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新与历史学人才培养

点赞:27125 浏览:12215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中国古代史》是历史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主干课程之一,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教学团队重视与高中教材衔接、夯实学生专业基础;将科研成果、海外访学的宝贵经历与教学相融合,拓展教学内容;悉心指导本科生申请与完成科研课题,启发创新思维;强调课堂讨论、论文写作的重要性,激发大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挖掘大学生的学术潜能与创新能力,在教学改革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

关 键 词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4)04-0065-05

高校中国古代史教学改革已进行多年,兄弟学校的诸多改革反映了这一进程,亦多有创获;但目前中国古代史教学依然存在着教材建设滞后、多元教学手段欠缺、实践环节不足、教学体系需要重建等方面的问题.①诚如学者们所指出,当前高校中国古代史课程缺少理想的配套教材,现有教材未能吸收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史研究取得的丰硕成果,②因此,如何在教学过程中从历史学基地班的特点出发,调整教学内容,兼顾课程体系改革,是我们近年来着重思考的问题.

武汉大学《中国古代史》课程系2009年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项目,③开设于大学一年级,分上、下两学期讲授自史前时期至隋唐、五代至清朝前期的历史,共144学时.近年来,我们在课堂内外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等方面的尝试,探索史学人才培养的新路径.我们将数年来的一些教学实践与体会小结于此,请专家、学者们指正.

一、与高中教材衔接,夯实专业基础

高中历史的模块式教学给《中国古代史》课程带来的直接冲击就是大学新生的时空概念不够清晰,基础薄弱,④这对于历史学基地班的教学尤为不利.因此,我们首先重视与高中历史教学的衔接,系统讲授中国古代史的基础内容,并补充高中以至高校教材阙如或较为简略的内容.如与宋、辽、金对峙的西夏政权,素以“神秘”为称,在教材中所占篇幅短小,但随着近20年来对西夏研究的逐步深入,以及近年来中国藏黑水城文献的公开发行,西夏的神秘面纱逐渐被揭开,有必要让学生了解与学习该段历史.我们从最早为党项立传的汉文典籍《隋书党项传》入手,⑤对比该项记载与《旧唐书党项羌传》、①《宋史夏国传》②的差别,在进行史料阅读与分析训练的同时,引导学生考察汉人笔下党项民族的源流与变化、习俗变迁等内容;同时,结合今人对西夏问题的通论与专题研究,③尽可能展示西夏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法律、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发展,有助于理解10至13世纪的民族融合与碰撞.

《中国古代史》教学的新与历史学人才培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国家级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其次,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大学专业学习的轨道.如传授宋史研究的前辈学者邓广铭先生提出的年代、地理、职官、目录“四把钥匙”,④注意以时代为经、以知识点为纬梳理历史进程,并辅以谭其骧先生主编的《中国历史地图集》,⑤帮助学生建立起时空概念,更好地理解中国历史的演进.

此外,启发学生跨断代考察同类问题,逐步树立“通史”的意识.例如,近年的高中历史教材甚少涉及赋役制度这一重要内容的演变.在经过大学一年级上学期《中国古代史》(上)的学习后,我们在讲授《中国古代史》(下)明清赋役制度的改革时,不仅讨论从“一条鞭法”到“摊丁入亩”的变化,而且上溯到唐“两税法”的产生,梳理中古以降赋役制度发展的脉络.

在迈入史学大门之初,上述方法可较快帮助学生适应大学专业学习的节奏.

二、科研、访学与教学相结合,

拓展教学内容

教材的性质决定了它所涵盖的内容,因此,适当导入学界的最新与重大成果,使学生了解学术前沿,有利于开拓基地班学生的学术视野.

首先,我们在每一章的导论部分,增加了该断代的研究概况,并介绍学界的重大学术问题与研究动态.如在讲授唐宋时期、宋元明间与清朝前期的历史时,介绍海外学者的颇具影响力的唐宋变革论、宋元明变迁、新清史学派等观点,推动学生对这些时段中基本而又重要的问题进行追踪.

其次,融合本教学团队的科研成果,深化教学内容.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史上十分重要的问题,谚语“苏湖熟,天下足”的流行,即南宋经济重心南移的一个主要表现.随着明代长江中游的持续开发,逐渐出现了从“苏湖熟,天下足”到“湖广熟,天下足”的转变,这一转变的背后,既有明代长江中游经济的崛起,又蕴含着明清时期长江三角洲地区农村经济结构的深刻变化.⑥而长江流域开发史是本院的一个传统研究方向,本教学团队的杨果教授、张建民教授、魏斌教授、陈曦副教授等从不同时段对长江中游尤其是两湖地区的社会变迁进行过深入研究,皆具代表性.本院区域研究的优势与学术积累为展示宋元明清时期长江流域的发展、进而考察宋至清社会经济的变迁提供了极大帮助,也为本课程提供了鲜活的个案.

再次,借鉴海外大学的教学理念与方法,拓展教学内容.本课程教学团队的教师均有海外名校访学的经历,这些经历对于丰富课堂教学具有独特的作用.笔者曾于2011年8月至2012年8月在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访学,师从美国著名宋代思想史家田浩先生(HoytTillman).访问的一年间,笔者全程参与了田先生主讲的两门本科生课程:《中国通史》与《中国思想史》,深刻体会到美国汉学家对于“文化”(Culture)概念的不同理解与运用.美国学者对于历史现象背后的文化内涵与思想意义孜孜以求,上溯三代,下及当代,呈现出另一幅多彩的中国历史发展画卷;同时,他们长期深入探讨中国古代思想与文化在中国历史变迁中的推动作用,为考察中国古代史提供了另一个视角.海外访学的经历推动我们调整了本课程第7章《五代宋元明清的文化》的部分内容,设专章讨论宋代以降精彩纷呈的思想界,尤其关注宋代道学、理学、宋学乃至新儒学之间的差异与关联,为同学们介绍、对比海内外学界的重要成果与不同观点,增进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理解.


三、指导学生科研课题,启发创新思维

教育部实施的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在促进高校转变教育思想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增强高校学生创新能力等方面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由于国家级计划立项数量的限制,武汉大学在鼓励本科生申报国家级创新创业计划的同时,也设置了校级同类项目,积极支持大学生参与科研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