舆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

点赞:31174 浏览:14464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激烈,就业难已成为一个社会热点问题,引起广泛关注和研究.政府引导与媒介舆论的正确认识对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负有重大责任.媒体一些片面的、夸大的报道,渲染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制造了一些恐惧情结,必须引起高度重视.政府应正确把握舆论导向,大力宣传、落实各项就业优惠政策,转变大学生就业观念;媒体应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客观准确地报道、评论大学生就业情况,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以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地开展.

[关 键 词]政府舆论导向大学生就业影响

[作者简介]高晓琴(1971-),女,四川南充人,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南京210037)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2-0101-02

信息时代,媒体在信息传播、舆论形成过程中的力量不可低估.面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的现实,新闻媒体如何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公正地反映就业现状和真相,正确分析就业难的影响因素,引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舆论氛围尤为重要.本文从新闻媒体在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相关报道入手,对新闻媒体及政府在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中应有的作为给出了建议.

一、大学生就业的不实报道及不良影响

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难已成为中国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无论是在网络媒体还是在报纸、电视、广播及杂志等传统新闻媒体中,都不乏大学生就业的相关信息和就业难的报道.在对大学生就业难的报道中,多数媒体能把握分寸,真实地反映就业形势和就业现状,客观分析大学生就业难的社会背景与产生原因,自觉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以理性选择内容、诠释事实,使报道起到引导和引领的作用.但是,也有不少媒体为了吸引眼球,大肆渲染求职者之众、岗位之少,片面夸大了大学生就业的难度,使受众闻之情绪灰暗,造成莫名的社会恐慌,如抓住招聘现场人潮涌动的场景或以“上千名硕士研究生竞聘猪肉连锁店员工”等.还有媒体随意放大个别大学生在求职中的弱点及非理性期望,误判广大学生的真才实学和理性选择,既误导大众对大学生就业状况的客观认识,又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政府应高度重视,正确把握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舆论导向,新闻媒体应对我国大学生就业进行正确、真实、客观、有效地报道,形成全社会关心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新闻媒体应承担社会责任,正确把握舆论导向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不仅关系学生的前途,更关系其家庭的利益,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高校毕业生作为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主力军,是国家民族未来的希望,其就业需要全社会的关注和支持.政府要及时制定和出台相关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政策,新闻媒体要把握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舆论导向,自觉承担社会责任,客观反映,正确引导,为大学生就业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

1.新闻媒体要自觉承担社会责任.我国的新闻媒体是党和人民的喉舌,承担着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团结动员广大群众,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责任.这份责任是党和人民赋予的神圣使命和光荣职责,需要把国家、民族、大众的利益放在首位.如在大学生就业信息的相关报道中,政府出台的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应成为报道的重要内容,新闻媒体应成为引导大学生就业的一种重要舆论手段.媒体对国家出台的各项就业政策应准确地、连续地、广泛地予以解读,开辟专栏解疑释惑;对各级政府部门出台的就业举措和就业工作成绩应及时让公众知晓,引导大学生及其家长积极参与,让公众更多地看到希望.新闻媒体要发挥自身的作用,这既是我国新闻媒体的神圣职责,也应成为广大新闻工作者的自觉追求.

2.新闻媒体要恪守新闻的真实性原则.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工作的生命线,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基本要求,是坚持新闻党性原则的具体体现,是新闻从业人员最起码的道德底线.对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现实报道应真实、准确、全面,特别要深刻分析造成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对大学生就业新闻事件评述应力求客观、公正,就要求媒体有正确的就业观,并对大学生就业问题有深刻的认识,否则,就不能向公众传递有价值的信息,更谈不上客观反映事实和正确引导舆论.如媒体对大学毕业生是选择“窝居”一线城市还是选择“阔居”乡镇甚至农村的报道不能以自身的价值标准来评判,更不能简单地得出是非结论,而应挖掘其选择和决定的影响因素及透过表象隐含的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对于城乡差距、劳动力市场分割、人事、户籍管理制度局限与个人理想、家庭的厚望等现实和矛盾不可回避,但也不能高调,以致失去公信力.

3.新闻媒体应强化就业怎么写作,搭建方便、快捷的信息交流平台.信息时代,新闻媒体作为信息的重要载体,在对待大学生就业问题时,应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坚持面向并怎么写作于广大学生及家长的理念,为社会最广泛、最基层的人民群众怎么写作,更多地关注、评述、怎么写作社会最需要帮助的人群,力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基层群体,反映他们的意见、呼声和要求,帮助他们释疑解惑.特别是面对严峻的就业现实,媒体不能抓其表象而误导大众,在引导社会客观分析事实的基础上,要充分发挥信息传递的功能,积极为大学生择业和用人单位选才提供怎么写作.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网络联盟组建,2008年4月全国大学生就业公共怎么写作立体化平台启动,这些公共平台的建立,使信息得以共享.如果全国各级新闻媒体自觉建立起兼容信息怎么写作、网络招聘、政策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区域信息怎么写作平台,突出公共怎么写作的特点,为高校毕业生提供包括就业政策咨询、就业指导、就业培训、就业推荐、失业登记等全方位的就业怎么写作,并开展一系列客观、真实、深层次的、能够令人信服的评述,就一定能够吸引更多的读者,促使媒体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

三、政府应引导全社会客观、理性地评价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主要原因及解决措施等关键问题既要深入研究,又要客观、全面地评判.政府应引导新闻媒体客观报道,理性分析,重视消除不客观报道产生的负面影响.1.客观看待就业率的作用.如今,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考核、评价高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指标,并定期向社会公布,这一做法在帮生及时了解信息、慎重选择专业、让公众及时了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及促使高校重视就业工作等方面有其积极的作用,但仅以就业率的高低对高校的办学及毕业生的就业作出判定有违实际.据我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率为72.6%,事实上,其他国家大学毕业生的初次就业率也并不是很高,相关资料表明,2004年美国20~25岁的大学本科生就业率为78.6%,25岁以上本科生就业率为75.8%,大学毕业生离开校门的初次就业率仅为55%~58%.2005年日本应届大学毕业生就业率为77.4%.韩国仅为56.4%.与这些国家相比,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率并不低.毕业生就业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学校办学水平,体现了学校的学科与专业设置是否合理.但单凭就业率指标对学校下定论有失公允.对于目前我国公布初次就业率(统计数据时间截至当年8月31日)和年终就业率(统计数据时间截至当年12月31日)的时间是否合理;毕业生在毕业当年年底前就业是否真能表明学校的办学水平高、培养质量好;就业率的数据统计口径设置是否科学等全社会应客观地看待就业率的作用,科学地分析、合理制定就业衡量指标.高校应根据就业率的警示及时发展社会急需学科,在专业设置上更加紧密地与当地经济发展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就业.

2.理性分析“扩招”和“就业难”的关系.随着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凸显,“扩招”被指是造成就业难的直接原因,甚至说我国大学生“过剩”了.当前部分大学生在所期望的地区、城市找不到工作是事实,但我们不应该随便将所谓“扩招”和“就业难”这两件事情不加分析地简单地联系起来.先看两组数据:一是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1997年发达国家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经达到61.1%,同年全世界平均水平为17.8%,而我国2004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17%,2008年达到23.3%.这些数据表明,我国适龄青年接受高等教育的比例并不高,同发达国家相距甚远,大学生又怎么会“过剩”?二是从业人口受教育程度的比例.资料显示,2000年我国从业人口中,具有高中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为18%,具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比例仅为5%,而OECD国家1998年对应指标的平均值为80%和26%.我国从事科研的人数在劳动力中一万人中仅有8.4人,而日本为80人,美国为74人.这些数据表明,我国从业人口的整体素质并不高,在社会经济发展建设中还需要大量的高素质人才.因此,不能因为部分大学生在一定时间内找不到相对理想的工作就说是大学毕业生太多所致,应理性地将“扩招”看成是我国在快速工业化、现代化过程中,为尽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更多的大学生,才能满足经济社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同时政府应引导社会从更深层次综合分析、挖掘就业难的真正原因.

舆导向对大学生就业工作的影响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就业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自考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9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有效采取措施,促使毕业生就业.为缓解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问题,我国政府高度重视,积极创造条件促进毕业生就业,如鼓励大学生创业、引导大学生基层就业等,理论上讲上述措施的确很好,但在现实中这些措施能否施行呢?“创业带动就业”没错,创业成功直接或间接地为社会创造岗位,促进就业,但应届大学毕业生又有多少能创业成功.从近年来的统计资料看,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案例有,但不多.至少说目前在我国的市场经济环境下,对于绝大多数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自主创业看上去美妙,但实际上很难.大学生自主创业不能成为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主渠道,要加强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的教育和培养,让其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是必要的,但不能脱离实际空谈创业.

政府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和宣传力度,积极引导广大大学生到基层和条件艰苦的贫苦落后地区就业,这确实是一条可行之策,不仅有助于解决部分大学生就业,也解决了这些地区的人才缺口.但对于大学生下基层就业,绝对不能停留在宣传口号上,沦为形式主义.我们在鼓励大学生下基层的同时,要理性思考大学生下基层干什么,到条件艰苦的贫苦落后地区能得到什么?基层和艰苦贫困地区是否需要大量的大学生?不能很好地回答这些问题,盲目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及艰苦贫苦地区就业就是缺乏理性思考,是对国家、个人不负责任的表现.在鼓励引导大学生下基层的同时,要妥善解决好他们下去后的事业发展、生活保障等实际问题,唯有坚实地走好每一步,才能使他们既敢于下得去,又能够呆得住,今后还能流得动.只有对现实生活有保障,对未来生活、事业发展有希望,才可能成为长远有效之举.

对就业形势的报道要力求客观、准确,既不能粉饰太平,回避就业形势的严峻;也不要渲染放大就业难度,造成社会恐慌情绪.受众了解这方面信息的主要渠道是报纸、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媒体报道所构成的媒介意义环境,将对受众的行为产生重要影响.政府努力解决制度性障碍问题,媒体自觉履行社会责任,共同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大学生就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才是促进大学生就业工作健康开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安林瑞.新闻媒体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责任[J].发展,2007(12).

[2]丁柏铨,金燕博.坚持在新闻报道事实中体现正确导向[J].新闻实践,2007(4).

[3]廖运建.始终牢记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J].当代传播,2007(5).

[4]郑成功.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的政策取向[J].中国劳动,2006(4).

[5]吕荣娟.大学生就业难与“政府看不见的手”[J].成人教育,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