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朗读要求想开去

点赞:5090 浏览:173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可见,“读”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核心和灵魂,是培养学生综合性语文能力的客观要求和最重要的途径.从七年级语文教学过程中深刻体会到学生的朗读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密不可分,从七年级上册语文各单元要求看朗读的渗透与目标要求,从生活的体验感悟对读的理解,从朗读中走进生活,让琅琅上口的语言感悟生活的真谛.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不同文体、不同形式、多方结合,增加朗读的趣味性,弥补学生习惯默读的缺陷,增强口头表达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写作埋下伏笔.

【关 键 词】语文朗读生活感悟能力培养

朗读,一种训练活动,一种阅读活动,一种文学活动,也是一种情感活动.朗读,是让同学们认知文字、感受声律、体味词句、领会情感、品味意境、发展语感的充满情致的语文实践活动.所谓“读书千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学千法读为本”.杜甫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之说.从七年级上册语文课体中各单元所教的体会,就此谈谈自己的看法与见解.

一、体味文本,入情入景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一单元要求中指出:“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用心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想想人生的大问题.还要提高朗读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能初步读出语气”.《在山的那边》这篇文章节奏性本来就强,再体现诗歌的韵律,停顿就更加的明显,读来琅琅上口.“在山的那边,是海吗”每读一句的停顿都是无穷的回味.譬如:《走一步,再走一步》“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这种惊心动魄让我们读来会语气加重,身临其境.“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这舒展的口吻也是体味文本的最根本语意,还会带给读者深层次的遐想.

从生理分析,朗读是通过视觉、大脑、发声器官把书面语言转化成清晰、响亮、富有情感的口头语言,再通过听觉作用于大脑的一种阅读方法.“在山的那边,是海吗”能让你产生无穷结果与猜想.它不仅能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其语法修养和普通话的水平,而且能把难于理解的文字变成容易理解的声音信息,帮助学生理解字词句及文章的思想内容,收到陶冶学生的情感,使之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的功效.同时,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也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偶尔也会有口头语:“这是真的吗?”不敢确信,有时也有否定的语气存在.

二、增强趣味,多种形式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要求指出:“品味诗文优美的语言是一种艺术享受.要反复朗读,在整体感知内容大意的基础上,揣摩、欣赏精彩句段和词语,并将它们摘抄下来”.在《理想》一文中:“理想是石;理想是火;理想是灯;理想是路;理想是罗盘;理想是船舶;理想是闹钟;理想是肥皂;理想是等”我们可以分角色朗读,可以让全班所有的同学各读一句,各自有不同的理想.你读,他读,我读,齐读,配乐读等,朗读能激发出人不同的理解层次,从不同的形式去剖析与解悟.

诵读教学就是在课堂上以兴趣的积累、习惯的培养、情商的开发为前提,调动学生读书的,充分的朗读.以读为前提加强学生对文章整体的把握,提高包括速读、略读、精读、朗读、默读、整体感知、理解分析、赏析评价等等在内的阅读能力.《第一次真好》中“生命中的第一次愈多,生命也就愈益多姿多彩.”语文课堂上,琅琅的书声最美.

既然要有感情的朗读,就要在蕴含情感的关键语句上着力,情感的体验才不会如风掠浮萍,才能刻骨铭心,才会让读达到课堂达到“情到深处自然呜”的境界.

三、多方结合,生情感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要求中指出:“要继续练习朗读和默读.比较长的文章,可以先默读,再朗读.默读便于快速了解它的主要内容.朗读,要读准语气,并注意体会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要调动创新思维,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注重熟读与美读,让文中故事甚而细节都能活化在心里,一些优美的语句张口就来.


在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27课:“天上的街市”:意境优美,节奏舒缓,有着古典诗歌的韵味和意趣,适合朗读.分清节奏,念准重音,读出感情.美好的、恬静的、自在的、清新而略带一丝忧郁的感情基调,要做到轻松、柔和、舒缓,让人联想,培养了想象能力与情感思维.例:远远的/街灯/明了,好像/闪着/无数的/明星.天上的/明星/现了,好像/点着/无数的/街灯.我想那/缥缈的/空中,定然有/美丽的/街市.街市上/陈列的/一些/物品,定然是/世上/没有的/珍奇.你看,/那浅浅的/天河,定然是/不甚/宽广.那/隔着河的/牛郎/织女,定能够/骑着牛儿/来往.我想/他们/此刻,定然/在/天街/闲游.不信,/请看/那朵流星,是他们/提着/灯笼/在走.

没有琅琅读书声的课堂是沉闷的课堂,没有教好学生朗读的语文课是失败的语文课.朗读的心理学意义,是由词语作为刺激物所建立起来的一种条件反射(或叫第二信号系统).朗读与默读相比较,默读时,中枢神经只受到文字的刺激,因而只作出一次反射.而朗读时大脑则受到文字与声音两种刺激,反射的次数显然增加.另一方面,朗读时所应用的感觉器官有视觉与听觉,而默读只有视觉参与.语文教学实践证明:就相同内容而言,反射次数越多,给学生的印象就越深,其理解记忆效果就越好.

四、技巧指导,读通读熟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要求中指出:“要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要求中指出:“熟读课文,要联系自己的人生体验,深入思考,反复咀嚼,领悟课文深长的意味.还要练习朗读,学习课文的表达技巧”.

在第五单元散文诗两首中,《荷叶——母亲》中“母爱”是博大无边、伟大无穷的.“母亲啊!/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到它的巢里;/心中的风雨来了,/我只躲在你的怀里.”只有母亲才是保护自己度过人生路上坎坷与磨难的人.在《金色花》中,“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我/不告诉你,/妈妈.”这些语句中都蕴含着人们的思想感情,都能传情达意,这种俏皮话都显现在纸上,我们朗读琅琅上口.为什么“我”想变成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跟妈妈捉迷藏吗?为了实现自己小小的心愿,给妈妈带来一些幸福吗?“你这坏孩子”这样的口吻已然穿透纸张跃上读者的心里.利用生活经验与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形象与意境、情感与意义.语言质朴,富有生活气息.在23课《散步》中,小路不好走,母亲对“我”说:“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到了一处难走的地方,“我”蹲下身子,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他们怕摔伤了自己所背的亲人,因此走得很慢,很稳,很仔细.这种尊老爱幼的美德在学生朗读时就会有细腻有感受与体验.“今年的春天来的太迟了”,“一些老人挺不住了”,“但春天总算来了”,母亲也总算“又熬过了一个严冬”,这字里行间流露的正是一种对生活的酷爱,对生命的珍爱.《散步》的语言平易朴实,然而内涵丰富,耐人寻味,如同橄榄一般,越嚼越觉得有滋味.情趣盎然,意在言外,这里有作者强烈的责任感,又体现了作者挚爱生活,品尝人生甜美的无穷韵味,越读越有味.

五、层层推进,通顺流畅的朗读

在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单元中指出:“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练习概括课文的内容要点;还要练习用较快速度默读课文,记住主要内容”.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

七年级语文朗读要求想开去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课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结论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在第四单元《化石吟》中,作者的思绪飞向那远古洪荒,海枯石烂,沧海桑田,物换星移,无论多么久远,无论变化多大,都阻挡不了生命的航船从太古不息地向近代进发,生命的形式也由低级向高级演化.学生展开想象和联想,不局限在语文,应该放开让学生去想,去说,去朗读.在《风筝》一课中,写早春二月故乡风稳季节的那一段文字,绘声绘色,创造了鲜明的意境.在作者的笔下,似乎一切都活动起来了,我们好像从字里行间嗅到了大自然散发出地温暖的醉人的春意.

总之,朗读是一门的艺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是理解课文思想的重要实践渠道,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提高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水平,促进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的提高,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途径.因此,课堂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