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

点赞:3632 浏览:1085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家庭德育是指在家庭社会环境中,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对子女及其他年幼者施加无意识的影响或有意识的教育,把一定的道德规范、思想意识、政治观念转化为受教育者品德的一种教育活动.家庭德育主要包括道德教育、思想教育以及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等诸多方面,其核心是品德教育.家庭是子女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子女不可选择的第一任教育者.以父母为教育者的家庭德育,具有亲子之爱的感化性、血缘的权威性、言行的示范性和家庭生活的渗透性等特点,因而家庭德育在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品德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家庭德育在青少年学生品德养成中的作用

1.家长自身的品德对青少年学生的耳濡目染

家长是青少年学生心目中最早的偶像,是第一任启蒙教师.父母的思想、品德、性格、兴趣甚至生活习惯,都对子女产生着重要的影响.由于青少年学生具有模仿的天性,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成为子女的模仿对象.

2.家庭人际关系的和谐对青少年学生的潜移默化

家庭是青少年学生成长的摇篮,和谐的家庭人际关系对青少年学生的心灵起着陶冶和净化作用.在和谐家庭人际关系的陶冶下,青少年学生会形成良好的心境、乐观的态度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而紧张的家庭人际关系则会造成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压力,产生消极悲观情绪,对家庭失去信赖,严重的还会引发心理疾病.

3.家庭环境氛围对青少年学生心灵的净化陶冶

青少年学生有着较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但辨别是非能力差,意识较为单纯,行为习惯尚未确定,对周围世界充满了好奇和疑问.父母的兴趣爱好、品性修养、言行举止,甚至衣着打扮、生活习惯都成为他们注意的中心,同时也构成了无意识示范和暗示的家庭氛围.

二、当前我国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

1.德育社会环境的变化使青少年学生产生价值观迷茫和个人主义盛行

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加速转型期,新旧价值观念激烈地交织、冲突着,德育的社会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家庭、学校、社会等环境的变化更加剧了青少年学生价值观念的混乱,加之社会上的一些消极现象迎合了他们猎奇的心态,由此导致学生世界观、价值观的不稳定性加剧.

传统文化中的家庭是学生成长的“小社会”,父母在这个“小社会”中具有最高权威.青少年学生除了由于血缘关系而对父母在情感方面产生特殊依赖之外,父母的言行举止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深远的.伴随市场经济而来的功利主义、拜金主义、个人主义给一些家庭带来深刻的影响,有的学生的父母更多地关注“小社会”建设,忽视了家庭作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事实,只注重对社会的索取,很少奉献于社会.这种思想和言行在青少年身上潜移默化为个人主义、自私自利.

2.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同主体间在平等的基础上互相尊重,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相对等的观念深入人心,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觉醒,日益产生尊重意识并渴望得到尊重.然而这一要求在传统家庭关系中却得不到满足,部分子女开始挑战父母的权威,由此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家庭关系的对立化导致父母与子女之间缺少尊重和理解,缺乏心与心的交流与沟通.

3.家庭教育的重智轻德制约着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养成

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许多家长把是否学习好作为衡量孩子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把辅导、辅助孩子学习作为家庭教育的重点,忽视了对孩子如何做人的引导.许多家长片面地认为:只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一技之长,就能立足于社会.在这特定的背景之下,部分家长偏重于子女的文化学习和智力提高,往往忽视对子良的道德品质、完善的个性、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劳动习惯等的教育.家长在家庭教育上普遍存在着生活上关心过多、学习上标准过高、思想上要求过低的倾向.

4.家长对独生子女的溺爱导致青少年学生感恩意识缺失

传统观念中家长是家庭的主宰,家长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当前我国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一些不协调现象:重智轻德、只顾眼前利益;对孩子过分溺爱纵容;将一些不良的社会习气潜移默化地传给孩子;等等.由于家庭教育中过度功利化,很少提及感恩意识、感恩心理,从而导致了青少年学生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漠视.

5.家庭教育不当导致青少年学生规则意识缺失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教师”,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良好的家庭教育对于学生高尚品德的形成至关重要,也是培养学生规则意识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家长缺乏良好修养和自律精神,只重视子女的智育发展,忽视了其品德教育,自由放纵或者错误地传递违反规则意识,由此导致部分学生缺乏规则意识,撒谎、骄横、破坏公物等行为时有发生.

三、努力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

构建和谐家庭德育的路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家庭德育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在职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7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学校、家庭、社会德育的功能是相辅相成的,它们相互补充,但不能彼此代替.只有以学校德育为主题,家庭、社会德育为两翼,形成德育合力,才能发挥整体优化的德育效果.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是和谐社会的基石,只有家庭细胞的和谐、幸福才会带动整个社会系统的和谐发展.针对当前家庭德育面临的困境,有必要积极构建和谐家庭德育,提升家庭德育效果.


和谐家庭德育是指从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孩子身心发展需要的统一实现出发,调控家庭德育场中各教育要素的关系,使家庭教育的节奏符合青少年学生成长发展的规律,进而使家长与子女间的互动产生谐振效应,促进青少年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家庭德育.和谐家庭德育的目标就在于培养青少年学生健康和谐的个性,促进其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通,促使其内在个性与外在关系的和谐契合,实现其道德品质和整体素质的协调发展.因此和谐家庭德育应该讲究科学性,注重可持续性,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家庭德育的和谐性,凸显家庭德育的全面性.

1.树立科学的和谐家庭德育观念

和谐的家庭德育观念应包括:科学的子女观、科学的发展观、科学的父母观、科学的方法观.科学的子女观是和谐家庭德育观念形成、发展的基础性观念.只有在科学的发展观的指导下,家长才能清楚地认识自己在子女发展中应起到的作用,从而采取适宜的教育方法.同时,科学的发展观的确立,有助于家长对子女进一步全面正确地认识.家长要正确对待自己在子女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树立科学的父母观.此外家长在对子女发展与自身有科学认识的基础上,要了解子女心理、掌握教育方法,形成科学有效的德育方法观.

2.家庭德育要注重可持续性

家庭德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子女良好的道德品质,形成完美的知情意及行为习惯,而这些必须经过长期、连续不断的教育训练.家庭教育天然的连续性为其提供了重要保证.由于受教育者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的整个教育过程中,每一次前进都有一个衔接和过渡的问题.其中每一次的过渡,学生的学习、生活环境的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风格的改变,都给师生的重新适应带来了难度.而家庭教育则一般不存在着生活环境与教育者的变更问题.从出生到长大成人,开始独立生活,子女一般都生活在比较稳定的家庭环境中,教育者总是父母,因而,长期连续的家庭德育对子女的影响是极为深刻的、持久的.

3.家庭教育要彰显青少年学生的主体性

家庭德育并不是一种简单的外部引导、塑造,而是一种源于精神的内部活动,任何外部的作用只有通过子女的内部精神活动才能转化为教育.由于青少年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导致家庭关系呈对立化倾向,因此,子女在德育过程中应该处于主体地位,而不应处于被动的消极的受体地位.在家庭的一切德育活动中,应积极引导子女,激励和启发他们主动参与,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气氛中得到教益和发展.

4.家庭德育既要体现和谐性又要凸显全面性

家庭德育要注重孩子个性品质的和谐发展,使他们多方面的素质实现和谐联接、融为一体;要注重德育活动各要素的和谐统一,使一切德育活动的各要素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共同实施育人目标;注重孩子与自身所处环境包括他人、自然、社会等的和谐和共存,把孩子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以及在这一过程中的认识、实践与提高自身素质有机结合起来,实现认识与实践的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同时要围绕孩子和谐发展和全面进步的总体目标,统一协调地组织实施家庭教育,坚持把德育活动贯穿于家庭各种教育活动的全过程,坚持德育在全面和谐发展中的主导地位,把高尚的道德视为个性发展的基础,把健全的体魄视为力量的源泉,把审美修养视为个性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促进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