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事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科研

点赞:6188 浏览:216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先是对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研究现状、教育叙事研究基本内涵及研究过程做了简要解读,而后重点探讨了施教授的科研发展之路给我们带来的五点重要启示.

[关 键 词]叙事研究

施教授

科研发展

高校英语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3)01-0058-05

一、教育叙事研究的基本内涵

Clandinin&Connelly指出,由于社会科学以经验研究为根基,所以,对经验的研究应是所有社会科学研究的起点.在叙事探究中,研究者经历一系列故事化的过程,积极地通过自己去观察现场、记录现场、感受现场①.叙事探究的任务在于探究经验的内在关联,通过把它放置于一定的社会、文化语境中,理解、诠释内在的意义,最后通过叙事的形式对其进行表述或呈现.好的叙事探究应该是一种“深度叙事”,研究者应该将经验的关联性、情境性以及研究参与者的思想情感等叙述出来,为读者带来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②.教育叙事研究,简单地说,“就是以自己或他人的教育故事作为研究内容和研究对象,以讲述、倾听并反思这类经验故事作为主要研究形式的一种质的研究范式”.其深受杜威教育经验观以及现象学和解释学的影响,认为教师的发展就是“教师教育经验的生长”,研究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实际上就是认识和研究他们生活世界中各种个性化、情景化的经验性知识③.

二、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发展研究概述

20世纪90年代以来,外语教师教育作为一个研究领域在我国应运而生,并不断发展壮大.众多学者从教师信念、教师课堂决策、教师专业素质、教师专业发展等角度展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有关高校英语教师科研状况的研究也有一定进展.朱伟对高校教师科研的动机类型进行了科学分类,并分析了高校教师科研动机变化规律,进而提出了激发高校教师科研动机的具体措施,对调动高校教师从事科研的积极性,提升科研质量、提高教学水平、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张庆宗从外语科研的定义、属性和步骤等方面探讨了外语教师如何做科研,重点对外语科研的步骤逐一进行了梳理和解析,旨在与广大外语教师共同探讨如何做科研,努力实现外语教师增强科研意识,掌握科研方法,提高科研能力的愿景@.吴亚欣、张芸静认为,外语的“工具化”、外语的“商业化”、外语研究的“形而上”以及外语研究成果刊发的“困难化”是导致外语教师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主要原因.外语教师应更多地从事与外语教学相关的研究,从教学中寻找课题,并把研究成果应用于外语教学,使外语教学与外语研究相辅相成、相互促进.但是这些研究大多局限于理论层面,缺乏具体实践的支撑.

本文将对一位优秀高校英语教师的科研历程开展叙事研究,详细了解其人生故事与个体感悟,尤其是科研奋斗历程,通过解读其宝贵的发展经验,挖掘其中的科研思想和启迪,以求研究者与读者的共同进步.

三、研究过程

依照叙事研究的基本步骤,我们先后完成了四个研究环节:(1)进入现场前的准备.首先,确认并初步了解研究对象.通过搜索国内外著名期刊的文章发表情况,我们最终确认了科研成果尤其突出的施老师.搜集他的相关材料,包括观看其电视访谈、浏览其个人主页、学生访谈等,多方面了解他的科研工作发展经历.施教授,博导,在著名国际杂志上发表论文多篇,出版4本国际著作和2部学术译作,任12个国际期刊的编委,现就职于浙江省某高校.其次,对普通英语教师进行大量问卷和访谈,了解他们在科研上的主要困难、瓶颈与困惑.第三,结合普通英语教师的科研状况,我们设计了半开放式的访谈计划.(2)现场收集原始文本.结合研究问题,我们对施老师进行了两次现场深度访谈与多次邮件交流.(3)整理归纳原始文本.共整理出两万多字的访谈录音,详细分析这些原文本,按主题进行归类,编码出研究文本.(4)经验解读与反思.通过意义串联,分析不同主题与文本之间的情景联系与逻辑关系,反思关键要点,寻找科研成功之秘诀.

四、结果和启示

(一)科研发展需在扎实的基础上不断探索与感悟

施老师说过:“我有几十年学习外语、语言研究的经历.开始是在部队(的外国语学院)里,本科四年,硕士三年,开始学习英语,后来研究英语语言学.(本科期间)训练比较严格,师资队伍相对来说也比较强.基本功要求很扎实,学习时间非常充分等基本功做得比较好一些.后来我留校,教了几年书,然后有一个机会到国外去学习.”这说明,科研成长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教师发展阶段性特征在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中已经形成共识.西方学者Berliner以教师经验的形成为标准,将教师的成长历程分为新手、高级新手、胜任、能手和专家五个阶段,吴一安则认为外语教师的专业发展一般需要经过生存、巩固、提高三个阶段.

外语教师的科研成长也包含了不同阶段,包括学习、探索、创新的过程.学习阶段是学习理论和相关技巧阶段,不仅要学习语言、学习语言学或文学等相关理论知识,还要学习如何做科研的理论知识.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探索是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因为探索是研究的主要特点之一.在学习和教学实践过程中,思维被刺激,灵感被激发,研究问题会逐一产生;而后在继续学习和教学实践中,研究问题可能会被证实,可能会被推翻,也可能部分被证实或部分被推翻@.在这个学习与探索相互促进的过程中,研究者会不断扩大自己的学术视野,会对相关问题进行思考与探索.对此,施老师说:“在这个过程中间,先是上大学学英语,然后学习英语语言学,然后慢慢地走向话语研究;先去了荷兰,然后到新加坡、英国,逐渐地参加一些国际会议.这样,在学术界慢慢地拓展、突破了英语语言学的界限,慢慢地把文化视野打开了,而且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自己研究的所谓科学领域慢慢地增强了一种文化意识.”


经历长期的学习与探索之后,科研感悟是一种必然结果.施老师说:“我已经经过几十年的学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几十年的学习经验当中,不断地扩展自己学术领域的知识,不仅仅是(语言学),不仅仅是心理学,而要慢慢地跳出西方的学术框架,考虑到文化的问题.等最终通过自己的学习经历和生活经历感悟出的一种科研要转型和发展的一个路子.”不断学习探索,不断感悟;有了感悟之后,再去不断地探索与调整,慢慢地就会形成一个自己的思想体系.缺乏其中任何一环,科研就不会成长.没有扎实的学术基础,就没有深层次的感悟,必然拘泥于西方学术理论,只会一味模仿而无任何创新.施老师认为,读书要广,要反思,要感悟,慢慢地就会形成自己的思想体系.有了一套自己的思想体系和方法之后,无论什么问题,无论写什么方面的文章,我们都会有思路,都会得心应手,我们的科研成长就会非常顺利.

(二)科研发展需不断突破与创新

时下大多数学者依然停留在借鉴和模仿西方的表面阶段,如大量翻译和引进西方学术书籍,因而大多数研究都局限于理论综述、模仿套用、重复验证阶段,结果出现了一种国内大为热门的研究在国外却已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施老师认为:“中国的学者在了解西方的学术本质之后,一方面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的学术资源,因为这里头有很多值得我们重新发掘、进行现代化转型的资源.”我们需要学习西方的理论,但更需要深度反省.在学习西方经验的同时,我们需要反思中国的传统研究.施老师给我们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语言观.西方认为语言是一个表达意义的工具,是一种形式和管道,它传输意义.因而西方语言学的目的就是通过语言的形式来揣摩和挖掘它所表达的意义.但是中国传统的语言观认为“言有尽而意无穷”,我们不但要“听其言”,还要“观其行”,更要“行万里路,破万卷书”才能够达到对意义新的解释.因此,在深度学习和借鉴西方学术之后,再挖掘传统的艺术,我们就有一种创新的语言观.对此,施老师说:“在方法上突破西方的仅仅依靠语音去捕捉语言的意义,方法要多样化;而且我们要带着一种谦卑的态度来追求意义,以积极的、不断努力的态度来追求意义.”

经过国内外几十年的学习和交流之后,施老师通过自己的生活经验,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对话语研究有一种批判性的认识.他说:“我们所面对的科学研究,话语研究,实际L有文化的成分.不仅仅与西方存在差异,而且东西方之间的学术又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而且有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更具体地说,我们的学界、话语研究领域实际上是一种西化所主宰的学术领域.”甚至,还“具有西方学术控制东方学术、排挤东方学术的根本性质”.认识到这一点之后,施老师带着他的硕士生研究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其意义正如施老师所说:“(1)看看从少数民族文学艺术家或批判家的文学作品中间能否找出解决文化冲突的智慧;(2)通过此研究来彰显我们现在的少数民族文学对主流文学的贡献在哪里,反过来,我们的主流文学是不是也忽视了少数民族文学的地位,就像西方学术忽视东方学术.”

这样的研究不仅仅跳出了西方学术的框架,而且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举一反三,在纵向和横向上加以拓展.施老师认为,我们首先要了解西方的东西,然后通过文化对比的方式来找对方的缺陷,找到可以补充、充实、扩展的地方.同时还可以通过对具体问题的研究,来找到现有西方理论的不足,或者方法上的欠缺,来拓展理论的视野,增加研究的方法.比如,我们对中国具体的问题进行研究,寻找现实的解决方案时,就会发现现有的西方理论有很大的局限性,这个时候我们就找到一个学术创新点.

(三)科研发展需从自身文化语境中汲取科研素材

施老师说过:“外语界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面临国家转型的挣扎,大部分人的能力和背景还是在外语教学上面.”他认为,在二三十年前外语界百分之七十都要搞外语教学和外语教学研究;但是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我们已经取得r非常大的外语教学成果.所以倘若在今天,一个外语教师依然认为老师的本职就是教好书上好课,就是不合时宦的.

外语研究一般包括七个步骤,即确定选题、形成研究问题、文献综述、研究设计、收集数据、分析和解读数据及通报研究成果.其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确定选题.我们知道,选题往往需要按照自身兴趣或研究需要出发.但目前外语教师周课时一般在12-17节之间,如此繁重的课时任务,容易造成一种困境:学期中没有很好地把科研与教学紧密联系起来,没有从教学实践中选取研究课题并进行深度思考,导致寒暑检测期问的科研工作缺乏导向性和目的性,造成科研与教学问或的严重脱节,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教学期间,忙于备课授课,不去图书馆,不上期刊网,不看学术论文;非教学期间,想做科研却又无从下手,久而久之,便形成“科研懈怠”.结果导致一种非常严重的现象:英语教师虽然懂英语,但很少去研究英语论文,更不知如何用英语来写学术论文;不关心自己身边的同事在做什么科研,国际同行在做什么更无从谈起.

研究证明,外语教学与科研是密不可分的.科研来源于教学,又怎么写作于教学,只有提高科研质量,才能更好地促进教学发展.施老师首先在语言学习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然后开展语言学和语言文学的研究,再接触心理学研究,不断地扩展自己的学术领域,把自己的教学与文学、文化等紧密联系起来.在做博士论文期间,施老师把话语研究和中国文化结合起来进行对比研究.通过研究,施老师得出结论:我们东方学者,比较崇尚西方文化,对自己的东方文化却充满了挑剔.其原因在于,多年封闭之后突然改革开放,导致国内学者对西方文化的期待与崇拜;而西方学者以西方文化为标准和制高点来审视中国文化,自然带有批判性.更深层的原因是,东西方学术之间有一种诠释不平等的状况,一种诠释竞争的状态,简言之,是一种西方文化主宰学术领域的状态.因此,国内学者要做的就是要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打破这种文化不平等的局面.现在,施老师已经创立并主编国际期刊《话语与多元文化》、国际学术丛书《话语与多元文化》、国内期刊《当代中国话语研究》,成为当代中国话语研究的领军人物.

由此反思,只有从自身文化语境中选取相关的研究话题,才有研究的冲动,才有解决问题的新视角.只有将研究与教学、生活、社会乃至国际话语圈紧密联系起来,我们的研究才会有创新、有价值.

(四)科研发展需要立土跨越学科界限

施老师先后在荷兰、新加坡、英国呆了15年,已经成为了reader(英国的职位,相当于学术副教授),获得国外人文社科学者的普遍认可,然而他却毅然选择回国,许多人都表示不解.但施老师认为,他做出了一个非常正确的选择.前15年的(外国)经历成为他现在打开局面的重要资源和基础.一方面“人文社科方面的学者在国外的发展空间很小很小,顶多就是给人家当个讲师,教教中国的东西”;另一方面,“回国以后我的学业和事业能够有更加广泛的影响,等有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影响”.这里就涉及到了外语教师对自己及其研究的一个恰当定位问题.这个定位不仅仅是在何处发展的问题,还涉及到研究方向的问题.全球化的形势下,外语人主要是外语教师需要承担起弘扬中国文化的责任.施老师认为,目前国家处于一个文化大发展、大转型时期,比如近年来孔子学院在诸多国家的接连设立,不断升温的汉语热现象,外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进行对外交流.有外语教师认为,我们是学外语的,我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语言学术不了解,不能承担对外汉语的教学.其实不然.首先,作为中国的学者,我们学习中国的文化和语言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其次,我们拥有学习外语的能力和经验,了解外国文化,可以通过外国文化来看中国文化.而且拥有更为敏锐的观察力和学习能力以及文化敏感性.因此,我们外语教师必须而且可以承担传播和弘扬中国语言和文化的责任.

叙事视角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科研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言学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硕士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1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职称评定、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与此同时,外语教师的科研应该突破外语界,应该是跨学科的.因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它的基本状况和方向是跨学科的.施老师认为,跨学科要走两个方向,“第一,研究方式是跨学科的.我们不能只运用一个学科,比如用语言学研究语言.我们需要借用心理学、认知科学等其他学科知识来拓宽语言的研究,这是不可阻挡的思维潮流.第二,研究内容是跨学科的.我们的语言学论文不能永远局限在语言学领域内.我们的研究应该对社会学界,比如心理学、工商管理、电子商务、政治经济等能够产生影响”.确实,只有跨越其他学科的外语研究才能有更多的创新点和研究价值,才能对其他学科产生更大的影响力.

(五)科研发展需要有国际对话的勇气与智慧

施老师说,他就是要创新、要发出中国的声音,而且要鼓励年轻人用自己的声音来进行国际交流.确实,在当今西方文化主宰学术界的形式下,中国学者必须勇敢地在国际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这样才有利于地球村和谐、可持续发展.

对此,施老师有着自己的疑虑:“我们外语界准备好了没有?准备好与国外接轨、与国外对话了吗?”我们外语界学者虽然拥有语言优势,但是缺少学术积淀,也缺少对自己文化的内省.同时,大部分外语教师还存在语言功底不够、学术表达能力不够的现象,最终导致绝大多数外语教师不能在国外发表论文或在国外进行学术交流.用施老师的话说,“你可以在课堂上讲英语,跟你写一篇学术论文那不是一码事”.我们了解自己的传统文化,却不能用英语表达出来.那么究竟该如何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呢?首先,我们要学好自己的文化,要深度反省,这样在交流时才会有自己的东西,可以让西方学者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其次,必须提高自己的学术表达能力,即写作能力.对此,施老师说:“写作需要长期积累,经常练习,然后才能够形成较强的写作能力.”

当被问及“高校英语老师学术研究的最高目标是否应该把它定位在国际刊物上”时,施老师持否定观点.他说:“我认为应该全面发展,在中国应该登,在国外也应该登,不仅仅是在SSCI,(也应该在)一般的期刊,国际会议的会议册,全方位的.”大家一下子都去发SSCI,其他都不做,这是不现实的.施老师指出:“SSCI是个英美系统.等它是以科学作为方式,主要目的却是商业的,它本质上是商业的机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想在上面发表文章,必须“按照西方的路子去写西方人喜欢的东西”,同时还要有自己的东西,要有跟他们对话的资源和能力!施老师说:“如果你拿着中国的文化概念去研究一个中同的问题,到国际期刊上是发表不了的,起码几率是很小的.反过来,你用西方白人学者的方法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他不懂你中国什么问题,所以你要找一个他能够理解的方法,用他的视角去研究他关心的问题,然后去投他的期刊,相对成功率就比较高.”

由此,不仅要有对西方感兴趣的研究内容,还要有较强的学术表达能力,这样才能在国际学术舞台上发出自己的声音!

科研是当下广大外语教师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与挑战,也是广大外语教师实现专业长远发展必须克服的困难.施老师的科研发展之路表明,科研成长过程是一个不断学习探索、不断反思感悟的过程.科研发展需要我们从自身文化语境中汲取素材,立土,跨越学科界限,努力探索,突破创新,勇于交流,善于对话.我们深知,个体叙事、个人经验、个性感悟、个案分析都不足以代表一个群体或引申出普适意义,但是夹叙夹议,取舍阐释,激发共鸣,这恰恰是叙事研究之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