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考试改革

点赞:5913 浏览:2038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传统的《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考核采用闭卷形式,致使理论与实践脱节,学生对机床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零件工艺应用能力很欠缺,不能很好地将理论应用于实际,与高职教育培养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相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适应高职“以就业为导向”对《机械制造技术》课程进行改革:在车间现场考核,提高学生实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做到真正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自身能力的储备.

关 键 词:机械制造、考试改革

一、课程现状描述

(一)教学内容

本课程学习领域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零件从毛坯到合格产品的主要过程、方法的知识,加强学生工艺理论研究、工装设计开发、先进制造工艺探讨和应用.

(二)教学条件(实践条件、教材等教学资源条件)

参考教材为:《零件加工工艺与装备》吴慧媛编电子工业出版社

《机械制造技术》李华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学安排:周学时为4课时,2课时教室讲授,2课时多媒体演示及车间认知

网络条件:院级精品课,包含电子教案、习题图、图片库、动画库、职业标准

教学实践:金工车间、数控车间

(三)教学组织及教学方法手段

本课程立足生产第一线技术岗位定位,以机械加工工艺为主线,以机床操作为辅助,从要求学生掌握机械制造中所涉及的由毛坯到产品过程中的设备、工装和工艺规程编制等各个环节的理论及实际问题出发,采用“教、学、做”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强化实验、实训实践环节,注重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课堂与实训地点的一体化,使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相融合,强化学生的时间能力.

(四)考试考核

总成绩等于闭卷考试(60%)+作业(10%)+出勤(20%)+期中测试(10%)

(五)教学效果

加强实践性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特别是生产实际,以实际设备项目引导教学,使学生对其功能了解透彻,结构认识清楚,从而抓住学习内容的本质.加强工学结合教学.在校内、外为学生创造较多的模拟和实际工作环境,使学生掌握企业的生产、管理规律和方法,感受企业文化,弥补在校学习的不足,以适应学生以后实际工作的需要.

二、课程改革目标、方案及预期效果

课程改革目标

注重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有针对性地采取任务驱动、课堂与实习地点一体化等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1、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导向进行整合;2、基于教学车间开展实施;3、重视学习目标不是成绩目标.

(二)课程改革方案(主要措施思路、改革的主要内容、实施计划等)

指导思想实施方案

1.实施过程

根据具体情况,主要以车削加工实践教学为主,其它加工方法为辅,在实训车间进行.具体每十位同学为一组,随机抽题,每组每位学生由一任课教师进行讲授及考核验收效果,每一学生随机抽取任务工单,含有基础知识和动手操作.按评分标准进行评定.考核成绩的60%记入期末总成绩.

2.实施条件

⑴、集中实践时间

计划拟定集中院考前一周.

⑵、考核地点

金工实训基地

⑶、所需工艺装备

(1)设备:车床(10台)、铣床

(2)仪器、工量具:

①量具:游标卡尺、外径千分尺、钢直尺、百分表

②工具:活顶尖、死顶尖、三爪卡盘、四爪卡盘、卡盘钥匙、垫刀片

③刀具:外圆车刀、外切断刀、三角外螺纹车刀、断面车刀、钻头、砂轮、铣刀

三、改革小组成员

改革小组由机械设计与制造教研室教师与金工实训基地指导老师组成.

课程改革预期成果和效果

本课程主要培养学生针对典型零件实施机械加工工艺编制、操作机床加工这一工作任务的能力,从而保证机械加工工艺员、机械加工操作工岗位所需要的核心职业能力.


验收要点平时作业考核、出勤考核的原始记录资料关于改革效果的学生问卷调查、教师反馈意见

3.关于本改革项目所进行的研讨活动照片、原始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