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课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点赞:28838 浏览:1325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多媒体课件辅导教学具有形象性、直观性、生动活泼、信息容量大、知识结构新、应用广、效率高、效果突出、声文图像并茂等特点,不仅能加大课堂密度、提高课堂容量,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最佳的学习效益.那么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应如何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呢?

一、课件引入,产生兴趣

数学学习,兴趣为先.兴趣可以唤起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可以培养学生的意志,改变学生的态度,引导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教学比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它可使学生快速、高效地获取知识、突破难点、发展思维、形成能力.

如在教学加法的初步认识时,我用计算机动态图像作出如下模拟演示:先将机场原有的两架飞机用红色显示,接着发出悦耳的响声,屏幕上显示又飞来一架蓝色的飞机,随着响声停止,飞机降落在机场上.于是教师就询问学生:“机场上原来有几架飞机?飞来几架?现在有几架?”先让学生叙述整个过程,然后讨论这3架飞机是怎样算出来的,最后得出计算方法——用加法计算.如此化静为动,学生倍感新鲜有趣,自然积极性高,气氛活跃,而且通过眼看、口说、心算,学生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二、课件引导,激发兴趣

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把课件运用到教学之中,用色彩鲜艳的画面吸引学生,刺激学生的多种器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愉悦的气氛中获取知识,发展智力.

如应用题:“草地上有4只可爱的小白兔,又来了3只,一共有多少只小白兔?”教师用电脑课件演示草地上4只小白兔,让学生观察画面的变化,接着屏幕上蹦蹦跳跳地来了3只小白兔,再引导学生看图说意.因为整个变化过程学生看得明白,所以学生能完整地叙述出题意,很容易就能说出草地上有7只小白兔,就是把4和3合起来,用加法计算.又如一年级数学乐园一课,为了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培养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精神,我制作了走迷宫的游戏的课件,学生的各种走法,都能在电脑上演示出来.学生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体会到原来走迷宫的方法有很多种,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不知不觉消除了对数学的厌倦感,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课件导学,促进兴趣

在教学中,灵活运用课件再现教学内容,把学生引入胜境,也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如在教学《分数性质》《面积和面积单位》等课时,我使用教学课件,分别以生动的小故事、有趣的小游戏导入新课,学生在娱乐的同时复习了旧知识,提出了新问题,各抒己见,争问抢答,对学习数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自然提高了学习效率.

四、课件辅助,巩固兴趣

心理学研究表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有赖于成功.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产生成就感,继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驱使他们向着第二次成功、第三次成功等迈进.所以教师必须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

例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我制作一个课件: “一块蛋糕,爷爷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爸爸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小明吃了这块蛋糕的一半的一半的一半.”你能用这节课所学的知识来表述吗?当学生回答“爷爷吃了1/2,爸爸吃了1/4,小明吃了1/8”后,为了引发学生的兴趣,我在课件中还增加了四个问题:1.这块蛋糕还剩多少?2.、谁吃得多?3.谁吃得少?4.为什么?当学生在课堂中一时不能回答时,我就告诉他们这些知识等到下节课学习之后就能明白,看谁最先找到答案!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去寻找答案,自己学习,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以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巧用课件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激发兴趣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高校大学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五、课件辅导,延伸兴趣

对学生课堂兴趣的培养,是顺利完成学习任务的关键.这时如果教师能很好地利用课件辅助,开展多种形式的课外活动,就能开阔学生学习数学的视野.

例如在制作课件时提出一些由课内延伸出去的数学问题供学生思考,介绍数学家的故事,制订开展游戏活动方案及开展数学智力抢答的相关内容等,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应用了旧知识、获取了新知识,从而巩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 同时,教师为了使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有长期性和延续性,用课件承载“学习成果”是最有效的方法.例如把在班内的数学墙报,“数学之角”,“数学信箱”中直接来自学生自己的文章制作为课件,在课堂上播放,让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

总之,在教学中常利用课件来进行教学,能激发、促进、巩固、延伸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使他们积极主动而又心情愉快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教学处于能动和高效状态,使“讲堂”变为“学堂”.

(责编 金 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