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点赞:3305 浏览:765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就业竞争的日渐激烈,使得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受到了严重的影响,产生了消极的心理,这对他们是极为不利的.大学生应主动走出心理误区,不要有任何心理障碍,保持正确的心态参与社会竞争,提高自身就业率.文章指出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关 键 词]新时期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对策

[作者简介]方伟(1967-),男,河南信阳人,教育部全国高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就业开发处处长,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北京100816)钟恒(1973-),男,重庆人,时代英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CEO,研究方向为大学生就创业指导与职业发展教育.(北京100080)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7-0108-02

当前,在社会经济体制转型与教育体制深入改革下,国内的就业机制完全摒弃了传统的统招统分的方式,朝着自主择业双向选择的就业方式迈进.这一体制改革虽然保证了人才流动的合理性,使人才真正变为宝贵的社会资源,但由于一直在学校的大学生的社会经验不足,整体素质能力还达不到社会实际需求,而且社会的快速发展对人才素质及其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使得大学生对就业产生了全新的看法与抉择.在这种严峻的转变下,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越发显现.

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大学论文、学院学士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一、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

1.自负心理.所谓自负,是指大学生过高估计自己,存在着明显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值.有不少高校的学生常常形容自己是天之骄子,无法用客观的态度对自己进行评价,存在很高的择业期望值,社会定位不正确,实际择业时,仅仅注重自身的择业就业理想,对用人单位有着极为严格的要求,一味地注重工资、作业环境等因素,工作中遇到挫折从不承认是自己的原因所致.这种不掂量自己才学、定位不准确的自负心理,导致多数大学生毕业后难以和用人单位签约,出现了高不成低不就的择业局面.比如,有些知名高校的大学生和成绩优异的大学生,在规划自己的未来时常常过于理想化,存在很高的就业期望值,他们实际择业过程中,对用人单位的作业环境、工资待遇等有着极为苛刻的要求,从未考虑自己是否真的胜任所选的工作,处于高不成低不就的边缘.

2.自卑心理.所谓自卑,是指低估自己的能力,觉得自己各方面都不如人而感到难过.刚毕业踏入社会的大学生常常会信心满满,想尽快大展身手,做出成绩.但实际求职过程中,常常会存在一个求职岗位有十几人或者上百人竞争的情况.在这样激烈的竞争环境下,部分大学生考虑到自己所处的高校不是名校或者自己的专业不热门等,找不到自身的“亮点”,缺乏信心,进而产生了消极的自卑心理.大学生在现代竞争激烈的人才市场环境中受挫也会出现自卑.有的大学生在实际求职时,自信心不足,总感觉自己比不上别人,常常自责,害怕竞争,总是担忧自己在工作岗位上创造不了好的成绩.由于存在消极的自卑心理,致使大学生在招聘单位面前难以展现自己的优异之处,就业率低下.

3.从众心理.所谓从众心理,是指大学生未能在工作之前,深入分析自身的特征及所学专业,存在明显的随大流情况.大学生在实际就业过程中,由于对社会现状缺乏清晰的认识,择业时到处投简历,参与所有的招聘会,认为只要多多参与,就业成功率就会很高,但最后的结果常常是由于专业不符或能力欠缺而适得其反,如此一来,在浪费人力、物力、财力的同时还大大磨灭了他们的自信心,产生疲惫感.有的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因没有主见、从众心理明显,没有考虑到自己的实际情况,在判断自己的专业范围、学历层次及素质时缺乏合理性,在这种心理驱使下,大学生会不检测思索地朝着热门地方、热门职业方向前进,未以专业发展为核心将自己的前途与社会需求有机综合.此外,受“学而优则仕”思想的影响,多数大学生都将重心放在了国企、事业单位等认为是铁饭碗的岗位上,觉得这些单位有保障,蜂拥参加公,“使出全身力气”挤进国企、事业单位.


4.依赖心理.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健全,完全消除了以往针对大学生实施的毕业分配制.然而,目前仍有部分大学生难以紧跟这一重大变革,想要找到自己满意的工作,但又不愿意跑腿.此外,还有部分大学生属于独生子女,在填报中考与高考志愿时常常会按照家人的意思填写,更有甚者完全听教师的,独立性、自主性严重缺乏.他们在择业过程中身边常常会有家人的陪伴,不可避免地会引起用人单位对其能力的质疑.

5.逃避心理.有不少大学生对自己毕业进入社会存在强烈的畏惧感,不敢直面将自己推向就业市场,有的在择业时遭受几次碰壁后出现了畏惧心理,一味逃避现实,产生退缩的逃避情绪,毕业后一事无成,在家待业.

二、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成因

1.社会因素.当前国内的就业市场还缺乏一定的完善性,现行的就业机制、体制还有待进一步健全.社会因素对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的不良影响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缺乏良好的创业环境,致使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市场的认识存在片面性,认为自己创业并不能获取较大的成功.当前,公务员已成为大学生群体中的热门话题,不仅使得学生的就业渠道越来越单一化,而且直接造成一些中小企业人才紧缺.以长远发展角度分析,对就业市场的健康稳定前行有较大的阻碍.其次,缺乏科学的社会风气,封建思想在我国根深蒂固,由此引发了诸多钱权交易的黑幕,缺乏科学完善的社会导向机制,不利于大学生就业积极性的形成.另外,缺乏健全的就业市场,尽管人才市场在我国已经形成,但人才市场还不具备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的桥梁作用.就业市场人才供给渠道过于单一也影响大学生的就业成功率.

2.学校因素.高校教育对大学生就业心理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高校专业设置缺乏科学合理性,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难度,严重阻碍了大学生良好就业心理人格的产生;其次,未根据现代社会实际所需进行人才培养,有不少高校未紧跟社会发展步伐设置专业,致使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两种结构无法紧密连接,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后,就业指导力度不够,当前虽然各高校均构建了就业指导中心,但依旧缺乏具有实质性作用的机构,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考虑得少之又少,致使大学生的就业渠道单一,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心理压力.

3.家庭因素.家庭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对大学生的影响巨大,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有不少家庭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讲究功名利禄,直接决定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有的大学生毕业后因家庭背景不错,通过“关系”就业,这对大学生就业心理有着不良的影响.

4.大学生自身因素.由于大学生一直生活在十分单一的社会群体中,与社会没有太多的接触,所以,对社会没有理性的认识,在就业观念、职业认识以及择业导向等环节上表现得尤为突出.对于就业观念,有不少大学生依旧存在过去“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对就业市场做不到充分细致的分析;对于职业认识,不知道行行都可以出状元;对于择业导向,一味追求自由轻松的职位,从不考虑从事基层工作.

三、解决新时期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的具体对策

1.引导大学生科学评价自己,树立新的就业观.科学合理的就业观是大学生毕业后踏入社会的前提.当前,有不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特别注重自己的薪酬、前途等,这是不正确的.大学生应坚持先就业、后择业、努力创业的精神,勇于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充分获悉国家颁布实施的就业政策,清楚认识当前的就业形势,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一方面,不要有过高的就业期望值,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对工作地点有特别高的要求,从来不会选择在一些偏远、不发达的地区就业,要知道只有基层与发展中地区才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场所,在我国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及高校教育大众化的形势下,大学生应对自己的就业期望值予以适当调整,积极深入国家需要的地区一展宏图,时刻把自己的职业发展和国家的需求密切结合,消除大学生的攀比之心,紧跟现代就业形势发展;另一方面,要对自己合理评价,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仅要认识到自己的闪光点,还必须了解自己的不足之处,科学合理评价自己,充分发挥自己的内在潜力,才能获取较高的成功率.

2.高校应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就业技能培训.当前,高校必须不断强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培养大学生的集体精神与爱国精神,使他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引导大学生对现代就业形势正确分析,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为国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另外,由于大学生的社会实践经验不足,对就业过程中碰到的问题考虑得不够充分、全面,这就要求高校积极开展有利于提高大学生就业技能的培训活动,为大学生提供实习岗位与社会实践经历,丰富他们的社会实践阅历.

3.健全市场机制,推动市场建设.要想使大学生就业市场有条不紊地持续发展,国家必须加强健全现代市场机制,制定一系列符合市场需求的政策与措施,将大学生就业渠道进一步拓宽,颁布实施就业市场法律法规,将就业工作归列到法制化范畴中,科学配置大学生资源,规范就业秩序,提高就业工作的透明度,用人单位在选聘人才时,要始终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树立良好的社会氛围,为大学生营造氛围好的就业环境.

4.家长应时刻注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情况.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面对竞争激烈的求职市场会产生不良的心理问题,这个时候,家长要主动与他们沟通交流,对其择业中遇到的问题提出合理的解决对策,以降低他们的就业心理压力.

5.提高大学生自信心,做好充足的心理准备.有部分大学生在应聘过程中一旦被用人单位否决,就会产生消极的情绪,认为自己不如他人,自卑心理严重,不敢参加应试,极度缺乏自信心.针对这种情况,必须及时引导大学生消除自卑心理,对于他人的议论和看法不要太过在乎,择业时保持一颗平常心,应聘之前多了解与择业有关的方式方法,增强自信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应紧跟现代社会的实际需求,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树立自主意识、竞争意识,高校应结合专业特点编制相匹配的就业指导计划,尤其要处理好大学生的就业心理问题,培养大学生新的就业观,鼓励他们到国家需要的地方去.在我国高校教育事业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大学生的制度、体系及理念都得到了进一步完善,高等教育在实现大众化目标的同时,必须有效处理大学生和现代就业市场间的供需问题,不断推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培养大学生正确的就业心理.社会、学校、家庭及个人都应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努力创设出乐观向上、氛围良好的文化环境,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

[参考文献]

[1]申倩倩.高校大学生就业心理指导[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5).

[2]陈薇.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探究[J].滁州学院学报,2008(6).

[3]陶荣兄.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J].学术纵横,2009(4).

[4]秦文佳.辅导员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的角色与调整[J].就业指导,2010(3).

[5]李会勤.就业危机形势下大学生就业心理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J].社会心理学科,2009(4).

[6]沈春玲.当前大学生就业心理及就业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8(S2).

[7]张玉霞.大学生就业心理刍议[J].四川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