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留学“后遗症”

点赞:15235 浏览:6903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看小说《红楼梦》的时候,感觉里面的丫头个个都那么了不起.后来看古语说:“宁娶大户人家的丫鬟,不要小户人家的小姐.”其大概意思是说环境能改变人,一个人在特定的环境中耳濡目染,就能成就特定的气质.这就好比看多了冯小刚的电影,说话就带着王朔的腔调一样.当年我也是中国传统教育培养出来的好孩子,说话办事都中规中矩,不肯多行一步路,不敢多说一句话,唯恐被人耻笑了去.但在英国待了两年多回国后,朋友们说我的行为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多了些许“西方风情”.虽不能完全体会朋友话中的褒甚或是贬,但每当感慨岁月流逝的时候,回忆自己回国后几年来的工作和生活,一点点地过滤,我真的发现留学生涯给我留下了诸多的“后遗症”.

我就是话剧演员

刚回国那会儿,我特别想向家人和朋友展示“我的中国心”,想说一口不掺杂任何英语单词的纯正汉语.然而,事与愿违的是,我在那段时间里用汉语表达时常常感到力不从心,总觉得没有英语说起来那样溜,那样游刃有余.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汉语作为一门语言,终究逃不掉语言的习得规律,虽为我的母语,但因几年来很少说,再说起来肯定没有之前那么顺;而另一个原因在于,英语国家的人喜欢使用丰富的肢体语言,这些与语言相配合的表情和手势可以让你在表情达意时更容易、更形象,这一点就与汉语的表达形式和风格截然不同.当年我在国内上大学时,我们外教Adam的情景教学模式让我记忆犹新.有一次,他在给同学们讲解一段关于求婚的文字时,居然在我们班的一个女生面前单膝跪地,为我们表演起了求婚的场景.据他自己说,那就是他当年向妻子求婚时的情景再现.可惜我们当时只顾哈哈大笑,并未领悟他那般表演的精髓.等到了英国,我才发现,那些古板的英国人在讲述事情时,面部表情是那么丰富,肢体语言也极其到位.这些辅助性的沟通方式让英语变成了一门极其轻松和有趣的语言.

也许是“近朱者赤”的缘故吧,在英国待了一段时间后,我说话时的面部表情也丰富了起来,简直就像个话剧演员,手舞足蹈的.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中,我只要一说英语,就习惯性地把自己当成演员,什么表情都有,什么最接近真实场景就模仿什么.虽然已过了活力四射的年纪,但只要投入到为人师的状态中,我就像变了一个人.以至于每当我声情并茂地在课堂上用英语讲故事时,往往会招来学生怀疑的目光:这老师刚刚说汉语的时候还很正常呀,怎么说起英语来表情这么丰富,难道把我们当做了幼儿园大班的小朋友?而我却乐享其中,只要学生们能够在快乐、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到英语知识,同时又能够把这些知识转化为英语实际应用能力,我就会乐此不疲地表演下去.

我就是百变金刚

据说,小时候的我是个难对付的“小讨厌”.每当去亲戚家做客或者全家出去游玩,我就看什么都不顺眼,不是挑剔饭菜不合口味,就是抱怨炕席不够舒服或被褥不够暖和,总之就是个根本无法适应新环境的“娇气鬼”.后来我上了大学,娇气的毛病也没改多少,每次寒暑检测坐火车回家,即使有座位还要抱怨这抱怨那,不是嫌吃不好,就是嫌睡不着.那时,每每看见那些因没有座位而席地而坐或者钻在车座下酣然入睡的人,我就觉得特别不可思议,心里纳闷他们怎么能忍受得了.直到去英国留学,我的娇小姐脾气才逐渐改掉了.那时,我常常要在图书馆里通宵达旦地查资料、写作业,第二天早上还要赶在上课前去打一份工.有时,因为实在太困,我想趁开工前的几分钟在长条椅上稍微休息一下,谁知一躺下去就直接进入梦乡了等这样的经历让我变成了一个对顺境或逆境都能应付自如的高手: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现在的我,无论走到哪里,无论环境优越还是恶劣,只要有地方让自己平躺,就能很快进入梦乡.我发现那些所谓的五星级宾馆或总统套房都是“浮云”,要想进入甜美的梦乡,最重要的是有一颗平静的心和一个渴望睡觉的身体.所以,现在一听谁说失眠了,我就想说:他一定既不累也不困.


生存这件事,每个人都不见得总是舒服顺意,要想做一个强者,就必须很快地适应环境,正所谓“适者生存”.这是英国留学生涯教会我的重要一门课.

我就是“死脑壳”

在英国待的几年里,我算是见识了英国人的守规矩和讲原则,他们认准的事情很难变通.在国人看来,英国人的这些习惯也许已经到了“死心眼”的地步.比如,公交车站根本没有人维持秩序,但英国人都会老老实实地排队,不会随便插队,就算等车的只有两三个人,大家还是有模有样地排成一队;即使是没有摄像头、没有交警、没有横着过马路的行人或者车辆,英国人开车的时候也会乖乖地等到红灯变绿再走.

在他们坚持原则的诸多事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英国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不溺爱,不娇宠,尽力培养他们的独立意识.在英国,孩子超过18岁,如果想花钱,就得自己打工去赚.我打工的一家酒吧的老板就是这样对待他女儿的.我跟老板的女儿一起工作,老板对待我们两个一视同仁,不会因为她是自己的女儿就让她少干活、多拿工资.她干的活和拿的工资与我一样多.但在国内,情况就大大不同了:不管孩子有多大,伸手跟老爹老妈要钱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我那时候多少受这一思想的影响,觉得这位英国老爸对待女儿的方式有些不可思议,甚至是少了些许人情味.但是后来,我发现老板的女儿一样挽着她老爸的胳膊撒娇,对父母对待她的方式没有任何怨言,反而是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极其认真.

身边这样的环境对我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使我的行为方式也发生了一些变化.现在的我在工作中为了把课件准备得完美,宁可通宵达旦,也决不会让自己在准备不充分、备课不熟练的情况下去上课;即使是讲了无数遍的课,也绝对要在上课的前一天像对待新课一样重新备课——丢人事小,失去了为人师的师德事大.这种不会变通的认真恰恰是中国孩子欠缺的一种品质.死脑筋不见得不对,其实很多时候,如果大家都是这样的“死脑壳”,也就没有那么多社会问题了.

我就是计算机

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是调侃英国人的做事风格的:一个男人去上班,已经到单位了,重要的会议也已经开始了,他忽然站起来,开车又回家了,到家门口发现他的老婆还站在家门口等着他,他们接了一个吻,然后男人回头又上班去了.原来,他早上把吻别老婆的事给忘记了,这事如果没做好,这一天的工作就可能做不好.我当时看这篇文章的时候禁不住哈哈大笑,觉得一件事情忘就忘了呗,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后来在留学的生活中,我才逐渐领悟到了统筹规划和按计划做事的好处.留学的时候,因为学习时间紧张,而且自己知道出来不是混饭吃的,如果学不到“武功秘籍”,是无论如何也没有颜面回家见江东父老的,所以只好拼命学习.这时候,我发现小时候学过的一篇叫《统筹方法》的课文特别管用,因为当我把文章相似度检测绍的方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时,感觉时间果然被充分利用起来了.比如,一边煮着咖啡,一边煎着蛋饼,在做两件事情的间隙还可以再看几眼书.每天临睡前,我都会把第二天要做的事情计划好.什么事情需要一大早就马上做,什么事情可以做或可以不做,我心里都十分清楚.接下来,我就像按照程序执行指令的计算机,按照计划表把事情一件件做好.这样一来,虽然生活中的事情多而杂,但因为有计划,一切都变得井井有条,我得以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无限的学习中去.

在英国养成的这个习惯让我的生活忙而不乱.多年后的今天,我依旧身边不离记事本,遇到事情马上就列出一个计划,大到一年的规划,小到一次出游的备忘录.虽然提前做好计划和准备看起来有点麻烦,但是做事有条不紊的“后遗症”还是让我受益匪浅.

英国留学“后遗症”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计算机的文章 大学生适用: 自考论文、硕士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9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我就是我

在我们身边的有些人看来,生活的意义就是工作、赚钱、写房、存款等抛开社会福利制度不健全的痼疾不谈,我们会发现,这些人中不会享受生活快乐的居多.与国人一贯的埋头苦干精神不同,英国人的休闲度检测意识很强,每年他们都会规划出固定的时间,出去游玩.有的人为了欣赏风光,甚至可以辞掉工作.

我有个英国朋友,学的是建筑,每天的工作就是跟图纸打交道.后来,他感觉自己如果一生都关在屋子里做这个工作实在是很不爽,于是就开始考导游证,后来居然成了一名职业导游.为了爱好而放弃自己的专业,这种事对于有些固守现状的人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我还有一个朋友,属于特勤快的那类人,家住大房子,每天都把房子收拾得一尘不染,每次我打问她忙什么呢,她都回答:家务中.把屋子收拾得窗明几亮是挺贤惠的,但是若这辈子都把时光浪费在家务事上也是挺郁闷的一件事.我自认为自己的习惯不错,周末把屋子收拾一次,然后剩下的六天我要么精神抖擞地工作,要么蓬头垢面地窝在沙发上看电视或读小说:读我的小说,让家里尽情乱去吧!活着,就要让每一天都开心.

离开英国有一段时间了,但是如果遇到有人咨询出国去哪个国家好的话,我每次都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去英国.因为英国的社会、人文和学术等都对我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给我留下了受益一生的“后遗症”.生活重在过程,过程会带来成就感、幸福感.在谈到出国留学时,我们往往把学知识当成主要任务,但其实那些在过程中留下的生活习惯才是更重要的收获.离开熟悉的环境,完全用另一种思维、另一种态度、另一种价值观和人生观生活,此时你学到的绝对不仅仅是专业知识,而更多的是生存能力和生活态度.

如今,这些所谓的留学“后遗症”让我的生活过得条理清晰又自由自在.这才是真正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