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留学篇》对当今留学教育的

点赞:8746 浏览:3430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胡适致力于通过改变中国的教育方式从而改变中国在新旧文明交替时的思想观念,这种力量对中国教育的贡献一直延续至今.创造新文明是胡适文化思想观中的核心观念,其思想萌芽在早期留学生涯中就已体现.1914年胡适先生创作《非留学篇》,对留学教育之弊的看法以及创造新文明思想就已经形成,在现实层面阐述了留学之弊,高呼“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其思想层面渗透留学是中国创造新文明之需,主张“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

关 键 词:《非留学篇》,胡适,留学教育

中图分类号:G40-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5-0152-02

胡适是我国思想学术界举足轻重的思想家,他纵横驰骋于文学、哲学、史学、道德、教育、文化等诸多领域.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先导,他在教育领域建树卓越.在中国新旧文明过渡的时期,他在教育领域所做的贡献是空前的.清末的中国被即将被推翻的传统旧学文明,西方舶来的新文明主导着,这时的中国处于新旧文明更替的关键时期.胡适先生的主张贯穿中西,而且打破了传统旧文明的禁锢,阻挡西方文明的侵蚀,独立自主,自强创新.他的再创文明的思想萌芽在其留学美国早期就已初见端倪,在1914年胡适先生创作《非留学篇》,从多层面表达自己对文明教育的看法,其中从现实层面阐述当时留学教育的失败,从思想层面渗透再创文明思想的中心.然而胡适先生百年前所斥责的留学教育问题我们今日仍在面对,《非留学篇》的精神百年之后依然可以指导实践.

一、《非留学篇》顺应时势,应运而生

胡适于1914年游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当时,中国留学教育正因外利内诱而改变着,留学之人“培养洋务人才、改变中国落后挨打”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中国学子纷纷趋炎附势,留学只为获得“顶戴花翎”,实在是扭曲了留学教育目的.因庚款兴学被官派美国留学7年之久的胡适先生,于留美早期的1914年,在《留美学生季报》上发表《非留学篇》一文,振臂高呼“留学者,吾国之耻也,留学者等”逐字逐句地警醒国人需将祖国希望寄托本土,希望国人不要亦步亦趋落在西方之后,创造新文明,恢复中国既往之辉煌.胡适的愤言皆因留学教育模样的彻底改变,此时连国家政策下达的教育方针都是失败的,学生为留洋归国得到的利益驱使而浮夸留学,更多人将留学当作“可以猎取功名富贵之荣,车马妻妾之奉”的手段,最终导致留学目的名不副实.正因如此,胡适创作《非留学篇》,一面在寻找突进改变留学教育流弊,一面苦心经营要振兴本国高等教育,实行自主创新教育.胡适先生在文中痛斥国内留学风气浓重、留学教育浮于形式,最后提出完整系统的解决办法,完善留学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方针、呼吁大兴国内高等教育,更是做出一套完整的高等教育系统.

《非留学篇》对当今留学教育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留学生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2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胡适在谈及个人对于留学教育的看法以及其心底萌生的创造祖国新文明的想法时,明确了自己的态度:“留学之目的,在于植才异国,输入文明,以为吾国造新文明之张本等以己所无有,故不得不求于人,吾今日之求于人,正所以为他日吾自有之之预备也.”因此,“留学者之目的在于使后来学子可不必留学,而可收留学之效.”留学应是“救急之计”,而绝非“久远之图”.“留学之政策,必以不留学为目的.”

百年后的今天,我们再看《非留学篇》,其真知灼见依然对今日留学教育具有指导意义,有必要对《非留学篇》做简要的介绍,以及宏观的、理性的分析胡适关于留学教育的思想.

二、《非留学篇》劝诫世人,留学当以不留为目的

(一)提倡留学教育问题

“一误于政府教育方针之舛误,再误于留学生志趣之卑下.”晚清政府从上至下已腐败不堪,糜烂之风已渗透到中国各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沿袭至民初,教育方针、政策依然无所改善,留学教育已然沦为“旧日红顶花翎今日之嘉禾文虎,可以做人情赠品相授受也”的工具,可见当时留学教育已经名不符实,留学仅仅作为交易工具,收效甚微,如此下去,中国如何赶超他国.

胡适在文中再次强调他的中心目的就是发展本国高等教育,建设本国能够培养人才的学术中心才是政府应该采取的决策.自上的教育方针出错,直接导致下面的办事策略改变,留学生则“志不在为祖国造新文明,而是在一己之利禄衣食,志不在久远,而在于速成.”胡适分析总结留学生中存在的问题就是“一曰苟且速成”、“重事业而轻文科”、“不讲求祖国之文字学术”,造成此种现象与清末政府亟须洋务人才相关.

政府在派遣留学生方面毫无远见,仅作为缓解外部强烈压力与内部矛盾的缓兵之计.派遣多数为青少年,根基孱弱,直接接受西方高等教育,学业出色者甚少.而政府求快速培养人才,缩减留学年限,结果可想而知.清政府需要回国后投入工业建设的人才,导致留学生大多选择实业科目,而文科方面:哲学、政治、历史、法律、教育、宗教等无人问津.造成表面大步向现代化前进,而实质在人文方面依然守旧落后.“政体之得失,军事之预备,政党之纷争,外交之受辱,教育之不兴,民智之不开,民德之污下”无从解决.胡适对中国进入新时代的态度是明确的,不仅物质建设要与西方先进国家拉近距离,精神建设的断裂同样需要修复.

(二)解决留学教育问题

胡适的新教育方针为“为吾国造一新文明”,教育的改良则要秉持“以国内高等教育为主,而以留学为宾”原则.针对留学教育制度制定方面,先生提出两大对策:一则慎选留学,二则增设大学.

提倡增设大学是胡适《非留学篇》的最主要目的之一,也是胡适实现新文化运动采取的最重要的手段.在面对当时教育舍本逐末的情况下,胡适大力提倡振兴本国高等教育,并提出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体制办法.从增设国立、省立、私立、专门高校四位一体的高等教育机制到大学中的毕业院(提供获取硕士、博士学位的机构,类似今天的研究生学院),胡适的计划缜密全面,今日国内高校体制正是如此建树.当年胡适已经意识到留学教育利弊之要,警醒世人,却极少被人重视,今天又提《非留学篇》,借鉴胡适先生卓越远见,探讨今日留学教育之一二.

三、《非留学篇》引发今日留学教育的思考及启示

(一)百年前留学教育存在且遗留的问题

一是社会对于“海归”近乎一边倒的高价值导向,致使良莠不齐的学生纷纷出国,当代学子依然将留学当作“敲门砖”,为求归国取得较好待遇工作,不惜重金自费出国.

二是国内高等教育有待振兴.国内学术型高校建设缺乏创新,永远在赶超西方先进国家,亦步亦趋走在他人之后.

三是派遣与自费留学门槛低的现象严重,留学生数量跳跃式的增长与经济发展紧密相关.据相关统计,从1995年至2005年,自费留学生占总留学生的总数由53.6%到90.0%.虽然,留学自主权下放到个人手中,利弊也是多方面的,自费留学生选拔手段不严格,外派留学生良莠不齐.截至2012年的数据统计显示,赴各国留学的150万学生中,顺利通过考试并取得海外学位的人数仅约50%.造成留学生未完成学业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选拔留学生入学条件低,导致低素质留学生能入学毕业难,甚至因文化思想不同导致难以融入国外的学术气氛.

《非留学篇》之启示

一是慎选留学生之法.首先,无论官费派遣还是自费留学,留学教育制度需严明,选拔要求设定指标,并且标准严格.留学归国不仅仅要求其外国成绩可获得毕业资格,国内亦应考核通过.其次,针对自费留学,选择自主权下放给个人无可厚非,自费留学生多数仅受到留学院校的要求限制,而对申请留学的学生个人素质的要求则较低,造成中国学生在异国遭人非议,所以国家留学教育相关监控部门需做适当干涉.最后,鼓励公派留学,调整自费留学.从政府资源配置投入上说,公费定向培养少之又少,自费出国选择空间大.

二是加强国内研究型高等教育建设.胡适先生的高瞻远瞩警示教育要自主振兴,富国强国,求生存求发展,最终是要落实到本国的文化教育.针对国内人才外流求学,寻求发展环境的现象,国内高等教育的建设就要加大研究型高校的建设,为更多研究型人才提供前沿尖端科技研究的平台.教育自主权归于教育者本身,创建相对自由的学术氛围,力求还原民国前后北大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鼓励学生自主创造.

四、结束语

《非留学篇》自出版后并无过多人问津,主要缘于胡适先生一生著作颇丰,而此文章又是早年留美时所作,作为一名有志青年的呐喊,并未引起过多学者的注意.然而如今我们细品《非留学篇》,就可见胡适先生在早期就已然具有再造文明的思想萌芽,也展现了他时刻关注国家教育政策的热忱之心,更是体现了其数十年未变的振兴祖国高等教育的伟大决心.然而百年后的今天,留学热潮并未减退,人才外流情况严重,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且自费比重高是当今留学教育的最大问题,社会价值评价体系的不健全,国内高等教育水平的限制以及留学教育本身制度的缺失共同导致了如今的留学教育名不副实的现象的产生.

今日的我国仍处于追赶科技先进强国的阶段,实施留学教育手段培养先进人才固然是必要的,但我们留学教育的最终归途应该是:有一日无须再留学,即无需学习于西方,而是根植于祖国自身的创造研究,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超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