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型人才培养模式的

点赞:6008 浏览:1861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在对理工科院校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情况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结合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办学特点,在创新课程体系与教学模式、完善课外科研实践平台等方面进行改革与探索,构建具有地方特色的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培养模式.

[关 键 词]化工材料类创新能力人才培养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创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位置稳步提高.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关键的是要促进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创新的关键在人才,人才的实现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高级人才的主要阵地,通过为企业输送大量优秀人才,是实现科学理论知识与企业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主要桥梁.可以说,培养大批创新型人才是实现这一发展战略的根本保障.化工材料产业是国民经济最大的支柱产业之一,它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实践创新能力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能力培养的重中之重.因此,培养适应社会需求、具有一定创新精神的化工材料类专业人才对推动国民经济稳步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面临着许多问题与挑战,如课堂教学与实验教育资源有限,且形式过于死板、课外科研活动平台建设不完善、教师对大学生创新指导不到位等.作为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理工类地方本科院校,如何培养出大批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化工材料类专业人才,以适应现代社会及市场需求,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问题

创新能力是个体在观察和处理实际问题中,运用已知经验,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思维,以创造出具有社会或个人价值发明的能力,它具有以兴趣为先导、知识为基础、实践为前提,自主无意识的特性.针对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其创新能力主要表现为积极主动的创新意识,不畏困难、勇于挑战的创新毅力,丰富宽厚的化工材料基础知识,一定程度的科学研究及实践动手能力等,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高校教师的积极引导、专业课程的合理设计、实验平台的良好构建及实践活动的广泛开展等途径来养成.然而,我国理工科院校尤其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的素质教育、创新教育刚刚起步,仍存在对创新思想重视不足、创新教育落实困难、创新成果收效甚微等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教师教育理念滞后,创新素质不高.高校教师重视科研任务,忽视课堂教学.在教育理念中未达到以生为本,而是以知识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较少涉及创新能力培养的内容,对创新教育的原理方法了解不足;在大学生成绩评定时,不注重考察学生的综合及创新能力,导致教育观念出现偏差.与此同时,师生交流开放程度欠缺,未形成化纽带,不利于大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课程死板僵化,实验平台作用有限.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缺乏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教学内容仅限于教材、过于陈旧,教学方法不能充分调动大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制约个性发展.实验课程是化工材料类大学生自我实践的校内平台,能强化大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实现从科学知识向实用技能转化,但由于实验设备资源有限,课堂以外实际利用率不高,形同虚设.

关于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大学生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2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三)创新氛围不浓,缺少实践训练.校园文化是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载体,包括各类科技竞赛、专业讲座等科技活动,其普遍存在表面化、狭隘化、实效性不强等,表现为大学生较少参与到高校教师的科研立项、科技竞赛普及程度不高、校内外实习实训存在理论与实践脱节、科技创新类学生社团相对较少等.

二、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改革高校教师评价体系,建设一支创新型教师队伍.第一,开展教师创新技能培训、创新成果展览及交叉学科前沿理论讨论等活动,提高教师对创新教育的认识,科学掌握创新教育方法,以渊博的创新知识、杰出的创新能力,潜移默化地感染并激发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师授课过程中,要注重通过新思路,鼓励大学生探究问题,营造开放自由的课堂氛围.第二,改革单一狭隘的教师评价机制.在对教师考核的众多指标中,提升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的比例和地位,遵循以学生满意度为基本前提,学生创新成效为衡量指标原则,使提高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师获得充分的肯定,提高其待遇及职称.第三,建立教师定期到社会、企业参与生产实践制度,鼓励高校教师走出校门,深入到社会、企业,积极将个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了解社会生产对人才的实际需要,将理论与生产实践相结合.

(二)优化培养目标,创新课程体系建设.第一,要根据社会市场所需,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做到“厚基础、有特色、重应用、善创新”的培养目标,注重突出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自我个性的发挥上,要将这种培养目标落实到具体的学分、课程和考核机制上,将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作为重要元素,纳入到衡量大学生成才质量的标准中.第二,制定文理渗透、学科交叉、强化实用,凸显化工材料特色的创新课程体系.在课堂教学模式中,要以化工材料为主线,突破传统、脱离教材,将基础理论与社会需求结合起来,丰富课堂讨论和模拟形式,让大学生明白所学的化工基础知识在实践中的价值和作用.第三,效仿国外大学开设创造学课程,加强创造性思维训练,培养化工材料类大学生灵活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及逆向思维能力.


(三)加强实验与实践教学,突出化工材料类特色.第一,加强化工材料类基础学科实验,不断加大专项经费投入,使学生熟悉和掌握常用化工仪器的功能与使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并结合第一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参与科研实验的兴趣.第二,构建多层次的实践教学平台.从课内系统的实践技能训练到课外自主开放性的实习实训、从校内基础的实验技能培养到校外专业的职业素质拓展,通过校企联合、校校联合,逐步形成较为完整的实践教学网络框架,以不断提高学生的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和动手实践能力.

(四)构建多层次、立体交叉式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体系.第一,搭建科技竞赛平台,设立科技创新基金.化工材料类科技竞赛不仅强调理论设计,更强调动手实践及综合运用基础理论知识的能力.在开展院校两级科技竞赛中,要符合新时期人才培养目标,注重科学精神的养成及创新能力的提升.鼓励大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当中,通过学生开题立项、实验研究、撰写科研报告等,提高大学生科研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第二,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社团,营造校园科技文化氛围.高校应鼓励大学生成立化工材料类科技兴趣小组或社团,围绕专业学习,开展学术研究与交流,开拓视野,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同时,设立百家讲坛,开展各种形式的讲座、研讨会,丰富校园化工材料类科技文化生活.三、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实施的成效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以来,通过拓宽基础课体系、扩展教学内容、重视专业课程内涵建设及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同时,加大力度改革教师、学生考评体系,构建课外创新活动平台,以课外科技活动为龙头,积极推行“导师制”,引导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参与课外科技创新,使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动手能力得到大幅提升.

自2010年学院成立以来,不断扩充科研创新队伍,优化教学管理与资源配置,受益学生可达670余人,课外科技小组成员学习成绩与英语四六级通过率达100%,考研就业率达84.6%.在省级以上学术刊物上公开发表一定数量科技论文,在市级以上科技竞赛中获得各类奖项33项次,大学生科技创新获奖率处于全校领先水平,其中获“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2项;获“挑战杯”辽宁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7项;在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获奖4项;在辽宁省“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中获奖数量比例占全校30%,居于全校第一名.与此同时,我院教师科研创新能力也有所提升,科研立项4项,发表论文15篇.

可以说,通过以上关于化工材料类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依托学院课程设置优化、实验资源整合、实践基地建设、评价体系改革及科技创新活动完善等措施,满足了化工材料类大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培养需求,使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得到极大提高,培养出了一批化工基础知识扎实、实践动手能力强、基本素养高、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符合社会实际需要的化工材料类高级应用型人才.

基金项目:2012年度辽宁省普通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参考文献]

[1]翟明.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2011,2(23):213-216.

[2]张桂梅.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教学改革与实践,2011,4:69-71.

[3]魏克湘,刘迎春,傅彩明,谢骐.工程应用型本科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0,20(4):103-105.

[4]赵敏,何文玲,李晓伟.工科院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院报,2011,27(2):57-60.

[5]贺敬良,赵华,林慕义.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策略探索[J].科技教育创新,2010,22(118):230-231.

[6]李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影响因素与解决途径研究[J].科技资讯,2011,20:219.

(作者单位: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辽宁抚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