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逆反心理探究

点赞:5174 浏览:1970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逆反心理是指人们彼此之间为了维护自尊,而对对方的需求采取截然相反的态度和言行的一种心理状态.初中阶段正处于“第二反抗期”,由于特定的生理特点和心理特点及一些社会原因,初中生易形成逆反心理.为了使我们的教育教学顺利有效开展,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学生的这种心理,并采取合理的措施加以引导,转化不利因素为有利条件.经过几年的教育教学实践,本人对这个问题有了一定的认识,下面谈一谈我的粗浅看法.

一、逆反心理的产生

造成初学生形成逆反心理的因素很多,既有来自教育环境及其他外部刺激的客观因素,也有学生主体内部的心理因素.

第一,学校教育的不当.首先是教师提出要求时采取了强制的或触犯学生个性的方式,初中生已形成了一定的独立自我意识,不要认为只要出于好心,学生就会顺理成章的接受,这样做的结果却常常适得其反,不尊重学生往往是造成师生关系不融洽和紧张的主因;其二是由于教师处理问题不当,挫伤了学生的自尊心.如学生违反纪律后采取过激的措施,如罚站、辱骂、赶出教室等体罚行为,很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其三是教师教育教学方法的单一,没有做到因材施教.搞满堂灌、一刀切,使一部分成绩差的学生失去了学习兴趣和信心,产生严重的厌学情绪,逆反心理也随之形成.

初中生逆反心理探究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逆反心理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毕业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第二,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社会、家庭中的许多不良因素也容易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如家庭的破裂会给子女造成心理创伤和失落感;单亲、多亲、留守学生在家庭中得不到应有的温暖和鼓励,容易形成孤僻自卑的性格,产生逆反心理;家长对子女要求过高,教育方法简单粗暴,会导致子女过大的心理压力,也容易出现逆反心理;社会影响因素更加多种多样,如社会上的不正之风、网络上负面信息、不良媒体等,都可能腐蚀他们的纯洁心灵,导致极端的逆反心态的产生.

第三,初中生心理发展客观变化.自我意识的突然高涨是导致初中生反抗心理出现的重要原因.随着初中生自我意识的高涨,他们更倾向于维护良好的自我形象,追求独立和自尊.但他们的某些想法及行为不能被现实所接受,屡遭挫折,于是就产生一种过于偏激的想法,认为其行动的障碍来自成人.另外,初中生由于身体的发展,在外形上更接近成人,在心理上也产生了成人感.他们对人、对事的态度和情绪情感的表达方式以及行为的内容和方向等都发生了显著变化.同时,他们也渴望社会、学校和家长能给予他们成人式的信任和尊重.由于成人感的产生,青少年进而产生了强烈的独立意识,不愿轻易听从、顺从成人的意见.为了获得心理上独立的感觉,他们对来自外部的力量都有不同程度的排斥倾向.

二、逆反心理的表现

初中生反抗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有时表现得很强烈,有时则以内隐的方式相对抗,常有以下几种具体表现:

第一,态度强硬、举止粗暴.有相当一部分初中生,是以一种“硬抵抗”的方式对抗某些外在力量的,这种反抗行为发生得十分迅速,常使对方措手不及.当时的任何劝导都无济于事,但事态平息之后,这种强烈的反抗情绪也将较快地随之消失.教师不要在学生硬抵抗发生的情况下,尤其是在学生情绪激动时,与学生争论不休.尽量控制自己的情绪,等学生冷静下来,再与学生进行沟通.

第二,漠不关心,冷淡相对.初中生的另一种反抗只存在于内隐的意识中.这种情况常出现于性格内向的学生身上.他们不直接顶撞予以反抗的对象,但却采取一种漠不关心、冷淡相对的态度,对对方的意见置若罔闻.这种反抗态度和情绪不易随具体情境的变化而转移,对学生的负性影响也最大.教育者要善于发现学生的这种反抗情绪,做好疏导工作.

第三,反抗的迁移.初中生反抗行为的迁移是指当某人的某方面的言行引起了他们的反感时,就倾向于将这种反感及排斥迁移到这一人物的方方面面,甚至将这个人全部否定.这种反抗的迁移性,常使初中生在是非面前产生困惑,在情绪因素的左右下,他们常常会将一些正确的东西排斥掉,这给他们的成长带来不利.

三、应对逆反心理的策略

要排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必须遵循学生心理发展变化规律,避免一切诱发逆反心理的外因,循循善诱引导学生去认识创造自己的价值.这就要求教师要懂得并善于用心理学指导自己做好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第一,努力营造良好的教育情境.积极向上的班集体、团支部基层组织、健康的舆论、团结友爱自尊自立的班风、良好的师生关系与同学关系等,就是学生受教育的外部条件、有力的教育因素和积极的心理氛围.在这些良好的教育情境里,再通过各种丰富多彩的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就能潜移默化地转化学生的逆反心理,增强教育的效果.


第二、尊重学生,用爱心来感染学生.教师在对待学生的态度上应充分尊重学生,用无私的爱心来感化学生,使他们感到老师的关爱,给他们一种信任感.这样,学生与老师的关系就很融洽了,他们就不太可能与老师对立了,有什么事或想法都会与老师来沟通,使他们的心理得到正确的疏导.特别是对于所谓的“差生”,教师不能一味地严厉地指责与批评,应当以多激励少批评;多表扬少指责;多挖掘优点少讽刺缺点;多一些理解少一些抱怨.对待学生要真心实意,真诚的帮助他们,相信我们老师的真心付出必然会得到学生真心的回报.如果这样,学生的逆反心理就不会形成,他们的良好的思想品质就会形成.

第三,引导学生正确对待挫折和失败.调查研究表明,31.5%的学生不能正确对待挫折与失败,62%的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成功归作内因,对自己的失败归作外因.对学习上失败,常常将责任推在题目太难、运气不佳等因素上面,而对其他同学学习的成败却做出相反的归因,这种归因偏见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或心理的不相容,进而导致逆反心理的产生,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己,培养他们对自我心态进行自我调节的能力,使他们学会正确归因和简易的自我疏导方法.如让学生用心理换位法理解他人的心情,减少对他人的责难和埋怨;用自我激励法来振奋精神,克服自卑,树立自信.

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我们一定要针对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正确的教育,要充分地了解学生心理特点,对症下药,使学生的不良心理得到控制,转化为前进的动力.实践证明,在青春期常见的逆反心理经过合理的调适、疏导和正确的教育,会得到有效的控制和转化,有利于青少年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