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隐喻的翻译

点赞:3791 浏览:1066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隐喻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其间也提出了大量关于隐喻翻译的理论策略,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近年来,隐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逐渐成为众多学科广泛关注的热门话题,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研究隐喻的翻译,为交叉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可能.但是隐喻在认知方向的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本文认知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深入挖掘隐喻产生的心理基础和运作机制及运作模式,进而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使译者可以有效地化解矛盾,并将源语文化的认知方式传递给读者,从而丰富译文,完善、创新隐喻的翻译方法,提高译文质量.


[关 键 词]隐喻认知隐喻翻译

一、引言

早在20世纪30年代,Richards就曾指出,“我们只消稍作观察,便不能发现隐喻在语言中无处不在,在任何语篇的每三句话中,就会有一个隐喻出现”.对隐喻的研究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曾经亚里斯多德,昆提良,查理兹,雅各布逊都对隐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他们的研究只局限在修辞学的范畴内,停留在语言层面,主要探讨隐喻在句子中起到的修饰作用.自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出版后,莱考夫和约翰逊才揭开隐喻的认知属性,从此隐喻的研究得到突飞猛进地发展,学者把隐喻作为一门交叉学科,开始从多方面、多层次入手研究隐喻的翻译.

二、现代隐喻翻译观

通过熟知隐喻理论的研究,我们可知隐喻是承载着文化内涵的,探讨隐喻的翻译是有重要意义的,隐喻翻译的质量决定着文化的传播与交流是否顺畅.长期以来,传统隐喻认为隐喻只是一种修辞方法,传统隐喻翻译,主要是从语法和功能两个方面来探讨隐喻翻译的技巧,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对等.随着认知学的发展,在隐喻研究的领域里掀起了一场革命,语言只是媒介,思维才是核心.从认知的角度来看,传统的隐喻翻译理论具有明显的缺陷.周静在《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中提到,“当代翻译理论也认为翻译不仅是两种不同语言体系之间的形式转换,更是译者积极的主体思维认知过程.由于两者都同属思维活动,所以翻译和隐喻在字面意义、相关范畴、映射、工作机制存在着一定的内在联系”.[1]既然认知是形成隐喻这种人类语言普遍现象的基础,那么避开认知谈隐喻的翻译显然是不科学的.所谓翻译,就是把一种语言文字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2]翻译是个涉及面广,极其复杂的过程,它不仅受原语言,译入语的限制,还受制于译者,读者等等因素.这就是高科技翻译软件永远无法替代人工翻译的原因,尤其是诗歌的翻译.当然,认知概念的传递还取决于译者的认知能力,并且,每个语言体都有自己固有的习惯认知,像圣经的翻译,译者必须了解异国文化,熟悉他们的认知习惯,才能更好地完成圣经中隐喻的翻译,传递地道的基督文化.实际上,翻译过程是探讨译者如何办演好二主一仆的角色,通常我们形容翻译工作者是戴着镣铐跳舞,他不仅要服从作者和读者两个主人,还要根据主观认知塑造文章的美感,寻找忠实于原文和翻译再创造的最佳平衡点.现代翻译文学派开启了对隐喻翻译认知取向研究的新方向.

三、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与模式

1.翻译认知心理学理论基础

随着心理语言学的发展,我们开始关注译者在翻译中的主导地位.认知心理学就是从世界中获得信息,以信息加工为核心的心理学.认知加工过程就是感知,记忆,理解,加工.[3]翻译就是从原文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加工的心理过程.因此认知心理学为翻译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认知心理学把人脑比作计算机的信息加工系统,大脑就是一个CPU.外界信息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和嗅觉,直接刺激神经,作用于感官.人们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对刺激信息进行整体到部分地知觉,形成种种检测设,同时编码信息,提取特征.工作记忆的基本单元是概念,概念是事物本质的概括,是一系列语义表征的整合,概念与概念之间有无数个节点相连,形成一个网状层次结构.被提取的信息,有些不重要的信息会瞬间消失,并未得到加工,选择重要的信息进行高级加工,被注意的信息特征便会激活概念网络中的节点,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概念进行比对.如果特征明显,并能轻松收索到已储存的概念顺利匹配,以最快的速度输出最佳匹配信息,完成一次信息加工.如果特征不明显,则利用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分解特征信息,并结合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对特征信息进行模糊匹配.如果匹配再次受阻,则又重回到刺激审查阶段.如果匹配最终失败,该新信息则作为新概念编码进入短时记忆暂存.经过复述、提取新概念,此概念便可储存到长时记忆的网状层次结构中.

2.隐喻翻译的认知加工机制及加工模式

图1:隐喻翻译模式

“翻译过程是一个双语加工过程,它是言语理解和言语产出有机结合的过程.翻译言语理解是以原语输入为开始,以概念输出结束,而言语表达是以原语理解输出的概念输入为开始,以译语输出为结束”.[4]因此,基于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机制探讨翻译双语加工机制是有意义的.那么根据记忆的信息加工原理:首先,译者通过阅读原文,进行意图预设,分析原作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和意图,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译者的主观认知经验,对全文的风格、思想、意图有个大胆的猜想,同时也是对隐喻的语境有个大致的了解.其次,通过对有效信息的注意,提取信息特征,获取原文中语言符号表达的意义,运用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方法加工信息,此时译者已经领悟到隐喻的表层意思.再者,译者需要将已获得的信息与长时记忆即译者的认知经验进行匹配,激活心理词库,当原文在自己的主观认知范畴内时,翻译过程极其顺利,意义得以阐释,可以跳过许多加工过程直接从阅读进入翻译加工翻译出隐喻的言外之意;当原文有一定难度时,激活失败,译者则需调动其创造性,根据原文逻辑和自身文学素养及知识积累灵活地处理文字,明示出隐喻的文化内涵.最后,译者根据译入语的语法、句法结构及文化调整语言,贴切地表达出原文传达的信息,使读者更容易接受异国文化.由此可见,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翻译是个复杂的过程,虽然整个翻译过程看似一个单向过程,但实际上,翻译是多次反复加工才能完成的,理解、分析、加工是交替进行的,翻译加工的精确与否、速度快慢都与译者的认知能力有关.由图中可见,译者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起主体作用,监控、管理、调节翻译过程的实施.“没有译者便没有翻译过程,否认或漠视译者主体地位的翻译过程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过程”.[5]当然译者是以尊重原文为前提,但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四、隐喻的认知翻译策略

译者翻译隐喻时,尽量做到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神似,但是这种完美的对等往往是很难实现的.译者在翻译隐喻时,必须考虑认知因素,即文化、心理和语境因素,只有灵活采用、结合不同的翻译策略才能实现其翻译的目的.

1.直译原文喻体

唯物主义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共性,事物之间有共同之处.那么,翻译隐喻时,源域中的隐喻和目的域中的隐喻有部分词汇是具有共同认知的.“英语词汇的隐喻意义与汉语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是基本相同的,汉语词汇的隐喻意义与英语对应词汇的隐喻意义也基本相同”,[6]因此模式中原文隐喻信息映射到长时记忆才能激活心理词库.遵循翻译标准提出的信达雅,在翻译隐喻时,译者经常会使用异化法的翻译策略,尽量贴近原文作者的思想,采用原文语言表达方式,尊重原文的文化习俗,传达作者的思想,做到忠实原文.当然最佳效果便是译文与原文的形似,意似,神似.所以,此时译者应该进行对等翻译,使译文与原文形同意同.例如,Win-win双赢;Armtoteeth武装到牙齿;Coldwar冷战;Strikewhileironishot趁热打铁.[6]《圣经》具有丰富历史文化底蕴的著作,采取直译的翻译方法翻译其中的隐喻,可让读者领略到它丰富的文化底蕴,还有利于读者学习地道的英语表达.《新约·马太福音》第5章13节记载:耶酥对他的门徒说“Youarethesaltoftheearth.Youarethelightoftheearth.”当译者翻译这句话时,可以采取直译的方式:“你是世上的盐,你是世上的光”.因为源域与目的域都具有共识,如模式所示,译者通过激活成功便能找出最佳关联词汇,所以此时我们可以保持原为的喻体和表达形式.盐作为生活日用品,大家都了解它的特性,可以杀死坏细胞,坏细菌.同样,光的特性是驱除黑暗.那么,读者就不难理解原文的喻体盐和光的言外之意.作为本体的基督徒,被隐喻为勇于斗争邪恶,向导光明未来的使者.

认知心理学的角度隐喻的翻译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认知心理学的论文范文素材 大学生适用: 学院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2.隐喻转化成明喻

有些隐喻的内涵意义有些晦涩难懂,同样遭遇激活失败的状况,无法找到关联词汇表达.“明喻则直截了当,明晰易懂.故在两种认知方式相同且语言形式相统一,而直译又显得晦涩难懂或文理不通时,可以用隐喻明喻化的方式处理”,[7]以便读者能够快速反应.例如,HeshowedhisNorthpolecoldnesstoustonight.在汉语中,“北极冷酷”听上去有点奇怪,所以译者用明喻翻译成:今晚他对我们如同北极那样冷酷无情.这样听上去就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了,明喻也使读者能轻松领悟意思了.

3.替代原喻体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具有个性,同样人类存在不一致的认知方式,即文化差异.虽然不同语言之前有不同的源域概念,但这些概念却是映射到相同的目的域.[6]正如模式中最后一步,译者要从读者的角度出发,按译语语法原则和文化习惯来传达原语中的文化概念,在汉语的源域中找到相似的隐喻概念来替代.此时可以采取替代的方式,选择读者熟悉的概念,体会原语的隐喻魅力.例如:《圣经·出埃及》中“Keepmeastheappleoftheeye.”从隐喻翻译机制来看,原语中的源域用苹果、眼睛来表达目的域中“珍爱的、珍爱的人”的意思.如果将原语直译到目的语,即“眼中的苹果”,则会引起读者的误解.那么此时译者应使原语概念在目的语的归化映射,用读者熟悉的概念和表达方式替代.即用目的语源域中的手掌、明珠来表达原语中目的域想表达的同样“珍爱的、珍爱的人”的意思.所以便译成读者熟知的“掌上明珠”.同理:“Toraincatsanddogs.”则译成“倾盆大雨”.

五、结语

随着认知语言学和认知心理学的发展,隐喻的研究不再局限在修辞功能的范畴内,它的认知属性也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提出了传统隐喻翻译方法的缺陷,主张从认知的角度出发,在隐喻的认知理论基础上,结合翻译方法中的异化法和归化法,分析隐喻翻译产生的心理机制、工作机制以及工作模式,关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导地位及其认知能力的发挥,探讨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为隐喻的翻译提供了新视角,希望译者在翻译隐喻时能够达到充分传递原文信息及其认知文化,提高译文质量,保证交流顺畅的目的.

本课题由西华大学研究生创新基金资助,项目编号:YC201205,项目名称: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探讨隐喻的翻译

[参考文献]

[1]袁丽英.认知隐喻框架下的翻译思维过程探索[D].天津大学,2011:11

[2]禹丽芳.从隐喻的心理机制看隐喻翻译的认知策略[J].琼州学报,2008(8):101

[3]汪安圣.认知心理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4

[4]颜林海.翻译认知心理学[M].科技出版社,2008:69

[5]赵娟.翻译认知心理过程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4

[6]王璐.论隐喻及隐喻的翻译[D].黑龙江大学,2006:49-53

[7]余高峰.隐喻的认知与隐喻翻译.[J].学术界.2011.(1).P161

(作者单位:西华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