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型建构教改实验

点赞:4563 浏览:1090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以目前高三生物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教师教的很辛苦,学生学的很痛苦,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发展”的现状的研究,通过建构“233模型”,培养了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提升了学生的考试能力,实现了高三生物新课程的有效教学.

【关 键 词】模型建构;生物科学素养;考试能力

一、高三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233模型”建构

1.“233模型”的含义

“2”是指教学的两个主体,在教学过程中,师生都是主体,或互为主客体,在教的活动中,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在学的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客体.强调师生平等、教学相长.

“3”是指教学目标的“三个维度”

①.知识和技能目标,是对学生学习结果的描述,即学生通过学习所要达到的结果,又叫结果性目标.一般有三个层次的要求:学懂、学会、能应用.

②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如何获取知识和技能的程序和具体做法,是过程中的目标,又叫程序性目标.强调三个过程:做中学、学中做、反思.

③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是学生对过程或结果的体验后的倾向和感受,是对学习过程和结果的主观经验,又叫体验性目标.有认同、体会、内化三个层次.

知识与技能目标是基础;过程与方法目标是实现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载体,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对其他目标有重要的促进和优化作用.

“3”是指通过三轮复习法来实现教学目标.

三轮复习方法建立在既能熟练掌握已有知识又能再度提高认知水平与能力的双重目标的基础上.

2.“233模型”的实施方案

一轮教学推行“考点分析研究与学生能力训练”模型,即“考点式复课”模型.课题组对历年新高考试题进行分析排查,研究确定新课程考点,并对考点进行等级确定.对历年高考都呈现的内容划定为一级考点;对隔年一呈现的内容划定为二级考点;对三年或随机呈现的内容定为考点;建立一个比较明析的考点分布体系,教师根据这一考点分布体系,系统地安排一轮教学工作,教师根据考点的级别科学划定课时分配.很自然教师一轮教学就抓住了教学重点,一轮推行“考点分析研究和学生能力训练”模型的教学目标是深化学生对考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且使相关考点内容形成内在联系,促进学生知识的系统化和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轮教学推行“小专题”与“小套餐”模型,课题组筛选出高中生物的核心概念,然后以每个核心概念为中心发散扩展形成相互关联的知识网络作为一个小专题.高三年级小专题教学是深化学生认知和提高学生学科知识综合、系统化的重要教学方法.认知深化和知识综合并不能表明学生的能力形成,要学生形成能力,除教师传授外,学生只有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获得真正的能力,小套餐训练是为学生能力形成而配备的“营养元素”.二轮教学推行“小专题”与“小套餐”模型的教学目标是将一轮教学积累的考点单独能力进行综合提升,形成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轮教学推行“模拟练考与问题式讲评”模型.模拟练考命题是核心,课题组成立高三模拟练考命题组,仔细研读统检的高考考点及《高考大纲》、《大纲说明》中的考试能力要求,对照考点和能力要求逐个命题,建立高考模拟题库,每次模拟练考从题库中组题,提高模拟试题的质量.严格组织模拟练考,实行集体评卷,做好评卷记录,筛查考生存在的问题.每次抽取100份试卷,逐题统计得分率,进行抽样分析,筛查得分率低于60%的考点.将考生存在的问题和得分率低于60%的考点作为下次模拟练考命题的侧重点.对每次模拟练考试卷进行精心讲评,讲评推行问题式讲评,增强讲评的针对性,讲评以评为主,强化学生自评,以讲为辅,为学生提供思维的盛宴,当堂测评,及时反馈.三轮教学推行“模拟练考与问题式讲评”模型的教学目标是迅速提高考生的综合应试能力.

3.“233模型”的教学实施效果及教改反思

(1)“233模型”教改的实施效果

经过一年时间对“233模型”的实践运用,我们发现基本实现了教得有效,学得愉快,考得满意.

改变了教师“只教不研”的现状,把“直通高考”的想法落实了在课堂教学中,教学重心放在高考命题的视野范围之内,教师在备课和教学中对《高考大纲》、《大纲说明》和高考试题经常进行自主分析研究,推动了教师研究能力和教学能力双提高.

高三生物新课程有效教学模型建构教改实验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高中生物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本科毕业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改变了教师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现象,通过对教学与训练的定量划分,改变了教学不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现象.教师充分考虑到学生发展的各种需求,精心地设计各种活动,给学生以自主支配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得到了有效提高.


充分发挥了教师和学生两个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考试能力得到了有效提升.

(2)“233模型”教改实施环节的不足

不能正确处理好“活”与“实”的关系,一些老师仍然不知不觉地把关注的焦点放在自己的身上.一些课堂因过分强化开放性、自主性而忽视了目标性和科学性.

缺乏一种新的比较完善的科学的评价机制,对于教改效果的评价仍然以简单的纸笔测试为主.未能建立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机制.

实践运用过程有待进一步精细化,并加强交流与合作,加强集体备课和课后反思.

顺应新课程改革理念而发展起来的“233模型”,对促进课堂教学有巨大作用和不可估量的潜能.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种有效的教学模型,并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去开发它,完善它,让它将我们的教学推向新的高度,将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有效.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考试中心.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2]崔允氵郭.有效教学:理念与策略[J].人民教育.2001.6:46-47.

[3]全日制普通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

[4]新课程实施过程中培训问题:《新课程与教师角色转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年9月版;

[5]朱慕菊主编,《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

[6]陈桂生.到中小学去研究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