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等式蕴含的哲学思想

点赞:8077 浏览:328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3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会计等式,亦称会计恒等式、会计方程式或会计平衡公式,是揭示各会计要素之间联系的数量上的平衡关系表达式,也是设置会计科目与账户、进行复式记账和编制会计报表以及进行会计分析与考核的理论基础和依据.会计等式是会计学的理论基石,而马克思主义哲学又是会计等式的理论基石.因此,要正确、深刻把握会计等式,学好会计这门学科,就必须站在哲学的高度来看会计等式.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任何企业要进行各种经济活动,必须具备一定的资产.这些资产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是企业投资者投入,二是向债主借入.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产,在企业表现为所有者权益;债主借给企业的资产,在企业以负债的形式反映债主权益.所有者权益和债主权益统称为权益.显然,在一定时点上,一个企业的全部资产应当等于各有关提供者对这些资产的要求权,即负债、所有者权益的总和,这一关系用等式表示如下:

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1)

这一最基本的会计等式反映了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三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数量关系,是企业在某一时点上的静态财务状况,因此上述等式被称为静态会计等式.由于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是构成资产负债表的要素,因此,以会计等式(1)为理论依据编制的资产负债表称为静态会计报表.

如果一个企业只关心在某一状态下静止不变的财务状况,那么该企业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一切经营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企业为赚取利润而开展经营业务时会取得收入,为了取得收入又必然会发生费用.一定时期的收入和费用相配比,其差额就是企业的经营成果.收入大于费用的差额为盈利,反之为亏损.企业经营成果三要素的关系用等式表示如下:

收入-费用等于利润(2)

上述等式从动态角度考察企业某一期间取得的财务成果情况,反映了企业资金运动的显著变动状态.由于利润在未分配之前属于所有者权益,所以一定时期的经营成果必然影响企业该期期末的财务状况.在会计期间观察六大会计要素之间的关系时,基本等式(1)可以进一步扩展为以下动态的会计等式:

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利润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3)

企业在一定期间内发生收入、费用而形成的利润是要进行分配的.分配的去向是:提取积累基金,向投资者分利,保留一部分利润(未分配利润)在企业.分配的结果是:投资者从企业分走利润,提取的累计基金和未分配利润仍留在企业并全部转化为所有者权益.这样,(3)式中的利润(收入-费用)全部处理完为零.于是,(3)式又恢复到(1)式的形式.可见,“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这个静态会计等式是“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这一动态会计等式在收入和费用结转利润以后的表现形式.

至此,会计等式(3)便将动态与静态的会计要素巧妙地结合起来,体现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统一关系,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动静相宜.

以联系、全面的视角反映经济业务

复式记账法是会计等式在会计实务中的重要体现,是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过程中,以会计等式中资产与权益平衡关系为理论依据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复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每笔经济业务,都以相等的金额同时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相互联系的账户中进行登记的记账方法,能全面地揭示资金运动数量变化的规律.但复式记账法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在此之前,人们采用的是单式记账法,是指对发生的经济业务只在一个账户中进行登记的方法.这种记账法着重考虑、银行存款的收支,债权、债务的结算,是一种比较简单、不完整的记账方法.例如用购写物品时,只在“”账户中登记的减少.对购入的物品,一般不在账簿中予以登记.当购入数量、金额较大的物品,并且需要先入库而后领用时,可能记录实物的增加或减少,但此时物品的增减与的收付之间并不存在一定的对应关系,账户记录也没有相互平衡问题.单式记账法相当于日常生活中的流水账,写东西只在一个本子上记录的减少,至于写来的物品及其以后的耗用则一般不予以记录.在社会经济欠发达、经济业务内容比较单一、业务数量也不大的状况下,单式记账确实也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是到了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经济业务日趋繁杂的时代,复式记账法便应运而生,对每一项经济业务都在相互联系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账户中作记录,仿佛对每一笔业务中相关的要素进行配对,这样,通过会计要素的增减变动,可以全面、系统地反映经济活动的过程和结果.这从形式上充分的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观点,坚持了以联系、全面而非孤立、片面的视角反映经济业务的方法论要求.


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复式记账法在形式上体现了唯物辩证法关于世界普遍联系的哲学思想,而从内容上则揭示了经济现象内部及现象之间关于因果联系的辩证关系.原因和结果是揭示事物之间、现象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关系的一对范畴.其基本含义是: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结果是指由原因作用而引起的现象.原因总是会引起某种结果,结果总是由原因所引起的,没有无果之因,也没有无因之果.复式记账法,以会计恒等式为基础,一方面反映了会计主体拥有的资产;另一方面反映了形成这些资产的不同来源.其中,资产是结果,而负债和所有者权益是形成这些资产的原因.例如,企业从银行借款50万元,此时银行借款(短期借款)增加50万元,银行存款增加50万元,借贷记账法下的会计分录如下(单位:万元):

借:银行存款50(果)

贷:短期借款50(因)

这一分录说明了银行借款(短期借款)增加和银行存款相应增加之间的因果关系:一方面说明银行存款增加是从银行借得短期借款所致;另一方面说明增加银行存款的途径之一是从银行借入短期借款,对每一笔经济业务都清晰地反映其运动变化的原因与结果,了解其来龙与去脉.复式记账法,更全面、更客观地反映了各项经济业务的变化和相互之间的因果对应关系,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正是因为复式记账能够清晰地反映资金运动的来龙去脉,才使得会计的监督作用成为可能,这是唯物辩证法因果联系在会计方法中的生动体现和运用.

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观点告诉人们,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如此“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反复以至无穷”,这就是认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从有限到无限的过程.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在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认识过程的无限性在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是无限的.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使认识的发展成为波浪式的前进运动.

会计等式发展到今天“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形式,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史书记载,秦汉时期,我国出现了“三柱清册”,以“入-出等于余”作为结算的基本公式.宋代,“四柱结算法”使我国中式会计达到比较科学、系统、完善的地步,所谓“四柱”是指旧管(上期结余)、新收(本期收入)、开除(本期支出)和实在(本期结存)四个栏目,采用“旧管+新收-开除等于实在”的会计表达式.随着唐宋时期民间金融活动的发展,“三脚账”思想应运而生,应用“原+收等于出+存”的平衡式来结算平衡.到了明朝末年,会计要素被划分为“进”、“缴”、“存”、“该”四大类,并根据“进-缴等于存-该”的恒等式来设置.清末,我国正式采用收付复式记账法,会计等式发展为“期初余额+本期收方-本期付方等于期末余额”的形式.民国廿四年,国民政府《会计法》颁行,从制度上把复式记账原理确定下来,其会计等式为“资产等于负债+股本+损益、收入-支出等于利润”.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引进前苏联的会计模式,会计等式为“资金占用等于资金来源”.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时期,我国对会计制度相继进行了一系列的重大改革,确定了国际通行的“资产等于负债+所有者权益”的平衡等式并一直沿用至今.

会计等式蕴含的哲学思想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会计等式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会计等式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趋于完善,充分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循环反复的认识发展规律.认识的无限性观点告诉人们,发展到今天的会计等式不会是最完美的.确实,在会计实践中发现,其在面对某些问题的解决上也无能为力,比如以会计等式为依据的试算平衡法对记账重复、遗漏、科目使用错误等问题就束手无策.不过,正是由于这种不完美才不断地促使会计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深入研究、不断探索,促进会计等式在会计理论和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解决更多的会计实务问题.会计等式蕴含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哲学思想是会计等式发展的理论基石.只有充分挖掘这些哲学思想,才能正确的理解会计等式;只有站在哲学的高度去研究会计等式,才能推动会计等式的发展,发挥其为社会经济发展怎么写作的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