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之我见

点赞:6022 浏览:2111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大学生在劳动报酬所得上,由于用工双方不平等的社会地位“供求”关系以及大学生维权意识淡薄等几方面的因素致使自身的合法权益受到不同程度的侵害.通过立法、行政监管的手段对其进行保护,有利于大学生群体的健康成长,经济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关 键 词 大学生 劳动报酬 法律保护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7661(2012)10-0128-01

9月份是全国大学生入校的日子,一些大学生家庭在高兴之余也为高昂的学费一筹莫展.现在的学费支出几乎已经成为家庭支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成为了一些贫困家庭的负担.基于以上情况,我国的贫困助学力度也在逐步加大,但与高昂的学费相比,却显得微不足道.贫困家庭的莘莘学子们,为了能圆自己的大学梦,解决自己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也能保证自己的日常生活,就在上学的同时做起了.但这些学生们所获得的劳动报酬与他们的劳动付出却不成正比,甚至比当地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还要低.

存在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有:(一)用工双方不平等的社会地位.在大学生用工这一社会现象中,雇主处于主动地位,掌握了报酬所得制定权.同时,不排除雇主与雇主间的联合,一起将大学生劳动报酬推向低点.一般大学生群体来自于全国各地,具有很大的流动性,所以很难形成共识,而这些雇主们都是大学所在城市的本地人,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利益很容易结合在一起.这就造成了大学生群体在用工劳动报酬制定上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二)悬殊的供求关系.需要寻求工作的大学生数量的供给与雇主对劳动者数量的需求方面的悬殊,供大于求,庞大的大学生群体又一次把劳动报酬推向低点.(三)大学生维权意识的淡薄.虽然大学生们有劳动意识,但在维护自己的劳动权上意识淡薄.一是由于大学生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于社会劳动报酬平均标准没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二是由于大学生在经济上不独立,主要经济来源在于家庭,这就造成了在劳动报酬的索要方面很少有意识去讨价还价,这就给谋求暴利的雇主们有了可乘之机.以上两点造成了大学生在维护自己的劳动所得方面的意识淡薄.综合分析以上原因使我们认识到,法律对于在校大学生的劳动所得的保护有待加强.但由于大学生群体的维权意识淡薄,在劳动报酬标准的制定上缺少话语权,致使很多情况下大学生们变成了“廉价劳动力”.同时这些付出劳动的大学生们的工作很多具有临时性、短暂性,所以也造成他们不能形成共识,拿起法律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益.从而导致大学生们,明知自己的劳动被变相打折,却无能改变,所以,我们的法律更应该对他们给予保护,使我们社会的劳动更加具有公平性.

对大学生获得平等劳动报酬权的保护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一)加强立法保护.现行法律对大学生劳动报酬所得权的保护仍处于空白状态.我国《劳动法》第七十二条:“非全日制用工小时计酬标准不得低于用人单位所在地人民政府规定的最低小时工资标准.”这一规定在现行法律实践中,不能从根本上保护大学生.所以,对大学生劳动保护,尚需法律进一步加强.(二)加强行政监管.劳动部门、工商管理部门具有对个体商户、企业的监管权力,在现行法律中主要调整的是正式职工与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这就造成了大学生劳动报酬所得权监管实施上的空白.所以,在立法保护的前提下,把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所得权以及大学生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劳动关系纳入劳动、工商管理部门监管范围之内,有利于保护大学生劳动报酬权.

同时,对大学生劳动报酬权的保护还具有积极的社会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可以缓解贫困大学生的经济压力.我们前面已经分析过,国家助学金的发放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方法,大学生的劳动报酬如果能够得到有力的保护,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他们的长久生计.(二)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和谐.大学生们虽然在劳动报酬的给付上处于被动地位,不容易团结起来维护自己的权益,并不代表他们就甘于接受,大学生群体是社会就业的主力军,不久将来,也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在大学阶段,对他们的劳动报酬进行保护,获得平等的报酬权,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到,目前我国对大学生劳动报酬的法律保护仍比较薄弱,很多大学生的劳动权益得不到保障,不利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通过立法、行政监管的手段对大学生的劳动报酬权进行保护迫在眉睫,对大学生群体的自立意识的培养、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意义参考文献:

加强大学生就业法律知识之我见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本科论文、专科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1]陈力.大学生现状调查[J].广西青年干部学院学报,2005,(06).

[2]北航.大学生权益侵害现象调查报告[J].当代青年研究,2007,(11).

[3]丁学阳.聚焦美国大学生的生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