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促德育建设之

点赞:5844 浏览:2024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感恩是一种文明,是一种传统美德.人生的杠杆是精神,精神的支点是感恩,只有有了感恩的思想,人才能焕发出无穷的力量.人有了感恩之心,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也会变得更加和谐,更加亲切.自身也会因为这种感恩心理的存在而变得愉快和健康起来,生命也将变得更加有意义.


【关 键 词】感恩教育;德育建设;实施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

一、感恩教育的含义

心怀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传统的认为感恩就是对他人、社会和自然给予自己的恩惠和方便在心里产生认可想要回报的一种意识、情怀和行为.心怀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的流露,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也是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崇高体现.常怀感恩之心,感激和关爱那些有恩于我们的每一个人;常怀感恩之心,以给予别人更多的帮助和鼓励为自己最大的快乐;常怀感恩之心,对别人、对环境就会少一分挑剔,多一分欣赏.感激生命,学会珍爱;感激他人,学会关心;感激未来,学会憧憬;感激挫折,学会坚强;感激环境,学会爱护.常怀感激,就如在心中点燃一盏灯,灯的光芒足以温暖冰冷的心灵,足以洞穿沉寂的黑暗.

感恩教育是教育者运用一定的教育方法与手段通过一定的情感内容对受教育者实施的识恩、知恩、报恩和施恩的人文教育.

二、感恩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道德律

“感恩”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定义为“对别人所提供的帮助表示感激”.常言道:“投之以桃,报之以李”、“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五千年的优秀传统文化里记载了数不尽的诸如“忠孝双全”、“望云思亲”、“上书救父”、“彩衣养亲”等有关心怀感恩的故事,诠释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美德和淳朴民风.在传统的儒家经典著作中感恩的准则也比比皆是,集中地反映了古代先知们对“感恩”的认同和崇尚.心怀感恩不仅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种处世哲学.心怀感恩才能使一个人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以及社会关系.心怀感恩更是一种责任、一种情感、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凡事感恩,知恩图报,有恩必报,没有感恩意识,就丧失了做人的起码道德.

“百善孝为先”,“鸦有反哺之意,羊有跪乳之恩”.感恩教育的实施要首先倡导感恩父母.早在3000多年前就有这样动人的诗句:“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生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欲报之德,昊天罔极.”其次是感恩师长与朋友,孔子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意思是说在家里要孝顺父母,在社会上要尊敬师长;邻里朋友给予的帮助与关怀,要报答众人的恩情和付出,感恩朋友的信任和情谊.

感恩师长和朋友是一个人的立德之本,推而广之是感恩社会与祖国.“天下之本在国”、“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古往今来,精忠报国的例子不胜枚举.人是社会中的一分子,社会和祖国给予我们和谐安定的良好生活和生产环境,我们自然要回报于社会,感恩于祖国.感恩自然:大自然赐予人类澄澈的蓝天、明媚的阳光、新鲜的空气,为人类提供了生存的资源和空间.只有懂得感恩才能尊重自然、敬畏自然,进而与自然和谐相处.

三、中学生感恩意识的淡化及其原因探究

(一)影响道德培育的家庭因素

现在的中学生都是“90后”,由于是家里的独苗,从小生活条件优越,被父辈祖辈百般呵护疼爱,慢慢形成“唯我独尊”的自私心理,助长了他们奢侈浪费、盲目攀比、贪图享受、拈轻怕重等不良习气.在他们的人生世界里,“自我满足”永远是第一位的,缺乏尊老爱幼、尊师的意识和教育,其他人为“我”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学校有很多“留守儿童”和部分单亲家庭的学生,许多家长迫于经济压力外出打工,将孩子托付给年迈的爷爷奶奶来养育,可年迈的他们哪有精力和能力来教育孩子.这些孩子从小缺少父母双亲的关爱,缺少亲情教育和成长上的关怀,导致不少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不深.造成这些孩子不懂感恩之心,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这是教育领域必须面对的社会难题.心安理得地享受着社会的财富、他人的关爱,却不顾及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出来的只有冷漠.家长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忽略了对孩子进行最基本的道德和感恩教育,没有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教育孩子如何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长此以往,孩子认为父母为自己奉献、自己向父母索取是天经地义的事,丝毫没有感恩的心,觉得别人为自己做的一切都是理所应当的,没有感恩的情感、意识.

(二)导致道德淡化的社会因素

我国社会发展正处于转轨换型时期,基本的人之常情和道德面临着经济社会的严峻挑战.现在社会生活的压力大,人们普遍关注自我,不在意与别人的关系,也不在意社会形势的发展,渐渐地淡忘了人们永远不可能孤身取得幸福.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生活条件的优越,中西文化碰撞,传统与新潮交会,其中一些不良的思想和现象、无德行为,对中学生的成长起着无形的浸染和渗透作用,使之人格素质降低、感恩意识丧失.随着人们精神生活领域不断扩大和信息获取渠道的多样化,各种媒体、网络给中学生提供的思考问题的参照与过去大不相同,让学生们心中觉着“优秀的传统文化是老古董了,无价值了”.此外,社会上盛行的各种腐败之风、拜金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潮,不断侵袭与冲击中学生的心灵,使他们的辨别能力受到极大影响.

(三)忽视品德形成的教育因素

学校是教育的主战场,但现在好多学校在很大程度上承受考试指挥棒和社会就业的双重压力,在“上学就是为了好就业”的功利心态的促使下,片面地追求升学率,过多看重学业成绩和升学率,忽视了学生的品德教育和综合素质的培养.在这种功利心态的左右下,造成了学生的“智”和“德”脱离,“人”和“才”脱节,全才不济,教育缺失.另外,中学生与社会接触太少,对身边的生活与小事情缺乏体验,感受不到“感恩”的情绪.在这种环境下长大的孩子,没有机会学着去为他人着想、去关心和帮助他人,也就不具备感恩之心.

中学实施感恩教育促德育建设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感恩教育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电大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