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模式

点赞:26767 浏览:12041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一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开展的现状

中学生生命安全问题主要体现为对自身和他人生命的漠视,处于青春期的中学生由于缺少生命安全意识,对一些危及自身的安全问题和不正确的安全行为无法形成正确的认知.致使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接连发生多起危及学生生命安全的恶性案件和意外事故,造成难以挽回的损失,令人非常痛心.学生安全涉及到千家万户,关系到社会稳定,为此我们要深入贯彻落实教育部门关于学校安全工作的指示精神,充分认识到学校安全工作的重要性,牢固树立“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思想,明确安全工作面临的形势,研究部署学校安全工作任务,从而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齐心协力,扎实有效地开展工作,同时作为学校教育的执行者的教师除了要落实教育主管部门的指示,扎实的做好安全工作外,还要在课堂上强化安全教育,建立安全教育课程体系,形成有针对性的教学内容,使学生多掌握一些生存的技能,多知道一些防范危险的办法,在遇到危险时明确排险措施,强化学生的生存技能和本领.

二中学开设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理论依据与现实意义

目前国内面对学校应对安全问题的形式,很多学校都提出了具体的安全措施.但要真正使每一个学生树立安全意识,明确避险方法,知道避险措施,并不是一、二个制度和措施能解决的,国内就安全制度措施的问题研究的很多,要将安全教育变成一门课程来对待,形成“生命安全教育”课程体系的研究现在还不完整,对实施“生命安全教育”课程内容还有待于探讨和研究中.但就国外的情况看好于国内,如日本,生命安全教育是各级学校的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育内容从遵守社会规范不闯红灯和入住旅馆的第一件事寻找安全出口的小事到发生地震、火灾的避险与自救的内容应有尽有,非常丰富,项目主持人在日本留学五年,对日本的学校体育教育和安全教育了解很多.从世界各发达的现状看安全教育是必然,是人一生当中要知道的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它关系到社会的发展和人身的安全,关系到人生活的质量和生命的质量,它必然要得到壮大和发展[2].

帮助中学生健康安全成长是我国教育的根本目标.中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正处在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学阶段是关系到学生健康发展和安全成长的重要阶段.在这一阶段,对广大中学生进行公共安全教育,引导他们牢固树立“珍爱生命,安全第一,遵纪守法,和谐共处”的意识,具备自救自护的素养和能力,对他们度过健康安全的一生具有基础性作用,对于提高我国整体国民的安全意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安全课程构建的基础.中小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安全习惯是通过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实践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学生生活范围的逐步扩展,他们面临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多,需要处理的各种关系也日益增多.本课程正是在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正确解决生活中的安全问题,保护个体生命安全,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体生命与自我、他人、社会和自然之间的关系,提供必要的帮助.

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构建与教学模式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安全教育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研究生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0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三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课程的构建思路

1以生命安全教学为主渠道,构建生命教育课堂

中学的生命安全教学,是帮助中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主渠道、主阵地,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主要课程载体[3].教师首先要有尊重、敬畏生命的情怀,无论何时何地都要把学生作为一个有血有肉、有灵魂、有智慧、有情感、有个性的独特的主体来教育,让尊重生命成为师德的重要支柱.其次要精心准备教育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育教学内容来吸引学生.再者要创新课堂形式,可以采取多种现实如教学参观、聘请讲学等方式,改变单纯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启发学生进行自我学习、自我教育.

2加强审美教育,以美育促进中学生的生命价值体验

首先,要用美的思想陶冶人,帮助中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德育教师应努力做到将马列主义、思想、理论及“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的精髓准确无误地传授给学生,使之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及其发展,领会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获取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在德育课堂教学中,应开展对社会“热点”问题,深化改革中的“难点”问题和学生思想疑惑的“重点”问题的讨论,从而使学生能明辨真善美与检测恶丑.

其次,要用美的事物激励人,引导学生参加审美实践活动.将生命安全教育的实施由封闭式转变为开放式,一方面组织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内文化活动,在积极参与中,注重引导学生追求高雅的道德情操,陶冶健康的审美情趣,如举办校园文化艺术节等.另一方面组织学生走出校园,参加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体验生活中的美,由感性认识升华为理性认识.根据中学生的心理、年龄特征及时代特色可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组建青少年志愿者怎么写作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结合所学专业下基层见习、实习等等.

3实现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双向结合

生命安全教育首先应从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中吸取有益的成分,融入自己的工作中.生命安全教育应真正将学生心理品质的培养作为自己的目标和内容之一,更加重视学生最一般、最基本的心理需求.充分尊重学生在品德形成中的主体地位,少一点说教、多一点生命安全教育的理念,为有效实施生命安全教育提供良好的心理背景.

生命安全教育应依靠心理教育和德育为自己引导方向.应主动地在心理健康教育实践中渗透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从而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具有更坚实的后劲.还要通过丰富的德育实践来增强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磨炼意志品质,从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同时,应把“健全人格”的建构与培养作为生命安全教育有机结合的最佳“切入点”.通过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把道德认识、道德情操、道德行为统一协调起来,通过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的品德发展奠定基础,从而更好地发展学生对生命安全的认知.

四中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模式

(一)教育原则

1教育性和管理性原则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培养人的活动,它规定着人的发展方向[4].因此,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必须体现教育性,以教育为主.然而,教育和管理是相辅相成的.教育若失去管理这个依托,就落不到实处;管理离开教育的支持,就不能深入长久.对中学生进行安全教育,首先要讲道理,传授知识,使中学生了解、懂得法律和安全的基本知识.但要把这些知识和道理真正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和自觉行为,还必须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需要有必要的制度保障,这就需要严格的管理.只有教育与管理相结合,才能收到实效.2全程性和全员性原则

一方面,中学生安全教育要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分层次、分阶段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从新生入校伊始,根据不同年级、不同时期学生的特点,既要突出重点,有区别地开展安全教育,又要针对不同时期学生的倾向性问题,使安全教育有计划、系统地进行.另一方面,学校各部门的通力合作,齐抓共管,形成全员化教育,才能收到较好的效果.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怎么写作育人是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学校保卫、学工、宣传等职能部门应各尽所职、互相配合,为学生的安全和成长、为学校的稳定积极工作;专业课老师也要在进行教书育人的同时,主动积极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把维护校园安全稳定的意识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的教育渗透到课堂.

3预防性和经常性原则

对中学生的安全教育,要贯彻以预防为主的原则,应以预防中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为目标,预先通过调查研究、信息搜集,分析各个不同时期存在的不安定因素和对象,有针对性地教育,提前防范,尽可能排除或减少不安定因素的影响,避免和降低学生安全事故的发生.凡是有碍安全的人和事要使其消灭在萌芽之中,而不能等到学生发生安全事故后,才进行反思和教育.中学生安全教育还是一项长期性的工作,不可一劳永逸.而且教育需有一个不断反复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流逝,有的中学生会对过去的安全事故的教训逐渐淡忘,产生麻痹思想;也有的中学生心存侥幸心理,认为发生在其他人身上的教训不一定会发生在自己身上.这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很容易导致意外安全事故的发生.因此,安全教育要天天抓、月月抓、年年抓,要持之以恒,永不放松.只有这样,学生安全管理才能避免处于被动状态.

(二)发展“认知―实践”中学生生命安全教学模式

学校要充分利用各级各类青少年活动基地、公共文化体育设施开展生命教育活动,拓展学生的生活技能训练和体验[5].在动物园、植物园、自然博物馆、绿地和农村劳动中,让学生感受自然生态保护和休闲对促进个人身心健康的重要性;通过对与人生老病死有关场所的了解,引导学生理解生与死的意义,珍爱生活,关心他人;通过情景模拟、角色体验、实地训练、志愿怎么写作等形式,培养学生在遇到突发灾难时的人道主义救助精神;要重视磨炼教育和挫折教育的重要作用,通过情景设置,使学生学会正确应对困境和危险的方式方法,培养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心理素质.要积极引导家长参与家庭生活指导,通过亲子关系沟通、青少年身心保健等方面的怎么写作,帮助家长掌握家庭管理和人际沟通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家庭情趣,营造健康和谐的家庭氛围.要充分利用社区生命教育资源,发挥社区学院、社区老年大学的作用,提供环保、居家生活设计、人文艺术欣赏、传统艺术欣赏制作和婚姻等教育怎么写作活动,宣传科学的生活方式,引导家长开展亲子考察等实践活动.

总之,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的灵肉交流活动.中学生生命安全教育是以知识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对生命的认知、安全的意识和自我保护的文化遗产教授给青少年,使他们健康、安全的成长,使整个生命活动走向健全而合理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