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点赞:7116 浏览:230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作为新的毕业生资源配置模式已经初步形成.以市场为导向来开展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通过社会、高校、毕业生等多方面共同努力来完善毕业生就业市场,实现人才的合理配置,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市场为导向,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就业指导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函授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3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关 键 词】市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已成为各级政府和全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就国家而言,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实现了教育资源的最佳利用,人力资源迅速转化为生产力,不但减轻国家就业压力,而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就学校而言,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反映了学校的办学质量和办学效益,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就毕业生而言,就业是人生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实现人生理想的又一起点,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如何以市场为导向开展大学生就业工作,如何实现人力资源的最佳配置等一系列理论和实践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

1.客观原因

首先,“供求矛盾”是导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供求矛盾”的表现主要有:毕业生的专业结构、知识结构、综合素质、学历层次等“结构性矛盾,’;毕业生的择业倾向与技能不适应市场需要;毕业生的择业期望值与用人单位要求不一致等.在“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下,毕业生作为人力资源提供方通过就业市场择业,用人单位作为需求方在就业市场中选拔毕业生,只有供求相一致,才能实现均衡,否则便会失衡,导致“就业难”.此外,人事、户籍制度改革的滞后,制约了人力资源的充分流动;高校盲目扩招与就业岗位间的矛盾等也是影响毕业生就业困难的重要原因.

2.主观原因

一方面,大体素质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能力下降.部分大学生进校后对自己要求不严,学习态度不端正,得过且过,专业知识掌握较差,只能勉强毕业;有的大学生虽然学习成绩不错.世知识结构不合理,缺乏实际操作能力,而现在用人单位普遍看重毕业生的人品和能力,对毕业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敬业精神、吃苦耐劳精神、职业道德、思想道德觉悟和能力素质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许多大学生或多或少偏偏又缺乏这方面的素质.另外,很多毕业生不健全的人格特征,如就业挫折承受力差、竞争与进取精神不够、合作性和创造性较差、独立性主动性不高,盲从和依赖心理等普遍存在.

另一方面,大学生就业难还因为大学生传统的就业观念.他们普遍感到“找不到理想的工作岗位”,而同时许多基层一线的用人单位急需人才但又招聘不到毕业生,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毕业生期望值偏高,自身定位不准,理想与现实脱节.普遍认为大学毕业就应该有一份待遇丰厚的“金饭碗”;认为留在大城市、大单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希望工作单位名声好、工作条件优越、待遇高、有出国机会等等.在接受问卷调查的学生总体当中,期望的就业单位及其性质先后排序是:高校、科研单位(占31.7%);国家机关(占30.7%);三资企业(占24.1%);国有企业(占5.9%);私营企业(占4.2%);自主创业(占3.3%).毕业生普遍认为高校、科研单位和国家机关的社会和经济地位较高,工作相对稳定,法制环境较好,有利于实现自身在学术上的价值追求.

二、以市场为导向,开创就业指导工作新局面

(一)社会方面

高校毕业生就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正常运转最终必须依靠法律的制约作用.高校毕业生的择业权、用人单位的选人权和政府为保障公平竞争的就业法规,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建立的条件.如果无法可依,高校就业市场就会处于一种无序的竞争状态,毕业生、用人单位及高校三者之间的权限、责任、利益就得不到应有的保障.要保证高校就业市场有序、正常运作,解决就业市场中存在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如就业后的劳动关系、就业协议书法律保护、女大学生就业等方面,就应该尽快出台一些相关的管理规定和法律法规,它们有助于规范大学生就业市场,优化市场环境,更能保障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高校各方合法权益,使就业市场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能够进一步监督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运作,保证高校就业市场向有序、健康的方向发展,有效地防止市场畸变.

(二)学校方面

l、加强高校就业指导队伍建设

完善的保障机构是构建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的前提和条件.就业保障体系包括机构设置、队伍建设、资金配置等诸多内容.我国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是改革开放后,市场经济下的产物.相对于西方国家来说,起步较晚,经验不足,工作中还有许多方面需要不断改进和完善.多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队伍规模小,人员少,满足不了难度越来越大的就业指导工作需要.就业指导人员普遍缺乏系统、专业的业务学习,使得就业指导人员的专业化、职业化程度不高,难以适应日益发展的就业指导工作的需要.

设立和实施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

毕业生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是从培养教育的全过程人手,使“全程就业指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通过该课程体系的建立与实施,让学生一入学就在正确思想的引导下,树立自己远大的理想和人生追求,在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激发学习热情,挖掘潜能,从而实现学生从被动接受到主动学习的转变.同时使学生掌握大量本科教学以外的知识,积累更多的就业资本,获得更多的就业途径.


3.密切与用人单位联系,广开就业渠道

建立畅通的就业渠道是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的基础.作为学校学生就业指导部门,要针对毕业生制定具体的就业工作计划,结合本校的各专业特色及学生素质情况开展就业“促销”活动.

(三)毕业生方面

1、树立职业流动的择业观.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及劳动制度的改革,人才流动和再就业将是一种普遍现象.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在任何地方、任何职业都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即使大学生的初次就业不理想,以后还可以有多次的择业、就业机会.因此大学生要改变“一次就业定终生”的传统观念,认识到职业是可以变化的,就业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就业了,也可能会失业,可能会下岗,然后再一次就业,一个人很难在一个单位工作一辈子,要克服由此造成的思想压力与心理负担,树立职业流动的观念,“先就业,后择业;先生存,后发展”,以“平常心”对待第一次就业.

2.树立市场竞争的就业观.树立竞争就业观从根本上讲是由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决定的.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规律,也必然要在就业市场得到充分的反映.同时,树立竞争就业观也是由当前及今后严峻的就业形势所决定的.因此,毕业生对竞争就业要有良好的心理准备.具体说来,一是要充分认识到竞争就业的必然性,认识到失业是社会的正常现象,适度的失业有利于形成全社会积极向上的氛围,有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提高社会生产率;二是要自觉培养竞争就业的进取精神,在就业舞台上敢于竞争、善于竞争,并抓住每次机遇竞争就业;三是平时要积极参加各种有益的竞争活动,为未来的就业竞争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