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数学教育途径的

点赞:5079 浏览:1908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幼儿园数学教育作为促进幼儿全面发展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历来受到广大幼教工作者的高度重视.如何实施科学化幼儿数学教育的问题也日益成为人们所关注和探讨的问题.因此,我们课题组确定了“在整合观下幼儿园数学教育活动指导策略的研究”这一课题,围绕“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为此,我们小班教师在整合观的引领下根据幼儿园数学知识的不同特性和幼儿的学习特点从案例入手引导幼儿通过生活、区域、游戏这三个途径帮助幼儿获得数知识、建构数概念.

关 键 词:小班数学;途径;生活;区域;游戏

中图分类号:G61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0568(2013)12-0176-04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将幼儿园教育相对划分为五大领域,数学涵盖在科学领域之中时,又带来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根本变革,它将幼儿园数学的教育目标定位为:“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在内容与要求部分提出:“通过引导幼儿积极参加小组讨论、探索等方式,培养幼儿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学习用多种方式表现、交流、分享探索的过程和结果.”这些都涉及到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育途径等方方面面,使幼儿园教师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我们围绕“不同年龄班幼儿学习数学的有效途径以及促进幼儿主动学习的教学策略”两方面进行研究.而在研究此课题前,我们已经大量研究了如何科学地将科学教育与数学教育相整合的研究,并总结了一些初浅的经验.但在尝试整合的过程中,我们也发现不同的数学知识有其不同的特点,有的是可以采取科学的探究方式去进行深入的学习,而有的如对“量的比较、分类”等知识又只能在生活中去运用,通过运用加深幼儿的认知.此外,还有的又需要反复地与材料互动,在操作的过程中理解数学.不同的学习方式对于不同年龄班的幼儿来说,其学习途径和指导方式又各有不同.为此,笔者就从小班教师如何在整合观的引领下,根据幼儿园数学知识的不同特性和幼儿的学习特点,选取适合的学习途径帮助幼儿获得数知识、建构数概念.

一、实践研究中的初步思考

1.选取分析教材内容、目标,为选择适宜的学习途径打基础.在以往的教学中,首先考虑的是如何根据数学目标投放适宜的操作性材料帮助幼儿获得数的知识,并没有细致地思考为什么教,该如何有效地教.而现在在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首先是认真分析教材,寻找重难点、分析该单元的数知识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它的原形存在于什么地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可以帮助幼儿建构,这样的知识建构对于幼儿从外部的动作到内化的建构过程有什么意义和作用.通过深度剖析,教师明白了我们该如何教,根据教材的内容才能有效地选择途径帮助幼儿建构数概念.

2.根据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关注不同发展水平的孩子给予不同的指导支持.掌握、分析幼儿的已有经验和数学学习心理特点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点.因此,在研究一个教学活动时,先深入了解本年龄段幼儿学习本单元数知识的学习特点,这样在教学过程中才能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适宜的学习目标,教师才能更有效地引领幼儿进行从外部动作到内部转化的建构过程.但在此过程中,我们还应该明白幼儿的学习虽然存在共性,但同时也存在差异性,我们一定要为不同水平的幼儿提供不同的指导策略及学习操作材料,让每个幼儿在教师的帮助与引导下都有所收获与发展.

3.将教、学与用有机地整合,帮助小班幼儿初步建立生活与数学的最初联系.幼儿建构树概念的过程是一个漫长的从外部动作到内部转化的过程,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因此,在此过程中,如果教师只重视幼儿的知识获得,而“教”给幼儿很多,实际上是剥夺了幼儿自己获得发展的机会.所以在这个过程中,“教”、“学”与“用”是至关重要的,只有为幼儿创设学与用的情境,让幼儿在自然的状态下,通过教师进行有效地“教”,并让幼儿将已获得的数知识与经验进行运用,才能让幼儿将已建立的“信息链”与实际生活接轨,也才会让幼儿体验到数学对于生活重要和有趣,同时还能帮助幼儿不断巩固原有的知识.也只有在这样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刺激幼儿大脑中的“数概念”,幼儿才能获得主动发展.

二、实践研究后的分析

在“整合观”的引领下,我们逐步以整合、务实、发展的理念看待幼儿园科学领域的活动,看待幼儿的发展.在研究中,让我们更加明白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注定了他们对物质世界的认识是感性、具体的.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处于前运算阶段,其知识、经验更多地来自于日常生活的直接感知.他们活泼好动,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相对较短,且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只有将抽象的数学知识渗透于生活的自然状态中,渗透于游戏中,才能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激发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因此,将抽象的数学活动生活化、游戏化不但内容丰富,生动具体,而且幼儿不会觉得离生活太远,学习过程轻松自然、温暖亲切,能极大地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并产生较好的效果.以下笔者将通过平时教学中的一些案例来谈谈小班数学教育的有效途径:

1.以生活环境为途径,指导幼儿学数学用数学.生活是个大课堂,许多知识都蕴涵在生活中,数学也不例外.而幼儿一出生便被周围的世界所包围,他们必须与环境互动,才能在探索中获得发展.越小的孩子越需要他们在生活中与知识接触,让幼儿觉得知识就在身边,所学的知识可以帮助他们体验到生活中的快乐.因此,教师可根据对小班教材的分析先将数量、分类、形状等内容放置在生活环境中,让幼儿在生活中找到这些知识的原形,从而通过运用而体验到数学对我们的帮助.

如:小班感知5以内数量(黄晓芸教师提供)

活动指导:

第一阶段:在生活中感知数量

活动目的:

(1)初步感知生活中的数量.

(2)初步体会数量在生活中的重要性.

活动一:亲子游戏“拿一拿”活动指导:

引导家长在一日生活中,和幼儿玩亲子游戏,让幼儿根据家长的指令,取放相应数量的物品.(从1件物品开始,逐渐增加数量.)

活动二:家里有谁?

活动指导:

指导幼儿将家里成员的照片按顺序插在插卡里,重点引导幼儿手口一致地点数照片数量后,讲述家里有几个人,都有谁?

活动三:值日生

活动指导:

(1)以值日生的形式让每个幼儿轮流参与到为集体怎么写作的劳动中.

(2)指导值日生初步学做餐前准备,帮助能力弱的幼儿放好毛巾,然后指导幼儿将碗、盘、勺子和毛巾一一对应摆放;对于能力强的幼儿则鼓励他们用点数的方法去取放餐具.

以上环节说明了教师充分挖掘了生活中的数学,利用日常生活对幼儿进行数学教育,帮助小班幼儿初步建立生活与数学的最初联系.并让家长参与教学,使家长明白幼儿的数学教育不仅仅是在集体生活中学习,在家庭里也可以利用幼儿熟悉的环境,在轻松、自然的情况下指导幼儿学习,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同时,还说明了教师心中装着目标,她们通过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完成目标.因为生活中的数学教育不同于数学课,它是一种自然化的渗透学习,教师可通过为幼儿提供学习机会、给予物质支持等方式来引导幼儿学习数学,从而将数学教育的目标合理地分配到各环节中.

例如,在接待来园时,教师与幼儿闲聊:“早上起来你高兴吗?谁送你来幼儿园呀?昨天晚上是自己睡觉,还是和妈妈一块睡呀?”教师就是通过这样不经意地与幼儿的交谈,有意将其生活经验与时间概念联系起来,帮助幼儿完成了时间概念的学习;在入园的环节,由幼儿自己挂毛巾,一个挂钩挂一条毛巾感知一一对应;在午餐环节,由小朋友轮流当值日生,按点数的方法摆放餐具,渗透数量的学习;组织幼儿如厕,分男生与女生在不同的方位,这是教师在向幼儿渗透类的概念.但并不是以上的内容只要在生活中学习就可以了,教师还必须通过集中教学活动帮助幼儿进一步地梳理和指导,从而让幼儿真正将生活与数学产生连接.因此,在生活化的数学教育中,教师心中要有目标,要将生活中的数学与系统的数学教学进行有机整合,让幼儿在学与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内在的联系.

2.以区域活动为途径,指导幼儿学数学.通过理论学习和研究,教师更加明白了小班幼儿的学习特点,当幼儿在生活中找到数的原形后,并不等于他们已经获得了稳固的数的知识,我们还应该明白幼儿知识的建构与他们的动作是有关的,是在与材料的互动中自主地建构数概念的.因此,具有自主性、操作性特点的区域活动应成为幼儿学习数学的另一途径.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又将数量、分类等学习内容放置在区域活动中,并为不同能力的幼儿提供了不同程度的操作材料,使每个幼儿都能与材料互动,从而获得发展.

如鱼缸中的金鱼,我们对能力强的幼儿要求能根据鱼缸上的数字标志,在鱼缸内摆放相应数量的金鱼;而能力中等的能根据鱼缸上的数量点的标志,在鱼缸内摆放相应数量的金鱼;能力较弱的则根据实物的量一一对应摆放.又如,用泡沫板剪成手的形状,用彩色泡沫纸卷成彩色的圈圈,并为这组材料取了个好听的名字——“戴戒指”,引导幼儿在手指上套上圈圈,训练孩子的手眼协调性.我们都知道孩子喜欢漂亮的物品,对于小班幼儿,色彩越鲜艳他们往往越喜欢,就会给每一个手指上套上戒指,并满足自己套的过程,套得越多越开心,发展了孩子的手眼协调性.但是随着游戏的深入,所提供的圈五颜六色,在积累丰富的经验后,孩子们自然探索到按颜色的不同分类套在手指上或按颜色间隔套在手指上等,在材料的操作中自然渗透了分类和二维排序的能力,但对于能力弱的幼儿,我们在数量上、颜色上就有所控制.再如,我们的“夹夹子”区域,我们提供了家庭用夹子,并用KT板切割成幼儿熟悉的各种动物形象,在动物的背后还固定了一个罐子,让其立体化,这类操作活动既有匹配及科学知识的渗透,又训练了小班幼儿的自我怎么写作能力.还与美工活动结合,通过教师提供的数量在柳枝上夹夹子布置班级环境,这些都凸现了幼儿园数学教育的生活性、趣味性、操作性等特点,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也就要求教师将有意的教育渗透在无意的行为中,让孩子在与材料的操作获得愉悦的体验和成功的满足感.

3.以游戏为途径,指导幼儿学数学.喜欢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小班幼儿生性活泼好动,他们的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在短短15分钟的集中教学活动中,小班的幼儿更喜欢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因此,我们觉得有些抽象的数学内容知识可以渗透于游戏中,让孩子在轻松的氛围中快乐地学习,激发孩子对数学的兴趣,才会产生较好的效果.

案例片段——活动内容:到图形乐园游玩记(薛阳老师提供)

第一,活动目标:①巩固对圆形、正方形、三角形的认识.②排除大小或者颜色的干扰按图形的名称分类.③激发幼儿参与游戏的兴趣,并在游戏中初步培养幼儿的观察力.

第二,活动准备:圆形、方形、三角形的各一扇,幼儿每人一个挂袋,内装1套颜色各异的几何图形门票,铺路的图形(大小一样),大小、颜色不同的磁性图形,磁性黑板,不同形状的门票箱等.场地布置如下:

第三,活动过程:

首先,师生谈话引题:今天老师带你们去图形乐园游玩,去图形乐园时要凭票入园,小朋友身上的挂袋里装着三张图形门票,可别弄丢了,我们出发吧.

其次,过第一道圆形门,先让幼儿说出乐园门的形状,然后教师在门上取出游玩须知,说:“请你们取出圆形的门票,投放到圆形的篮子里后进门.”

第一个游戏(在场地一游戏):第一步,请将圆形摆在左边的直线上,方形摆在中间的直线上,三角形摆在右边的直线上.第二步,从起点开始双脚跳过图形到第二道门.


再次,过第二道正方形门,先让幼儿说出乐园门的形状,然后教师在门上取出游玩须知,说:“请你们取出正方形的门票,投放到正方形的篮子里后进门.”第二个游戏(在场地二游戏):捡图形,图形乐园都是不同颜色,不同大小,各种形状的磁性图形,请小朋友归类:圆形的放在圆形的磁性黑板上;三角形的放在三角形的磁性黑板上;方形的放在方形的黑板上,捡完后,师生共同检查并小结.

小班数学教育途径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小班幼儿相关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3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副高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第四,过第三道三角形门,先让幼儿说出乐园门的形状,然后教师在门上取出游玩须知,说:“请你们取出三角形的门票,投放到三角形的篮子里.”

第三个游戏,“图形宝宝藏猫猫”(在场地三游戏),教师和幼儿都从地上随意拿一个图形放到挂袋里变成相应的图形娃娃.游戏开始,师生一起念儿歌:“图形妈妈睡觉醒不了,图形宝宝悄悄向外瞧,宝宝宝宝爱游戏,轻轻走到外面去.”幼儿藏到各个场地,教师作醒来状,幼儿听到“图形妈妈”的呼唤回到各自的家中,换挂袋,再次游戏.

以上片段说明小班幼儿的数学教育途径还需要游戏化.教学游戏化活动,正是要求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将教育目标融入游戏中,使游戏成为教学手段.游戏化的程度越高,其手段和过程越鲜明,目的和结果就越隐蔽,教育效果也就越有效.因此,一次成功的数学教学游戏化活动,它本身的设计是否合理,它是纯游戏还是带有一定的教育目的,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不同功能与特点的游戏,它所针对使用的数学内容也大不相同,所赋予的教育意义也有所不同.教师在选择与设计数学游戏时,不仅要根据内容选择游戏方式,还应考虑到游戏与教学之间的内在的联系,它们的结合是否有趣味和合理.有趣的游戏才能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愿望和操作乐趣,而教学的目的性却是隐性地藏在游戏中.让幼儿在活动中发现、感受、获得或运用到相关的数知识,我们更要注重整个的活动过程.如在上述的案例片段中,小班幼儿通过喜欢的体育游戏,在游戏中他们能通过不同的动作将图形宝宝送回家,从而体验游戏的趣味并获取相应的图形知识.

总之,在研究后,我们的收获是让小班幼儿在自然的生活中、区域活动中及游戏情境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有利于激发幼儿对数学活动的兴趣,获得了良好的情绪体验,促进了其智力发展.但同时我们也深刻地领悟到其实数学知识的学习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去获取,而这些途径和教师的指导方式是可以相互交融和互补的.重要的是教师心中要有目标、有整合观念,眼中要有孩子.只有让幼儿的学习与他们的真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们才能有效地去同化外部世界,从而有效地从外部动作转化到内部动作而构建新的认知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