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训练述评

点赞:12504 浏览:561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作文是初中生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它不仅影响语文课程的学习结果,也影响着其它课程的学习结果,历来受到师生和家长的广泛重视.教师开展课外作文训练研究,家长对学生开展课外辅导已经成为普遍现象.近些年来,围绕语文作文训练人们开展了哪些研究,取得了哪些研究成果,解决了作文训练的哪些问题,哪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开展深入的研究,这些问题都需要我们认真地去疏理.本文以1995年以来的研究成果为研究对象,围绕作文训练目标、训练内容、训练方法、评价方式等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试图了解当前的研究现状、存在的不足和今后的努力方向.

一、作文训练目标的研究

李怿(1997)在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中指出:“构建目标序列,以序列为主线,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的进行作文训练”.[1]该成果试图以目标为引领,系统地设计初中生作文训练的体系,但还没有给出可操作的目标体系.孙文玲(2009)提出作文训练序列的三元目标,指出:“以文体、知能、认识三元目标为主线,结合七至九年级的阶段特征,将三元目标分解到七-九年级的学习中去,形成三年的整体框架.再将细化的三元目标按计划分布到三年的训练中去,形成具体的训练序列方案.”[2]该研究明确了每一阶段写作应达到的三元目标,且根据目标,详细列举出了每一阶段的训练内容与方案,目标螺旋上升、体系循序渐进.但该项研究并未就写作目标与学生实际的写作水平做出系统论证,致使在该写作目标下建立的写作训练系统与学生所达到的写作水平之间的关系还不明确.胡艳(2011)提出确立初中作文序列化训练的目标,指出:“①训练主体明确:针对初中学生的培养要求;关注初中学生的真实生活;尊重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②体系循序渐进;③目标螺旋上升;④评价分阶细化.”[3]该成果针对初中学生的心理特点,提出训练目标产生的原则,但每个阶段训练目标的具体内容是什么,文中并没有给出具体的观点.

综上所述,初中作文训练目标还有待于根据语文课程目标和学生的心理、认知发展特点,面向全体学生提出具有个性化、弹性的、促进全体学生发展的目标.

二、作文训练内容的研究

1.作文训练内容的系统性研究.朱青绿(1997)指出:“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作文训练共分3个阶段:第一阶段,重点使学生认识学习语文与生活的关系,着重培养一般的语文能力,训练内容包括课文内容、生活经历;第二阶段,联系生活,着重培养记叙说明、议论的能力;第三阶段,遵循学以致用的原则,着重培养学生在生活中实际运用语文的能力.”[4]该成果提出的训练重点比较突出,训练内容比较全面,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指导作文训练内容的建设,但是每个训练内容安排哪些训练项目,如何系统地编排,针对不同类型学生应如何加强针对性的训练,这些内容都需要进一步探讨.吴菲菲(2007)针对提出作文训练内容缺乏系统的特点,提出作文教学序列性的策略,指出:“①编写具有科学、合理序列的作文教学教材;②贴近学生生活,建立写作综合化训练序列.”[5]该成果发现了目前初中作文缺少独立的教材和训练体系不系统的不足,但该成果并未对教材编写和体系建立提出具体的细节,致使教材和体系内容还不明确.时光(2008)提出专题训练计划,指出:“从初中一年级到三年级的六个学期,每个学期安排4个训练专题,共计24个专题”,[6]这样的训练内容安排,既使学生了解自我、关心关注生活、积累写作素材,又使同学们在训练中掌握各种体裁的写作.该成果实现了训练内容的具体化,但该成果并没有就训练内容与语文教材内容的关系做出系统的论证,致使作文训练内容与语文课程内容还做不到联系紧密.

2.作文训练内容的有序性研究.胡艳(2011)指出:“首先,作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要符合初中生的心理发展特征和作文心理特征;其次,作文教学内容的设置要有清晰的内容序列;再次,教材应设置较系统的写作知识和操作范例,最终落实到作文教材内容的优化上.”[7]该成果看到了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性和阶段性,细化了作文教材的内容,使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更加明确、具体.但该成果所提出的教材编写更侧重于写,而忽略了阅读与写作之间的关系,使二者间的关系不明确.叶菁(2011)提出分阶段作文训练序列,指出:“按照初中学生的思维发展特点,做到循序渐进.七年级作文训练重点进行观察训练设计;八年级作文训练重点进行联想设计;九年级作文训练重点进行提炼主旨训练.”[8]这样就使学生的作文技能得到逐步强化,有助于培养观察兴趣,提高能力.但该项研究并未就具体的训练技能与训练内容如何结合,学生的学习心理如何把握等问题做出明确的论证.胡艳(2011)指出:“初中作文训练体系包括:审题(范围认定的训练)、确意(对象确定的训练)、素材(内容准备的训练)、行文(过程展示的训练)”,[9]该成果针对作文技能的培养,提出了阶段训练内容,但缺乏与教材的联系.熊艳(2012)提出建立科学、系统的作文训练体系,形成作文教学序列,指出:“①六年级以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为重点,在这一学年,强调写生活随笔、编拟作文提纲、注重观察方法和思路结构、谋篇布局为重点的训练;②七年级以言之有情为重点,注重情感体验的训练,在这一学年,强化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情感的训练;③八年级以言之有理为重点,注重事理的揭示和领悟,这一学年,侧重于生活感悟、主题揭示、强化中心以及以小见大的方法的运用;④九年级以言之有味、言之有法和复习巩固为重点,注重语言的锤炼和表现手法的运用,这一学年,注重重要的写作方法与初中作文能力的综合训练.”[10]该成果提出了每一阶段训练内容的重点及特点,但缺乏对每一阶段训练内容的具体说明,如题材、体裁、字数等要求,而且是跨了学段.

初中作文训练述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初中作文教学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综上所述,针对初中语文教材反映写作训练内容缺乏系统的不足,许多学者提出了写作训练系统性、序列化的观点,并进而提出了许多改进的措施,这些成果对于推进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上述成果还不够完整和配套,还没有建立起有充分理论依据并面向不同类型学生的系统训练方案.三、作文训练方法的研究

1.作文教的方法研究.李怿(1997)在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中提出:“①改作文课堂教学‘两段式’为‘三段五环节’;②多种形式强化训练,以提高训练频率和加大写作量.”[11]该成果对作文教学法作出了较为细致的概括,且详细介绍了多种形式的训练方法,实施效果有明显提高,但对训练方案中不同措施有何差异效果,针对不同类型学生有何不同效果均未做分析.覃克剑(1999)提出解决学生怎样写的问题,“一要引导学生分析命题作文的特点;二要指导学生把握思维的方法;三要引导学生辩证分析问题;四要让学生掌握文体知识,使学生适‘材’选‘体’,落笔成文;五要范文引路,模拟训练.”“解决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要从校外课外活动和校内课外活动两方面入手.”[12]该成果对“写什么”的问题作出了详细的介绍,列举了许多的方法使学生获取写作素材,也给教师的作文教学指明了方向.但对于“怎么写”的问题,该成果只提出了五个方向,而每个方向具体的步骤,包含的内容并不明确.韩成明(2006)提出初中作文教学新法,指出:“写作与生活结合、写作与阅读结合、写作与课内外活动结合使学生从无话可说到有话可说;通过抽签拟题、选题、反常规指导程序促进学生说什么话自己定;指导学生标新立异.”[13]该成果从写作材料、作文题目和写作创新三个角度提出建议.包志祥(2007)提出研究性作文教学模式,指出:“①课题研究准备;②提出问题;③收集资料;④分析整理;⑤整合研究.”[14]该成果按照研究的程序去设计作文训练,能够较好地帮助学生掌握论述类作文的写作,但对其它体裁的作文训练,则显得针对性不够.刘军华(2008)在生活作文探索与实践中指出:“一要引导学生自主感知生活,积累作文素材;二要引导生生交流对话,检验生活素材;三要引导学生自主加工素材.”[15]该成果提出生活作文的概念,使学生明白作文源自生活,写作是生活的一部分,如何使生活作文训练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还不明确.蒋大琴(2010)提出初中作文教学对策,指出:“第一,制订科学有序的作文教学计划.第二,激发学生高亢的写作.第三,指导学生作文形式灵活.”[16]该成果只对作文教学提出了几点宏观上的对策,而具体对策中的内容、步骤并不明确.张维伦(2011)提出初中作文教学高效法,指出:“教有教材、教而有序、教而有法.”[17]至于教材的体系如何?教学应设计怎样的序列、采用哪些方法,则探讨不多.谢妍嫣(2011)提出初中作文教与学的衔接,指出:“阅读教学和作文课堂的衔接;生活和作文课堂的衔接;作文教学中遣词造句的衔接;作文修改各个环节的衔接.”[18]至于如何有效的衔接则介绍的不多.

胡艳(2011)提出关于教师教学方法改进的几点建议,指出:“教师应充分关注初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利用或创设生活情境进行作文教学;将说话训练与写作教学相结合;将阅读与写作结合并落到实处;利用范文打开思维进行作文教学.”[19]熊艳(2012)提出改进作文教学方法,指出:“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紧密结合;作文命题应贴近学生生活;与生活结合的多种形式的课外练笔,真实表达心声;加强课外阅读,培养写作兴趣.”[20]胡艳、熊艳两人均关注了阅读与写作、练笔与生活结合的问题,至于如何结合则需要深入探讨.邵晓英(2012)提出:“讲读课文应向学生提供材料,使学生积累写作资料;讲读教学应使学生学习写作方法,提高写作技巧.”[21]廖秀筠(2012)从作文教学有效性角度提出:“①激发学生写作动机;②培育学生写作情感;③增强学生写作意志;④塑造学生写作个性.”[22]该成果从教的角度比较系统地探讨了学生写作情意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针对处于不同写作情意发展水平的学生,如何进行全方位的教学设计,则必要系统探索.上述成果对于面向全体学生如何改进教学方法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建议,但面对不同类型学生群体的教学方法改革,则显得针对性不强.

2.作文训练方式研究.杨驰(2010)提出激发学生写作兴趣训练,指出:“一创设情景法;二网络激趣法;三随机练习法.”[23]该成果对于拓宽训练思路提供了参考.俞愉(2012)提出5种作文训练新法,指出:“一是局部训练方法;二是结合教材文本的训练方法;三是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的训练方法;四是针对不同题材及文体的训练方法;五是作文训练的辅助手段.”徐海荣(2012)提出以读写作流程,以写促读的话题作文训练法,指出:“以主题阅读带动话题作文训练的方法为:多读、精读、研读.”[24]

综上所述,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如何针对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开展行之有效的教学,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四、作文评价方法的研究

1.评价主体的研究.韩成明(2006)提出:“指导学生自改作文可以消除畏惧心理、促进作文知识传播、发挥学生范文的示范作用、充分运用比较思维;采取老师初评、集体互评、小组互评互改、教师抽样复查等措施,实现集体互批作文.”[25]温耀林(2006)提出:“作文评改应思考探究、转换角色;教师主导下学生互批互改、评改并重;激励强化,硬化任务.”[26]上述成果同时注意到了学生作用的发挥,但如何具体操作则文章没有深入探讨.包志祥(2007)具体提出了“确定评价的形式:①自我评价,②同位互览,③分小组评;确定评价内容;教师示范性评价;指导学生写出对已阅文章的评价意见;被评价文章的作者写出反馈意见;教师答复;范读成功作品”[27]等七个步骤,该成果对评价步骤交代具体,可操作.但对评价指标却没有给予进一步说明,运用起来有一定难度.刘军华(2008)在生活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中,指出:“指导学生互评作文,进一步修改作文.首先教师和学生讨论出评价的标准.然后分小组进行批阅,先每个人依次阅读本组的每一篇作文;然后组内成员一起交流、共同批阅;把最好的一篇和最有问题的一篇推荐给老师,老师从各小组推荐的作文中选择两篇作文,提交全班批阅,教师参与其中.最后阅读同学的评语,修改自己的作文.如有需要还可以连续修改几次.”[28]该成果使学生在批改中阅读别人的文章及评语,了解其写作水平,反思自己的薄弱环节,思考如何修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敞开自己的经验、思想、打开视野、相互学习、借鉴,在积极地学习状态中提升.同时,学生增长了阅读、情感、写作修改体验.这样的体验使学生积累了生活素材,也激发了灵感,产生了新思想.然而,在该研究中提到的讨论评价标准并不明确,致使教师和学生在评价过程中产生分歧和模糊,有待改进.此后,杨驰(2010)、蒋大琴(2010)等,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试图进一步完善教师与学生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但突破不大.2.评价体系的研究.吴菲菲(2007)提出改变作文评价模式,体现科学序列评价梯度,指出:“评价学生作文应减少作文教学的功利性,要遵循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多做良性激励.”[29]叶菁(2011)提出分阶段作文评价体系,指出:“一要建立阶段性、发展性作文评价标准;二要做好几个重点环节的系列评价工作,其中包括基本能力指标、创造性指标和整体评价指标的评价.”[30]这种评价体系的安排,细化了对学生不同阶段的学习成果的评价,有利于发现写作细节中存在的问题.但该项研究并未对此评价体系做系统的设计,致使作文达到何种水平会得到什么样的分数还不明确.胡艳(2011)则从激励角度对评价标准提出了建议,指出:“多作肯定性评价、运用发展性评价、善于发现并多途径发表学生的优秀作品.”[31]该成果在评价方面有利于增强学生写作自信心.邵晓英(2012)提出在语文讲读课中的作文讲评法,指出:“利用范文,讲评范文.”[32]该成果通过参照文章把学生作文的优缺点带到讲读课中讲评,使学生认识到自己作文中的瑕疵,得到启发与教益,从而提高对文章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熊艳(2012)[33]、廖秀筠(2012)[34]则提出以人为本,实行多元化评价,让学生在激励与反思中不断成长,至于如何实施文章中没有过多探讨.


综上所述,从培养学生写作兴趣,发挥学生主动性,使作文修改能力变成写作能力等角度,人们开展了许多探讨,所产生的成果对于推进作文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但目前还没有提出一个可验证的评改方案,以满足不同类型师生的评改需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人们从作文教学的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评价方法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提出建立目标序列、实施训练内容序列化和专题化、训练方法多元化、评价方法以人为本等研究成果,这些成果对于深化初中作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但不可否认的是,作文训练目标体系、作文训练内容体系、作文训练方法多样化、评价方法多元化等问题的研究,至今还不能令人满意,还需要我们结合具体的实际,开展深入系统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注释:

[1]李怿.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J].教学改革园地,1997,9期:14-15.

[2]孙文玲.初中作文训练序列探微[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09:39-48.

[3]胡艳.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31-35.

[4]朱青绿.新编初中语文教材作文训练序列分析[J].榆林高专学报,1997,7卷:62-64.

[5]吴菲菲.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初中作文教学序列性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卷:119-120.

[6]时光.初中作文教学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吉林大学,2008:27-28.

[7]胡艳.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49-52.

[8]叶菁.初中分阶段作文训练序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1:26-42.

[9]胡艳.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24-30.

[10]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21-22.

[11]李怿.初中作文教学改革实验报告[J].教学改革园地,1997,9期:14-15.

[12]覃克剑.初中作文教学方法试探[J].广西大学学报,1999,21卷:76-78.

[13]韩成明.初中作文教学新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期:56-57.

[14]包志祥.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5.

[15]刘军华.“生活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18-32.

[16]蒋大琴.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对策[J].三峡大学学报(增刊),2010,32卷:372.

[17]张维伦.初中作文教学高效法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1:6-15.

[18]谢妍嫣.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分析及策略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1:20-37.

[19]胡艳.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36-49.

[20]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25-38.

[21]邵晓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讲读课中的作文训练[J].基础教育,2012,12期:36.

[22]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29-38.

[23]杨驰.初中作文教学序列初探[D].[硕士学位论文].成都:四川师范大学,2010:15-16.

[24]徐海荣.以读写作流程,以写促读[D].[硕士学位论文].烟台:鲁东大学,2012:15-26.

[25]韩成明.初中作文教学新探[J].厦门教育学院学报,2006,1期:57.

[26]温耀林.初中作文教学现状的思考与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6,19卷:74-75.

[27]包志祥.初中研究性作文教学探讨[D].[硕士学位论文].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7:18-20.

[28]刘军华.“生活作文”在初中作文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8:32.

[29]吴菲菲.初中作文教学现状及初中作文教学序列性策略[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07,27卷:119-120.

[30]叶菁.初中分阶段作文训练序列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苏州:苏州大学,2011:43-46.

[31]胡艳.初中作文教学的现状与作文序列化训练的探索[D].[硕士学位论文].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1:52-57.

[32]邵晓英.浅析初中语文教学讲读课中的作文训练[J].基础教育,2012,12期:36.

[33]熊艳.初中语文作文教学现状问题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2:29-44.

[34]廖秀筠.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性策略究[D].[硕士学位论文].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2:36.

作者简介:俞子恩(1989-),男,吉林延吉人,延边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语文教育.

课题研究:本文系2012年吉林省基础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中小学作文教学与训练的系统化设计研究”阶段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