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

点赞:8415 浏览:337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环境教育是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对思想观念与价值信仰正在形成期的中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本文对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做了分析,剖析了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策略.

关 键 词:中学地理教学;环境教育;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3.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4-9324(2013)24-0121-03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但随着全球人口的膨胀与经济的急剧发展,人类疯狂地征服自然、掠夺自然,使生态失衡、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沙漠蔓延、水源污染、森林锐减、物种灭绝等生态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如今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制约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许多国家都将环境教育列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环境意识与环境价值观.

一、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必要性

环境教育地理教学的重要内容,是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通过环境教学能够使学生清楚了解我国的资源、能源、人口状况,了解当前人类面临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资源短缺等社会发展问题.同时,将水资源短缺、土地荒漠化、臭氧层破坏、垃圾围城等重大环境问题体现于地理教学中,能使学生从地理的角度理解人与自然关系,培养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意识.

中学阶段是思想观念与价值信仰形成的关键时期,而通过环境教育能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危机意识,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发展观、人口观、资源观、环境观.在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不是地理教学的延伸与发展,而是地理教学的历史使命,因为地理教学是从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入手解读世界的,是为了让学生对怎样利用环境、保护环境、改造环境等有基本认识,环境认知教育、环境道德意识教育、环境行为教育等都是中学地理教育的重要内容,初中地理课的导言中就有“学习地理,认识人类之家”的论述.中学地理教材以地球环境为开端,介绍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大气、陆地、海洋等环境,然后学习了与人类生活、生产相关的自然资源与人文环境,而环境教育是一条贯穿教学始终的红线.

二、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教育存在的问题

1.教材编排不够科学.当前的课程安排不合适,环境教学内容分散于各门学科之中,地理、生物、化学、物理等学科都有环境科学、环境的内容,但是并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这种分散式的课程编排不利于环境教育的开展,不利于进行研究性学习.地理教材中的环境教育多是零碎地分散于教学的各个章节,很难形成对环境知识的总体认知,难以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环境知识体系.在中学地理教学中,环境知识教育的内容较多,而涉及环境技能、环境价值观的内容较少,情感教育往往停留于表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过分注重认知的传统教育模式.

2.学生的环境素养较差.学生对环境基础知识的掌握较为散乱,系统性不强.有关机构调查表明,中学生对社会关注的热点环境问题,如气候变暖、温室效应、生态农业等生态环境问题了解较多,但学生对这些知识的掌握却较为零散,学生对环境新技术、新名词等关注较少.环境教育包括“知”、“行”两方面内容,即环境知识、认知、态度、价值取向等,但有关机构调查显示,学生的环境观淡薄,仅停留在空气污染、水污染等简单的环境问题上,对地质塌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问题的关注度不够,环保自觉性较差,对环保公益活动的参与积极性不高,对周围的环境问题不闻不问,将乱扔垃圾看成很自然的事情.

3.环境教育流于形式.虽然素质教育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但是很多学校仍然以高考为指挥棒,以升学率为评价学校教育质量的唯一标准,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标,将大部分精力投入到与考试相关的课程之中,这使环境教育备受冷落.学生忙于应付各种考试,课业负担繁重,根本没有时间与精力学习环境知识、参与环境教育活动.虽然有些学校通过野外实践、团队活动、主题班会等活动中渗透环境教育,但这些都流于形式,教育效果较差.[1]

4.教学安排不合理.环境教育是一门综合性学科,与学生的升学、就业等没有必然联系,很容易被人所忽视.虽然教育部门为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做过大量工作,但在教学计划中也没有具体安排,课时安排并没有得到体现.同时,地理教师往往缺少系统的环境知识训练,繁重的工作量也使教师没有时间进行环境教育教学研究,无法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地理教学中的环境知识多是基础理论,脱离了学生的现实生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环境知识较少,这导致无法对地理教学中的环境教育进行有效测评.

三、中学地理教学中进行环境教育的路径选择

1.整合地理教学内容.在地理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就应将环境教育内容与地理教材紧密联系起来,挖掘教材中的环境教育素材,建构完整的环境知识教育体系.课堂教学中,应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环境因素,并对相关内容进行拓展与延伸,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环境科学知识.如高中地理中“陆地环境”部分,就可以在介绍植物环境保护时,教育学生爱护花草树木,保护绿地;学习地球上动物分布时,讲解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意义,教育学生懂得保护野生动物,不乱捕滥杀动物;还应将乡土地理贯穿于教学之中,包括家乡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环境污染状况等,使学生对家乡生态环境有感性认识.

在环境教育过程中,地理课本上的环境知识远远不能教学需求,因此应开放教学内容,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环境信息,提高环境教育的质量.例如,地理国情对民族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而环境教育也是国情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应搜集有典型性的事实或数据,让学生了解人口与地理环境、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环境保护政策.再如,当今各种环境问题频频发生,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2]在地理教学中应通过电视、互联网、报纸等媒介收集与环境有关的时政资料,让学生了解我国的水污染、气候变化、大气污染、生态失衡等问题,了解我国的环保政策措施.此外,国内外典型的环境问题案例也是进行环境教学的重要资源,将这些内容引入地理教学之中能激发学生的环境思维与学习兴趣.2.优化地理课堂教学.在环境教育中,应当以现有教学内容为基础,立足于课堂教学,在环境有关的章节教学中渗透环境教育,将环境知识与地方实际融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化教具进入地理课堂教学之中,通过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能使课堂教学更生动、直观、形象,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如互联网上有着丰富的环境教育资源,学生能够通过互联网获取最新的信息与数据资料,了解我国的环境状况、环境法规等.学校也可以通过校园网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引导学生对资源浪费、气候变暖、垃圾围城、环境污染等问题进行评论,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口观、环境观、发展观.[3]再如在学习“环境污染及治理”时,可以播放几组环境污染的典型事例,让学生思考环境污染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学习“世界人口”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世界人口增长”的短片,让学生了解控制人口增长的重要意义.

在地理课堂教学中,能够运用生动的教学语言来增加环境教育的感染力,如讲解黄河水质时能够引用俗语“七十年代水质变坏,八十年代鱼虾绝代,九十年代身心受害”,这种生动形象的描述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生态系统时,可以用诗词“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来形容物质循环.


3.强化第二课堂活动.环境教育是一种感知性、实践性较强的教育活动,教学中应突破课堂教学的束缚,引导学生“在环境中学习”,让学生参与到社会实践与课外活动之中,在实践中了解自然环境,提高自身的环保意识、实践能力.学校可以邀请专家学者举办环境知识报告,讲解资源浪费、环境污染的问题以及污染防治、生态保护的措施,通过知识讲座使学生对环境问题有深刻的认识;还可以组织开展“低碳发展”、“水污染治理”等专项读书教育活动,通过活动提高学生的环境素养.主题班会是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环境教育的重要途径,可以通过以环境保护为主要内容主题班会对学生进行环境教育,教育学生节约用纸,节约用纸,不乱扔垃圾,拒绝食用野生动物,少用一次性餐具.[4]

环境教育中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环境责任意识,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如可以通过组建环保社团、建立环保宣传小组、设立环保监督岗等方式进行环保宣传,使学生养成节约用水、不乱丢垃圾、爱护公共绿地、保护野生动物等环保习惯;还可以通过植树节、人口节、爱鸟周等节日举办科普讲座、文娱活动、环保讲座.社会实践活动能够使学生亲身感受现实、认识社会,可以让学生深入工厂、城市、农村、社区等体验环境问题,当学生看到垃圾遍地、河水污染时,自然会明白环保的重要性.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入,我国的环境问题日渐凸显,并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为此,应将环境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中学地理教学中深入推进环境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