和城市化模式更多地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内源性和封闭性,开放化模式则体现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外源性和非封闭性.在经济发展高级阶段,由于经济发展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基础,区域经济发展模式则体现出生态经济、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等理念和特征(揭益寿等,2008).其中,生态经济模式主要强调以发展生态型、节水型和清洁生产型产业为主,以限制或治理等产业政策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张文国等,2002);循环经济模式主要强调通过原料和废弃物的闭合使用,达到资源减量化利用和废弃物的再使用(肖华茂,2007);而低碳经济则强调制定低碳发展规划或战略,通过企业生产方式低碳化、居民消费方式低碳化以及合理的碳排放交易市场体系等,促进低碳技术和低碳产业的发展(李慧凤,2010).无论是生态经济,还是循环经济或低碳经济,均强调对现有资源和要素的友好利用,这种经济发展模式是经济发展的长期必然趋势.

总的说来,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和探讨硕果累累,且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理论体系.但遗憾的是,目前对镇域经济的研究还比较少,尚处于起步阶段,而对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然而,乡或镇是中国行政区划中最基本的行政和经济单元,选择科学合理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是中国长期发展的根本性关键问题.因此,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势在必行.接下来,本文将立足于对经济发展一般模式的整理,结合对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的经验分析,尝试构建一种适用于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三、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设计:理念和逻辑

西部地区相对于沿海沿边地区而言,发展基础和发展要素相对比较薄弱.而地处西部远郊地区的镇或乡,主要面临着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招商引资困难、本地资本化不足,资源开发利用不够、土地的开发和集约利用程度低、产业综合发展程度低、农村和农民发展程度低等问题,导致经济发展远远落后于沿海乡镇.由此,对这些地区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必须在综合考量经济发展初期或中期诸多模式基础上,充分吸收高级阶段经济发展模式理念.

1.基于土地资本化、产业化、城镇化的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

一般说来,西部远郊地区由于劳务经济发展程度高,加之土地资源比较丰富,导致了大量抛荒现象;同时,农民散居严重和产业发展层次低,带来了大量建设用地资源的使用浪费.由此,对抛荒土地的资本化利用,并由此促成产业化和乡村城镇化发展将成为这些地区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有鉴于此,本文将主要基于土地资本化、产业化、城镇化以及循环经济理念来设计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

本文拟构建的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主要涵盖“一个契机、两个抓手、九个突破口”等核心逻辑.其中,“一个契机”是指以建设用地复垦为发展契机;“两个抓手”是指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探索农地流转模式为抓手;“九个突破口”是指以农民聚居点建设、农业片区产业化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工业园区建设、中小型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微型企业群建设、场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镇域开发公司化运作9项任务作为促进镇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突破口.具体如图1所示.

这一模式主要以建设用地复垦以及建设用地指标内部调剂为核心.所谓建设用地复垦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整理复垦开发规划,对依法取得的利用效益不高或废(放)弃的乡镇企业用地、农村公共设施用地、公益事业用地、农村村民住宅用地及特殊用地等,复垦为耕地或可转为耕地的园地及其他农用地的行为.事实上,建设用地复垦核心逻辑是在“18亿亩耕地红线”的限制条件下,利用建设用地整理、宅基地和耕地整理等方式以及建设用地与耕地之间的平衡调剂等思路增加镇域建设用地指标,并以所增加的建设用地指标作为谋取镇域经济发展的主要资源.

建设用地整理首先意味着原有土地利用效率不高乡镇企业的搬迁,这必然涉及搬迁的经费和迁入地等问题;而宅基地和耕地整理则意味着原拥有宅基地和耕地的农户身份转变和农户聚居,这必然涉及农民聚居点建设、农民的就业和稳定发展以及相关资金保障和支持等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或者更进一步说如何确保镇域经济发展中体制的改革和稳定同时并举?

本文寄望于“两个抓手”和“九个突破口”的探索和实施.第一,对农民身份转变问题的处理,主要以“宅基地换住房”和“耕地换社保”等解决农民市民化的短期生存问题和长期后顾之忧.对农民身份转变后的居住问题可以通过新建农民聚居点来完成.第二,对农民聚居后的宅基地和耕地的处理可以通过农地流转实现农地片区产业化开发.而对农村居民点的新建可以结合乡村旅游开发和乡村风情线建设等来实现.第三,对农民聚居以后的就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问题,将可以通过乡村工业园区或基地的企业吸纳、农业片区产业化开发以及乡村旅游开发等来实现.第四,对企业搬迁问题的处理,主要依赖于新开辟工业园区、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以及微型企业集群基地等来实现.第五,对新开辟园区和基地建设用地指标来源,主要可以通过整理宅基地以及废旧或利用效率不高的建设用地成为新增耕地,并以这些新增耕地置换交通沿线或建设价值高地区的耕地成为建设用地的做法来实现.第六,对企业搬迁、农民身份转变和聚居资金来源问题的处理,主要可以利用政府“建设用地复垦”、“户籍制度改革”等相关发展项目经费的“打捆使用”和乡村旅游开发、农业产业片区化开发、乡村工业园区(基地)发展等的税收增加以及相关融资渠道等来实现.由此,设立镇域发展开发公司必不可少.第七,以镇域发展开发公司为载体的投融资操作,将可以使镇域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场镇建设得以实现.而上述发展思路都离不开对“户籍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制度”的深入探索.

行文至此,本文拟构建的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已经基本明晰.事实上,本文模式是在考虑土地资本化要素驱动型模式、产业协同发展模式、乡村城镇化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基础上加以综合设计的.这种模式能否顺利实施和取得经济发展绩效,有待于对相关主体的福利变化做出进一步分析.

2.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一般模式的主体福利分析

一般的说,机制设计必然要求遵循“帕雷托改进”原则和“正和博弈”原则.即任何一种机制设计只有在保证参与者的福利有所提升(或者至少保持不变)的情况下才可能顺利推进.那么,本文所设计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如何协调和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呢?按照本文模式的内在机制设计,其相关经济主体主要包括政府、农户、镇域全体居民、搬迁企业、新引进企业以及开发公司等.在以建设用地复垦和内部调剂为核心的镇域经济发展模式下,这些主体的福利变化将呈现出如下发展态势:作为农户而言,新建居民点改善了其居住条件,农地的片区产业化开发、园区和基地建设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将为其的稳定就业以及持续增收奠定基础;作为搬迁企业而言,将可以享受交通条件和其他基础设施相对较为便利的发展环境,也可以享受到企业集聚带来的产业集群效应和产业链条延伸拓展的效果;作为新引进企业而言,由于其以盈利为目的的基本性质,将决定其在入园之前就会开展一系列的成本收益决策,入园至少意味着其对未来盈利可能的基本判断;而作为开发公司而言,公司化运作将意味着其也以盈利为目的,其投融资过程以及开发和建设流程也将意味着场镇风貌的改进和城乡发展基础设施的更进一步完善,这对镇域内全体居民而言将是一种福利的增进;而作为政府而言,场镇风貌改进和城乡发展基础设施完善将意味着民生水平的提高,工业园区和基地化发展、农业片区化产业开发和乡村旅游发展必然意味着镇域经济指标的增长和改善,而建设用地复垦的新增耕地、农村居民点、园区的新增以及产业基地的形成和新增将意味着政府政绩的形成.由此,从理论分析的逻辑来看,政府、农户、镇域居民群体、搬迁和新建企业以及开发公司均将获利.

当然,理论分析上的逻辑可行性并不一定能确保模式在实际运行中的有效性.毕竟这一经济发展模式是由诸多环节构成的有机系统,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和失败,均将导致机制设计的失败.由此,为了保证这一模式的有效性,必须处理好如下关键问题:第一,确保建设用地复垦为耕地后的质量,从总体上确保调剂和置换后的耕地质量有所提升或者至少不下降.第二,展开农户迁徙人口统计和聚居人口的长期增长趋势估计,并合理核算园区和基地企业、农业片区产业开发企业以及乡村旅游开发公司等对劳动力就业的吸纳情况,以确保因耕地和宅基地置换后农民的就业和增收长效机制的建立.第三,展开园区和基地建设、开发和发展的统一规划,并结合对农业产业化片区和乡村旅游综合开发等规划进行统一设计,确保工业和农业发展相关区域的合理利用和开发.第四,进行乡村工业园区、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微型企业群基地以及农业产业化开发和乡村旅游开发等开发和建设投入核算以及农村居民点、场镇建设、基础建设投入核算;进行相关上级政府“建设用地复垦”、“户籍制度改革”和“农地流转”等相关配套经费核算以及新建、引入、迁建企业和农业产业化开发企业纳税增长的核算,以确保资金长效流动机制的构建.

西部远郊镇域经济模式设计应用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经济发展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1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四、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应用性设计:以重庆马武镇为例

马武镇位于重庆市涪陵区的西南部,距离涪陵城区约23公里,距离重庆城区约100公里.马武镇属于低山丘陵地带,海拔约在400~1200米之间,境内仅有涪(陵)南(川)县级公路和马(武)堡(子)公路、马(武)太(和)公路等乡级公里,是典型的西部远郊乡镇.

基于前文对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设计,结合作者在2011年6月至2012年3月期间对马武镇党政办、经发办、农业怎么写作中心、园区办、户改办、规划所等部门的座谈调研,并参考对桦榕社区、惠民社区、文观村、石朝门村、外坝村等地的实地走访调查,立足于马武镇经济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乡村工业园区发展尚未形成规模、农民新村建设粗具规模等现实,经过与马武镇主要领导的多次沟通和基层反馈,对马武镇未来较长一段时间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设计,其要点如下:

第一,以户籍制度改革和农民新村建设促进乡村城镇化发展.利用《涪陵区人民政府办公室第80号议事纪要》提供的机会和支持政策,开展以耕地换社保、宅基地换住房的户籍制度改革,引导农民向桦榕社区、惠民社区等小城镇以及均田村、外坝村等农民新村聚居点集中.同时,打捆使用农村改厕改水工程、沼气工程、建设用地复垦等项目经费,开展农民新村聚居点的标准化建设,通过农民新村的整体转户和社区自治等,实现农民新村聚居点的城镇化发展.

第二,以建设用地复垦和土地集中流转促进土地资本化.对农民聚居后的宅基地、废弃工业用地和可耕抛荒地进行复垦,确保耕地面积数量和质量稳中有升.对复垦后新增的建设用地,一部分进入地票交易,补贴户籍制度改革、农民新村聚居点建设以及建设用地复垦等项目经费;而另一部分则通过建设用地内部调剂,支持开发民协中小企业创业基地、微型企业创业园等乡村工业园.对农民聚居后的退耕地处理,主要是引进川马食品和乐味食品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引导文观大米专业合作社等省部级农民合作社示范社鼓励种养业大户和能人承包农地以实现土地的集中流转,并通过承包经费支付和涪陵区农委的“保底托收”确保农民退耕地后土地使用权补贴的获得.

第三,以三次产业协同发展促进镇域经济发展.通过农业产业化片区开发、工业集聚发展和怎么写作业发展框架搭建,实现镇村经济的一体化发展.构建以林业、榨菜业、畜牧业为主导,渔业和农业怎么写作业为补充的农业产业体系;打造文观村—惠民社区—石朝门村沿线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区,重点布局现代生态农业和旅游农业;打造红专村—外坝村—小坝村等区域为传统及基地农业片区,重点发展各类传统种植农业和各类基地农业.以民协中小企业创业基地为依托,引导工业和怎么写作业重点企业入园集聚发展;依托川马食品、乐味食品、美成塑料、金帆热处理、圳凌生物、广丰地产等公司,积极发展农副食品加工业、建筑与房地产开发业、塑料制品业、机械制造业、生物制药和新型材料等工业产业.依托十里梨子长廊观光线建设,打造涪陵区乡村生态旅游扶贫观光带;并通过商业集聚区、星级农家乐和物流产业“总部基地”建设等,打造现代商贸怎么写作体系.


第四,以产业发展、劳务经济和全民创业等保障域内居民就业和持续增收.以农业产业化、工业产业发展壮大以及乡村生态旅游和商贸业发展等,提升产业对镇域内劳动力的吸纳力度.依托杰鹏建筑等专业劳务公司,开展技工培训和劳务输出.通过“百姓创家业”、“能人创企业”、“返乡创新业”、“老板创大业”和“干部创事业”等形式,鼓励镇内居民自主创业.同时,通过设立专就业指导员,提供免费或补贴培训,开展对重点就业企业、创业企业和微型企业的流动资金贷款贴息,建立对就业指导员、获得职业技能认证人员、低保人员以及“零就业家庭”就业人群的奖励制度等,实现镇内居民的就业和增收.第五,以政府融资平台的专业化公司运作保障建设项目的落实.在经发办下设立统筹城乡开发建设公司,统筹解决马武镇经济发展中资金使用、项目推动和投融资问题,以确保马武镇新场镇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农民新村建设等项目的顺利实施.

五、结论及讨论

本文立足于对经济发展模式的理论考察,从土地资本化、产业化、城镇化等经济发展模式和循环经济理念等入手,设计了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并对重庆市涪陵区马武镇的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应用设计.研究表明:

经济发展模式的相关研究主要围绕国别、区域和区位三个层次展开.全球范围内国家或地区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盎格鲁—撒克逊模式、莱茵模式、日本模式、东亚模式、拉美模式、中东模式等;区域范围内行政区或经济区开发模式主要包括均衡模式和非均衡模式,具体又包括大推进的全面发展模式、增长极培育模式、点轴开发模式、网络开发模式、梯度推移或反梯度推移发展模式以及经济跳跃发展模式等;区位经济发展模式在区位发展的不同时期侧重点不同,在发展初期侧重以资源、资本、劳动力和技术创新等要素驱动经济发展,在发展中期侧重以产业化、城市化和开放化促进经济发展,而在发展高级阶段则侧重以循环经济、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等促进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友好和协调发展.

基于西部远郊乡镇的发展基础和要素相对缺乏的现实,宜基于区位发展初期和中期相关模式,契合高级阶段发展理念进行经济发展模式设计.本文主要基于土地资本化、产业化、城市化模式以及循环经济理念,设计了我国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的一般模式.该模式以建设用地复垦为发展契机,以推进农村户籍制度改革和探索农地流转模式为抓手,以农民聚居点建设、农业片区产业化开发、乡村旅游开发、工业园区建设、中小型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微型企业群建设、场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镇域开发公司化运作9项任务为突破口.应用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一般模式进行具体行政单元或经济单元经济发展模式设计时,必须重点解决城镇化和土地资本化实施路径、经济社会发展依托方式以及资金统筹安排模式等问题.

当然,本文对经济发展模式的设计,仅仅是对西部远郊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设计的一种探索性尝试,难免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仅基于区位层次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设计,忽略了镇域内各社区和村社在谁先开发问题上的相关细节设定;仅基于土地资本化、产业化、城镇化以及循环经济模式对镇域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设计,尚未考虑依托资源、技术、创新和人才以及生态经济和低碳经济等进行模式设计;仅对马武镇经济发展模式进行了初步设计,尚未对该模式的发展绩效做出详细考察.对这些问题的处理,有待于较长时间的动态评估,需要作者和同行后续关注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