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经济

点赞:21957 浏览:10393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建筑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质量水平的提高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建筑业也是大量消耗资源和能源的产业,在发挥着其重要建设作用的同时,也同时对环境造成了极大的破坏.上世纪60年代以来,随着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绿色建筑由理念逐渐应用到实践中来,逐渐发展并形成较完善的设计方法和评估体系.绿色建筑已成为建筑行业的趋势.因此,发展绿色建筑经济已经势在必行.本文以绿色建筑经济的内涵为出发点,从笔者个人的角度,对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进行了评价.

关 键 词:绿色建筑经济;内涵;特征;评价

一、绿色建筑的经济性内涵

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表现在三个方面:经济价值、环境价值和社会价值.

经济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直接表现,通过财务成本与收益核算较容易计算.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经济成本主要是建造阶段保温外墙.节能窗等技术措施的投入,收益主要是使用阶段节约能耗的经济价值.

环境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间接表现,需要对环境污染进行量化从而将环境价值转换成经济价值,例如绿色建筑的节能环境收益是将节能量用标准煤统一计算,并转化为二氧化碳等污染气体的排放量.根据治理污染的花费评价其环境价值.由于信息的不对称、系统边界的不确定性、环境的主观偏好、市场的多变等复杂原因.环境价值的量化相对而言不易准确计算.

社会价值是绿色建筑经济性的隐形表现.从国际绿色建筑的发展来看,绿色建筑是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西方绿色运动的一个产物,由环境保护开始,并最终扩展到以绿党为标志的政治层面.绿色运动所倡导的环境意识包含社会公平的内涵.绿色建筑所提倡的价值观是对现行经济制度的一种批判.绿色建筑所大力倡导的环境收益是对社会公平的追求.绿色建筑所力求减少的环境影响需要公众责任意识的觉醒,绿色建筑所希望达到的健康室内环境是一种深刻的人文关怀.但绿色建筑社会价值的相关研究开展较少,还缺少可量化的计算方法.

相对于一般建筑.绿色建筑是以更小的环境影响达到更好的建筑性能.因此,从可计量角度来看.绿色建筑的经济性是经济价值与环境价值的总和.


二、绿色建筑的经济性特征

1.外部效应

外部效应又称外在因素等,是上世纪初由著名的经济学家马歇尔提出的.外部效应有多种定义.简单地说.外部效应就是实际经济活动中,生产者或消费者的活动对其他消费者和生产者产生的超越活动主体范围的影响.它是一种成本或效益的外溢现象.

绿色建筑存在外部效应.绿色建筑的经济性一方面表现为直接的经济收益(如节能带来使用成本的降低),另一方面表现为环境影响减少所带来的间接的环境效益(绿色建筑是以尽可能低的环境影响达到相对较高的建筑性能).这种环境收益通过一定区域表现出来.绿色建筑需要技术成本的投入,而绿色建筑所带来的环境收益为社会所共享,这就是绿色建筑的外部效应.

从经济学角度来看,外部效应会造成不能反映真实价值.使一些环境资产的市场并不反映其真实的稀缺性.外部效应通过环境影响表现出来,是环境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针对外部效应从市场角度来看有两种不同的处理方法.一种是直接干预的方法.早期的正统微观经济学家,如英国的庇古,主张由政府对有正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给予补贴.而对有负的外部效应的物品生产征收专门的税.另一种是间接干预的方法.即以司法的形式对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建筑的产权、设计,施工和使用相互分离是绿色建筑缺乏内在动力的根源.开发商追求效益最大化.很多情况下这个效益并不包括环境效益;设计师也无需为环境污染承担责任:大多数情况下业主并不关心建筑的使用能耗.因为一般情况下都是谁住谁掏钱;使用者缺乏改善建筑品质、提高环境收益的动力,因为并不拥有所有权.

我国绿色建筑还处于起步阶段.还缺少相关的法律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对绿色建筑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随着绿色建筑的发展.相关的法律会逐步出台.

2.时间效应

时间效应是指将来发生的费用与效益比现在发生的同等数额的费用与效益的价值低,相隔的时间越长,其现值就将越小.折现是将未来费用与效益调整为现值的过程.人们使用折现有两个主要原因——时间偏好和资金的机会成本.时间偏好是指每个人都喜欢先收益后支出,资金的机会成本是指现在的一笔资金比将来同等数额的资金价值更高.因此.高贴现率使很久以后发生的环境破坏和节约的成本通过折现可以减少到很小.

绿色建筑经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绿色建筑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院学士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三、绿色建筑的经济性评价

节能的经济性评价

建筑节能具有效率阶乘性经济特征.由于建筑的能源效率同时受到多个系统的影响.不同系统的累积效能提升使得绿色建筑能源策略有可能实现显著的经济阶值.在《四倍跃进》中.魏茨察克以空调能耗为例,详细分析了绿色建筑的能源效率提高策略与其所带来的价值间的乘数关系(黄献明):通过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采用高效的照明设备.可以节约70%(大约为2/3,根据具体情形不同有所变化)左右的空调制冷量;适当放宽室内恒温、恒湿范围,可以减少20%的制冷能耗;通过被动或可再生能源补偿的方式,可以节约80%制冷所需的常规能源;提高传统制冷方式的效率,可以节约50%的能耗;采用更科学的控制方式,可以节约20%能耗.

因此,在理想的状态,建筑空调能耗有可能仅为传统方式的2%,这一分析虽然有些许夸张,但它揭示了经过整合设计的建筑节能在经济效率方面的巨大潜力.

节水的经济性评价

我国水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人均占有量仅为2300m3/年.居世界第88位.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的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极不均匀,长江及其以南水系的流域面积占全国国土面积的36.5%,其水资源量却占全国的81%;淮河及其以北的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63.5%.其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同时,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我国降雨量年内分配不平均,大部分地区连续4个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总量的70%左右.造成全国670个城市有400多个城市不同程度的缺水,缺水总量约为60亿肿.节水不仅意味着用户可以减少经济支出,企业提高产值,同时可以削减基础设施的投入.减少相关的环境污染.根据《绿色建筑技术导则》,节水策略可以分为三部分内容:因地制宜制订中水、雨水回用等节水规划方案;通过分质用水、采用节水型器具等措施提高建筑用水效率;建立雨污分流系统,实现雨污水的综合利用.根据USGBC提供的数据.绿色建筑节水措施可以消减50%的室外景观用水需求、30%的建筑室内用水量.

3.节材的经济性评价

随着近年来我国建筑业的高速发展,建筑材料的消耗总量非常惊人.据统计,在房屋建筑工程中建筑物成本的2/3属于材料费,每年建筑工程的材料消耗量占全国总消耗量的比例大约为:钢材占25%、木材占40%、水泥占70%.同时,由于大部分建材原料都来自不可再生的天然矿石、化石类资源,加之我国建筑工程物耗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更加剧了建材消耗给环境带来的压力.因此,绿色建筑的节材策略具有重要的环境和经济价值.

4.节地的经济性评价

土地属于稀缺资源,保护农田、节约土地,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绿色建筑节地策略需坚持两个基本原则:一是通过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尽量利用已有建设用地,避免在原生环境进行开发建设活动,即非扩张性开发原则:二是当不得不在原生环境中进行开发建设时,要尽量减少开发带来的环境冲击,即影响最小化原则.

建筑的节地具体措施包括:控制建筑用地总量,保持城市的适度规模i研究合理的建设用地结构,科学合理地控制人均建筑用地指标;合理选择建筑用地,保护自然生态,不占良田或基本农田,“优先选用已开发且具城市改造潜力的用地”,如鼓励对旧工业区等废弃地的改造再生;建筑用地的技术经济指标,如建筑密度、容积率,户型、道路、绿地等都应体现节地原则(如可以适当提高公共建筑的建筑密度.住宅建筑的密度与容积率确定要立足于创造宜居环境);强调土地的集约与高效利用,尽可能利用地下空间.

建筑节地的经济性与土地的产权形式密切相关.相对而言.土地私有制的情况下.业主对土地拥有完全产权而能更好地关注土地的环境价值,土地利用更高效.节地的经济动力更明显.我国的土地为国家所有制,即业主只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而没有所有权.而使用权对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等不同性质的土地具有不同的规定.以住宅用地为例.受经济利益驱动的开发商,从根本上来说.具有最大限度开发用地的使用价值的动机.而缺乏改善用地的环境品质的动力.但这种土地国家所有制的形式为城市整体改造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排除城市改造过程中的腐败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从节地的经济性来讲,我国的城市整体改造将趋向于紧凑式开发的模式.(作者单位:福州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