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学教学中开设《医学史》课程

点赞:5783 浏览:193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医学教学中开设《医学史》课程,增进医学生对医学专业发展历史的了解,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助于学生提高对医学这门学科的兴趣,更投入专业知识的学习中.

关 键 词:医学教学《医学史》教学体会

《医学史》是通过不同历史时期社会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对医学发展的影响,通过医学本身的发展演进过程,探索医学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它既是人类文化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科学技术发展史的分支科学.本课程有助于学习者认清医学发展的特征、规律及其对人类文明的推动作用,明确医学发展方向,提高职业素质,有助于形成唯物辩证法的科学思维方式.

1.开设《医学史》课程的必要性

《医学史》是一门研究医学演化过程的学科,它将医学置于社会的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语境中考察,强调医学的发展不能脱离它所处的时代,医学思想和实践来自于相应的知识环境,同时又为拓展和丰富人类的知识贡献力量.所以,《医学史》是人类文化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

最初,《医学史》一般在医学院校讲授,以帮助医学生更好、更全面地理解医学.《医学史》是我国医学院校最早开设的医学人文课程.1946年,北京大学医学院就成立了医史学科.1957年,新中国卫生部委托北京医学院和中医研究院举办了医史师资班,以后全国部分高等学校陆续开设了《医学史》课程.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国家的许多大学在文理学院开设了《医学史》课程,有些学校把这门课程定名为《医学文化史》或《医学社会史》,目的是帮助历史系和其他社会人文学科的学生更理解历史,认识疾病对人类社会的重大影响.对于《医学史》的研究也越来越成为很多历史学家的课题,越来越多的人文学科学者加入这个领域的研究.相反,在我国医学生中,《医学史》课程却没有收到同等的重视,医学史教育存在很多问题,制约自身的发展和其功能的发挥.不少医科大学在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中也没有开设该课程,甚至《医学史》都没有纳入国家规划的医学教材系列中.有鉴于此,由北京大学医学部牵头,联合全国多所医学院校及研究机构中在医学史教学和科研第一线工作的专家学者共同编写了一部供全国高等学校通用的教材《医学史》,由北京大学教授张大庆教授任主编[2].


近年来,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全面深化医学教育改革,成为全国各大医学院校的重要课题.医学生仅仅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却不了解医学发展的历史,不从人文的角度认识医学,对所学习和未来将从事的专业缺乏历史观角度的全面认识,这样的学习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2.《医学史》课程的开设过程

目前,我院针对5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及4年制护理医学的学生开设《医学史》课程.课程设为专业选修课,共16学时,均为理论课课堂教学.临床医学和护理学专业的学生可自由选修,此课程学分为1学分.

在医学教学中开设《医学史》课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医学生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自考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本课程采用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大学医学部医学人文学系教授张大庆老师主编的《医学史》教材.推荐给学生的参考读物有:张大庆老师撰写的《医学史十五讲》、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医学遗产中心教授约翰·博纳姆撰写的《什么是医学史》及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医学院病理学教授余前春主编的《医学史》等.课程总成绩包括两部分: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各占总分的50%.考试为闭卷考试;平时成绩含三部分:考勤、课堂讨论和一次课后作业.作业为一篇1000字左右的小论文.

本课程讲授内容同时涵盖了中医和西医的发展历史,并对阿拉伯、印度、波斯等古代医学进行了介绍,讲授了各国古代及传统医学对于中西医的影响.除理论课以外,课堂上还给学生放映了英国BBC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科学史》(医学部分的一集),并酌情播放了一些与医学史相关的故事影片.

3.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3.1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的学习热情.

《医学史》自开设以来,收到了医学院学生的欢迎,选修人数居高不下,出勤率一直保持在高水平,这充分说明,这门课程的开设充分满足了医学生的需要,激发了医科生了解历史、学习历史的热情.在过去的医学专业课教学中,一直采用“老师讲学生听”的灌输式教学法.学生只知道一味吸收知识,从未深层次地思考,这些知识及技术的发展来源,医学如何发展到今天这一步的?鲜有医学生提出这种疑问.而学生对于这门课程的巨大热情,充分证明了并非学生没有疑问,而是我们缺乏这样一门课程回答学生的疑问.学生通过读史看片(相关教学片),对自己的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层次了解,尤其每次观看教学片后,均会提出各种能充分体现独立思考能力的问题,其深度广度甚至超过他们在专业课课堂上提出的问题,我们得到这样的反馈是深感欣慰的.而在批阅学生论文的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学生通过人文课程的学习,分析综合能力明显提高.虽然只是一篇小论文,但要求学生除课堂内容以外,在课后阅读大量相关文献,并自行分析整理行文,这本身就是一个训练学生自学能力和综合能力的过程.与此同时,教师得到的学生的反馈显示,医学生通过《医学史》的学习,对医学专业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入了解,大大激发了他们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专业书不再像过去那样只是看似枯燥的课本.学生常常在阅读专业课本的同时对照医学史文献,学习过程变得更有趣轻松,大大改变“医学就是枯燥”在众多学生中的刻板印象,对医学更热爱,学习更有.

3.2对老师的再教育过程.

《医学史》课程的教学任务在我院由基础医学系的病理与病理生理学教研室承担.因此,教师本身并非历史学专业出身,讲授这门课程对于医学专业的教师而言,既是一种挑战,又是一个对教师的“再教育”过程.每位教授在职业生涯自始至终都在进行继续教育,只有不断进修,不断再学习充电,不断更新知识才能满足职业的需要.而开设一门跨学科的课程,无疑是一次最好的再教育过程.通过个人备课、集体备课、讲课、收集学生反馈这一整套教学工作过程,教师完成一次自我学习的过程.毕竟,医学专业出身的教师不等同于史学专业出身的教师,要完成这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必须投入极大精力进行准备.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惊喜地发现,交叉学科领域看似是自己领域的知识,其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大大超过医学专业知识范畴;但反过来,看似是与医学专业南辕北辙的历史学科,其实和医学密切相关,没有扎实的医学基础不能深刻理解,这是不少现今的医学史专业学者出身医学专业而非史学专业的原因.

总之,近年来通过《医学史》课程的开设,我们在教学上收获颇丰,既提高医学生的综合能力,又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可谓双赢.无疑我们应该将《医学史》教学更深入彻底地进行下去,在以后的教学中力争把其从专业选修课进一步上升为专业必修课,是我们努力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