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

点赞:32968 浏览:15574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提问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手段,通过师生的相互作用可以有效地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巧妙提问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为此,教师必须善于激活,善于抓关键,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从接触走向感悟,从而获得对母语的微妙感觉.

关 键 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提问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提问是最常用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说它常用,是因为它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从新授到练习巩固,各个环节都可以运用;说它有效,是因为它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力,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养成敏捷地思考、迅速地回答问题的习惯.另外,它还有利于训练口语,培养表达能力,对学生巩固知识和发展智力有一定的益处.一位美国教学专家曾说:“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低,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看出来.教师若不熟谙发问的技巧,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到成效的.”由此可见,提问不只是一种教学方法,也是一种教学艺术,这绝不是一篇论文所能涵盖得了的.这里笔者就平时在阅读教学中的学生实际和教学要求谈一点体会:

一、阅读教学中的“问”应该把握的准则

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刍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阅读教学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函授论文、函授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1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朱绍禹先生说过:“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使问题贯穿于语文课堂教学的始终,是‘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的基本保证,是‘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的必要条件.”课堂上的“问”应把握四个准则:

1.主次要分明.在语文课堂上,时常出现这样的情景:老师的问题层出不穷,一环套一环,一问追一问.笔者以为,关键不在于所提问题的多少,而在于是否做到主次分明.一堂成功的课,教师一定清楚地知道这堂课主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如在执教《风筝》时,把抓住关 键 词句理解文意来领悟文章的多重主题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围绕这一重点提炼出两个关键问题:“课文中一对兄弟因为风筝而产生了冲突,那么他们各自对待风筝的态度是怎样的?齐读三、四小节,体会他们当时各自的心情.”这样构成整堂课的主框架,使得整堂课重点突出,要点分明.同时,围绕这一关键问题,再设计几个二级问题.这样的设计使课堂不仅重点突出,而且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学生接受起来也感到有梯度,有扶手,符合学生循序渐进的认知规律.

2.虚实要相生.课堂“实”问题的设计决定着教学的基本内容、重点方向,因为它能体现教师宏观把握的功夫,是建立在教师对教学大纲、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了解的基础上的.“虚”问题的产生则可以体现出教师引领学生、点拨启发的水平,重要的是它能体现教师备课深入的程度,建立在教师对学生心理和教材深入了解的基础上.只有虚实结合,课堂才能既有明确的教学内容,又有随机的点拨,师生才能更好地产生共鸣.

3.高低要错落.有经验的老师在提问时,还会注意高低水平问题的比例,力求使设计的问题兼顾学科各类能力要求,兼顾不同层次学生的接受能力,切实使提问题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起到开发学生智力、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作用.

4.顺序有先后.无论是“虚实”还是“高低”,众多的问题要以一定的顺序呈现,但这个“序”并不是由低到高直线发展,因为问题的难度与高低水平并不是一致的.所以,教师安排问题的顺序时要作这样的考虑:一是问题排列要遵循文本阅读的规律,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如小说的阅读应紧扣人物、情节、环境三大要素组织问题,从感悟语言到感悟形象,最后理解主题.二要以实问题为主干,虚问题为枝叶;以高水平问题为旨归,以低水平问题为手段,虚实穿插,高低错落,适当铺垫,环环相扣.

二、激活“问”的诱因的策略

阅读教学,主要是让学生主动参与阅读,学会主动与作者对话,尤其要让学生学会主动激活文章中全部的话语因子,通过这些因子,发现作者提出的问题,并就这些因子向作者提出问题,寻求作者的解答,从而发展与作者独立对话的能力.

1.在平常处激活.在讲习《背影》时,笔者要求学生朗读第一段,在这个关键性语句中寻找关 键 词.学生却根据教参编制的教辅资料回答,笔者感到很不满意,就向学生提了两个问题:为什么是说“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而不是说“我与父亲‘没有见面’已二年余了”?为什么说“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而不是其他向外貌或体态或品德之类呢?要求学生到课文中去找.可是,学生找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于是,笔者要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最后一段,学生还是没有发现,再继续朗读一遍,直到第三遍,有学生举手了.

2.在质疑中激活.爱因斯坦说过:“产生问题常常比解决问题具有实质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非但要教会、教懂学生,更要教会学生对文本的质疑.只有学生会问问题,才能化被动为主动,养成主动探索的态度和精神.


3.在比较中激活.古诗词的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学《天净沙·秋思》时,为了上出《天净沙·秋思》的神韵,笔者说:“我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诵品味全诗,然后仔细观察课文中为它配的插图,看一看这幅插图是否更好地体现了《秋思》的意境,老师非常希望同学们能通过插图提出一些意见和建议.”此问一出,学生的思考自然就有了具体的对象,方向立即确定,他们的思想、智慧和思考力一下子有了用武之地.设置“图文比对”这一环节.是不让学生感到自己在进行诗歌鉴赏,而是在解决画面的问题,这样,学生的思维活动自然围绕着解决画面的问题转,课堂所调动的是学生的生活意识.教学时,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情,找到讲课的突破口.通过设置参照物,进行比较学习,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逐步树立良好的大局观,又训练了学生细致、辨识的分析能力,从中学会比较研究的方法.

古人云“学走于思,思起于疑”,创新源之“好奇”与“质疑”,课堂上适时适度,而且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能加快把知识转化为语文素质能力训练的进程,是发展学生思维,保证和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千呼万唤始出来”使学生终感觉到知识的“活水”源源不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