哥特式成长

点赞:3815 浏览:1502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1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有的时候会莫名怀念起16岁时的自己,活泼,热血,没心没肺地构思着未来的世界.遇到心事,便在氤氲着月光香味的夜里,将无法言说的苦涩折成婉转怅然的句子,然后充满元气地迎接第二日的朝阳.

现在想来,那时候年纪小,整个人都傻傻的,以为只要我想,便可以游球.单纯可爱的年纪,单纯可爱的想法,在时光的冲刷中烙下斑驳浅显的影子.走不回的16岁,就像品不完的香茗,不着痕迹地消散在时钟滴答的碎语中,悄然间,变成了永恒.

我的床紧贴着窗户,拉开窗帘,便能看到小麻雀悠然地站在空调外机上望着远方.它的毛茸茸的脑袋带着些许成长期萌动的稚嫩,在晌午细腻的阳光下左右敏锐地摇摆着,像一个不谙世事的玩偶,演绎着纯粹的幸福和满足.我坐在床上静静地注视着它,看它轻巧地转过身子,同样灵巧地注视着我,不逃避亦不躲闪.我们那样坦诚地四目而对,遗忘了身后一切琐碎和空鸣.转而一只大一点儿的麻雀飞来,叽叽喳喳嘶鸣了一番,小麻雀便如惊弓之鸟般倏然震动翅膀,飞出了我的世界.

从此再也没有鸟儿落在我的窗外.

我想,或许这就是成长,让你感受到来自外界不置可否的威胁和伤害,然后便开始武装自己,提高警惕,收起之前的那份单纯,换来一份尖锐的、如哥特式建筑般光彩夺目的成熟,用自己的敏感和机警对付世界上过多的美好和单纯.

也许,等到有一天,我们见惯了这样生硬的所谓的“长大”,便会习惯地认为,16岁确是一去不返,我们无需缅怀,更无需感伤.

高考结束后时间充裕起来,为了避免放检测带来的惰性和懒散,我找了一份家教工作.教课的对象是一对表兄弟,年纪只差一岁,一样的活泼好动,一样的调皮可爱,一样的妙语连珠,对我更是亲切不已,“老师老师”喊得很是顺口.

第一堂课开始时了无生趣,兄弟俩贪玩,没耐性在桌边安静地呆两个小时.我试了很多方法,最终决定用游戏的方式增强两人记忆单词的能力.以前上外教课,胖乎乎的男老师教我们玩“Bingo”的游戏,反响很是强烈.我便想借花献佛,唤起两个男生学习英语的新鲜感和热情,让他们能够在相对快乐的环境里学习.

弟弟虽然比哥哥低一届,悟性却高出许多.几局下来,哥哥便泄气地趴在桌子上,看着一旁手舞足蹈耀武扬威的弟弟,眼神里充斥着无奈和挫败.一堂课毕,弟弟的欢笑和哥哥的失落像一凸一凹两面镜子,折射着我一高一低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情.因为是在弟弟家教课,弟弟的妈妈热情地送我回家,一路上谈了很多自己和儿子的生活.当一个单亲母亲向我倾诉着以前因为思念父亲而患上抑郁症的儿子是如何走出父母离婚的阴霾时,我对刚才那个活蹦乱跳的小孩子有了更多的理解和同情.好像,在这个方面,我们多少有几分相似;好像,在心层深处,我多少能感受到他对父亲孤单的想念和隐忍的心痛.

所以,回家时,妈妈问我,更喜欢兄弟俩的哪一个,我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是弟弟,他更聪明,反应灵敏,非常讨人喜爱.

之后再上课,我便格外留意弟弟的听课情况,更多地对他微笑,习惯性地先检查他的练习题,下课后倾听他抱怨哥哥借钱不还的“悄悄话”,和他打趣,给他看我幼年时期的照片,两个人笑作一团.这时候,哥哥多半自己坐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倾斜着的盛夏的阳光呆呆地发愣.有时候我会莫名产生一种难以言说的愧疚,好像自己对弟弟过分的偏爱使那个沙发上的男孩感受到了课堂之外的另一种孤独.

几节课下来,哥哥愈发沉默寡言,面对我的问题也从未再像之前那样机敏地和弟弟抢答.他默然的对抗和无声的排斥让我不知如何是好.我开始厌倦讲课,厌倦思考和面对两个孩子因我而起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反应,厌倦坐半个多小时的公车赶到他们家里然后因为哥哥低落的情绪内疚不已.


一个月后,我主动选择了放弃,久违的轻松感如同夏日里斑驳的蝉鸣,使我得到了期盼已久的解脱.我以为这一段特别的经历,到这里便是结束.

临走前,哥哥送我出门,一直走到小区门口还不肯回去.榆杨清脆的绿影映在他青涩白皙的脸颊上,像是诉说着一段故事,一种情绪.

哥特式成长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哥特式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大学毕业论文、在职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老师,”他突然仰起脸,表情充满了谨慎与认真,“你是不喜欢我吗?”

你是不喜欢我吗?

不然的话,为什么总是不与我说话?为什么总是和弟弟那么要好?为什么玩“Bingo”游戏时总是不在意我的单词是不是连成了一条线?为什么检查作业时没有发现我故意写错的数学题?

我呆呆地看着眼前这个倔强而严肃的男孩子,感受着阳光孕育出的硕大的汗滴顺着耳际一路流淌.晌午时分嘈杂的车流呼啸着碾过我麻木的人影,心,却如冬日凋零的荒叶一般浸渍在世界的冰凉之中.

“老师,我知道你不喜欢我,所以我也让自己不喜欢你.”他把头撇向一边,讷讷地说,“但是我做不到.我想让你注意我,想让你和我说话,我没办法不喜欢你.”

我愣愣地点头,不知所措.

“那么老师,你为什么不喜欢我呢?你告诉我,是我哪里做得不好吗,你告诉我,我一定会改,真的.”他抿着嘴,很坚定的样子.

我摇摇头,心底突然泛滥起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的情绪,掺杂着愧疚,自责,甚至还有一点无力.所以我只能说,“你很好,真的很好.老师只是觉得弟弟年纪小,所以对他照顾了些.”

有的时候,明明自己清楚是谎言,可是脱口的瞬间反而有些释然,毕竟,只要能减少对一个尚不成熟的男孩子的伤害,怎么都是好的.

“我以后――”他顿了顿,而后郑重地说,“我以后再也不要家教了!”

不知为何,我突然想到了那只鸟,那只曾经停留在我的窗子上,静默地和我坦诚而视的羽翼未丰的鸟,因为我而感受到外界莫名的潜在的伤害而再未出现过的鸟.

所以小男孩的这种表现,是成长呢,还是一种单纯的自我保护呢?大概亦是如哥特式成长一般,华丽中带着尖锐,表面上光彩夺目,实际却尖刻彷徨.

回头看成长期的自己,好像也如那个男孩子一般,稚嫩中带着倔强,以为自己很坚强,以为自己什么都不在乎,但是还是那样渴望得到别人的认同,需要得到别人的关注.被忽视的感觉,就像从珠穆朗玛峰掉进死海,哪怕对最在意的东西,也会耗尽了兴趣,多了分抵触.

然后,我们随着时间的流逝逐渐去认识世界,逐步树立自己独一无二的价值观,多多少少便会想起曾经那些难言的委屈,坚强的隐忍,还有心底的落寞,学会释怀,学会遗忘,学会在静默独处的时候,一个人静静地回味这种哥特式成长的点点滴滴,最后微笑着感谢那些故事里重要的人们,继续走向生活的前方.

在路的尽头回头看,我们便会发现,属于成长最美好的风景,往往是生活本身.

编辑/梁宇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