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与实践

点赞:6266 浏览:21673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必须体现其专业特色和较强实践性的特点,其培养模式正在不断深入地探索.武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以电力行业为依托,在充分发挥行业特色和优势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实践创新教育模式,效果显著.其培养过程主要体现在以电力企业需求为导向,有针对性地设置课程体系;课程讲授中加强案例教学,增加教学实践环节,突出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性;严格把关论文选题和开题环节,由学位委员会委员进行论文预审,有效保证学位论文质量;强化专师资队伍建设,实行双导师制;注重研究生个性化培养,发挥每个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人尽其才.

关 键 词:动力工程;专业学位;创新教育

2011年,武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被评为全国工程硕士创新领域,这是对该领域多年来坚持以行业为背景、突出行业特色办学的充分肯定.该领域工程硕士大多来源于水力发电、火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等企业,具有鲜明的行业特色.这些企业与学校的科研联系非常紧密,学校也非常熟悉这些企业的用人特点,因此在培养什么样的专业人才上,学校与这些企业沟通协作良好,建立了人才培养战略合作机制,并与部分单位共建研究生工作站和校企实习实践基地,力争做到可持续发展.

一、培养模式创新实践

1.课程体系的设置与建设

(1)目标定位.武汉大学动力工程领域主要培养从事发电厂动力工程方面的优秀人才,其课程设置也基本围绕发电厂动力工程的需要而定,特色鲜明.该领域1998年开始招生,先后与湖北阳逻电厂、广东沙角总厂、湖北隔河岩水电厂、浙江紧水滩水电厂等几十家国内大型火电厂和水电厂联合办学,共培养了数百名发电厂动力工程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其中绝大部分走上了领导岗位.该领域主干课程有热工自动控制、传热设备及技术、热工系统与设备、热工测量与控制等.主要研究方向为热能动力工程、水能动力工程、流体机械及工程、电厂化学等.

(2)强调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针对学员实践能力强而基础理论相对缺乏的特点,在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中强调基本的科学方法和研究思路.通过教师精心引导学生领会提出矛盾和解决矛盾的思路、方法和策略,从而形成学生自己的科学研究方法.专业课教学特别强调专业素质、创新能力和开发应用能力的培养.为提高课程教学质量,教师结合电厂生产实际,编写出有行业特色的专业课教材,并结合教学案例授课,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学习热情,并能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去解决实际问题,实现了学和用的有机统一.

(3)量身写作特色课程.以需求为导向,根据企业要求量身写作部分课程.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主体不变的情况下,充分考虑企业用人的需求,为企业写作部分课程.尽管这样提高了办学成本,但努力为企业服好务,做到可持续发展,是学校办学的宗旨.

(4)加强授课教师队伍建设.在课程教学的教师选派中,选派教学经验丰富、教学效果好、科研能力强、懂行的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担任授课任务.针对学员实践经验丰富的特点,特别选派与行业联系紧密的教师进行授课.目前,这一工作已形成了良性互动,学员在实际工作中有问题找老师,老师通过指导学生解决生产实际中的问题承接课题,从而不断建立科研联系,逐步形成了双赢的局面.


(5)增加“行业发展前沿讲座”.为拓宽专业学位研究生行业知识面以及进一步了解行业前沿动态,特别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了“行业发展前沿讲座”,邀请行业实践单位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级技术专家和高级管理专家面向研究生作发展前沿讲座.并要求学生参加后撰写学习报告,计入其学分.

2.实践环节的设置与实施

(1)实践环节的设置.专业实践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中的重要环节,在培养过程中要求学生到企业或行业实际部门进行实习实践,可采用集中实践和分段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对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必须保证实习实践时间不少于半年.实践环节过程中,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基本熟悉本行业的工作流程和相关职业规范,增加实际工作经验,缩短就业适应期,提高专业素养和就业创业能力.

(2)实践环节的实施.利用学科自身条件和行业优势,与科研型企业合作,已建立一批稳定的校外大型实习实践基地.实践教学确定了“紧跟学科发展,立足社会需求,夯实实践能力,强化工程技能,培育团队精神,提高创新能力”的教学理念,形成了一支专结合、结构合理、理论教学与实践互通、可持续发展的实践教学团队.在实践企业或行业单位为学生配备实践指导老师,由导师根据研究生实习实践的情况给予打分,计入学生所修学分.学校的实践教学水平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通过实习实践环节得以加强.

(3)突出“工程”特色.专业学位研究生强调的是工程实践能力,因此,其学位论文的选题必须来自于工程实际,紧密结合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一般要求是,紧密结合学员本身所从事的岗位撰写论文,这样,既可对多年来自己所从事领域的工作进行系统的总结,并解决在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又可写出一篇具有实用意义的论文,研究成果还可对企业的技术革新提供动力.

3.学位论文模式与评价

(1)学位论文模式多样化.采用多元化的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评价标准和体系.要求工程硕士生紧密结合实际选择论文题目,力求对本领域的某一传统理论、方法进行一些改进或阐述,强调实用价值,解决应用问题.

(2)严格把握选题、开题环节.要求选题符合工程硕士培养目标的要求,紧密结合电力生产、科研发展实际,选择电厂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同时兼顾学生的基础和兴趣;在理论上、技术上和经济上应有可行性,不能脱离实际;有一定的创新性或先进性,具有一定的技术难度和工作量.

做好论文开题是确保工程硕士学位论文质量的重要措施.在开题报告环节,研究生可以在导师和学科点专家的共同指导下做到选题准确、合理、恰当,明确论文要达到的学术水平,并发现选题中存在的问题,使论文研究工作得以顺利开展.(3)把好论文出口关.学位论文一律进行重复率检测,只有重复率低于规定指标方可进入答辩程序,否则只能等待下次申请.通过检测的论文,由院学位委员会委员进行答辩资格预审.通过预审才允许启动答辩程序.在答辩过程中,必须有学位委员会委员参加,以把握论文质量,对于有欠缺的部分论文,在指出其所在问题的情况下采用带条件通过的方式允许其再次修改,并最终由学位委员会裁定是否同意授予学位.

二、管理模式创新

1.办学理念

(1)强调“应用型、订单式、个性化”培养,创新工程硕士专业学位课程体系.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主要是培养具有良好的创新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专门人才.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设置以实际应用为导向,以所从事职业的需求为目标,以综合素养和应用知识与能力的提高为核心.打破在专业学位课程体系设置上“一刀切”的做法,充分考虑电力企业的实际需求、学生的专业背景及其职业规划,实施订单式和个性化的课程设置.

(2)突出校企联合培养,强化专师资队伍建设.为了满足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有计划地派出青年教师轮流到有关国内外企事业单位挂职锻炼一段时期,参加一线的工程生产实践与工程管理,积累工程实践经验,提高教师自身的工程素质和工程教育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的需要从企事业单位聘请经验丰富的工程科技专家担任授课教师或副导师,丰富师资队伍的结构,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要求为每位研究生配备两位导师,实行双导师制,由校内指导教师和校外企业导师共同组成导师组对研究生进行指导.为顺利推行研究生培养的双导师制,学校充分利用教授、特聘教授这一资源,既发挥了教授、特聘教授的作用,又使学生获得了学校难以学到的知识.

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生教育的与实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动力工程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2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3)建立工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模式.工程训练是专业学位教育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专业硕士面向工程应用,这就要求研究课题和专业训练应该围绕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来开展,建立以解决工程实际问题为目标,以项目课题为支撑,阶段式推进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训练,系统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工程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形成空间与时间立体化的专业技能训练,为学生将来从事职业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2.教学管理与考核评价

(1)采用“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工程实践、严格考试”的教学模式.教学具有多样的形式,如:“集中授课、分散消化、工程实践、严格考试”的教学模式.结合专业学位研究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实际需求特点,采用讨论式、启发式、案例研究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采取笔试、口试、报告、工程技术设计等多种形式进行考核,在成绩评定上引入等级评写作度,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

(2)鼓励和支持多开发案例教学课程.课程案例来源于生产实际,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产物,可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会到身临其境的感觉,有效提高研究生的学习兴趣,理解学习内容,增强学习效果.

(3)开通群,由学生对课堂教学进行评价,并促进与学生的互动.通过群与学生交流既可使管理者及时了解学生的动态,也可通过学生掌握教师的教学情况,以便及时作出调整.

(4)“四位一体”的管理.在学校层面,通过建立并逐步健全工程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管理机构形成了学校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研究生院(专业学位处)、学位评定委员会工程硕士各领域分会、工程硕士领域教育中心四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5)学校和学院配备专职研究生管理干部和工作人员,以保障管理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培养成效

在多年的工程硕士培养过程中,力争满足企业对研究生培养使用要求的三个方面:知识、能力和素质.十分注重下列人才的培养:具有规划和预测能力的战略型人才;面对现实敢于否定,具有持续改善能力的创新型人才;通过协调、沟通,具有组织能力的推动型人才和具有各种工具应用及实际动手能力的操作型人才等.已毕业的学生受到企业的广泛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