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向善教学

点赞:3348 浏览:11089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在教学《祝福》时,让人震惊:祥林嫂的不幸令人同情,而学生读着却觉得好笑,特别是读到“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时,学生竟笑得天真烂漫.这句话很深奥,学生读不懂――更不要说对不幸者真诚地同情、平等地相处、尊重地给予了.不能怪学生,只能怪目前在教学中的价值导向出了问题.怎样引导学生向善,怎样利用文本中“善”的火花,去点亮学生“善的本性”呢?

上善若水,向善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语文教学的论文范本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6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一、何为“善”

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从孟子的性善开始,到荀子的“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到今天,有关人性善恶的争论一直不休.这是一场没有休止的争论,无意陷入争论的泥潭.至于善本来是什么或就是什么,那过于复杂,就让学者们去探求吧.在这里,只想探讨善应该是什么,或者说像什么――也就是对善的粗浅理解.

《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老子认为,善的极致就是像水一样,滋养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有功于万物而又甘于奉献.正因为这样,上善之人,也就像水一样,广泛施恩却不求报答,包容万物而又悲天悯人.

水看似柔弱,掬一捧,舀一瓢,喝一口,随心所欲.放之海洋是海洋之大,放之江河是江河之长,放之杯盆是杯盆之形,在瓶罐中是瓶罐之状.可以蒸发上青天成白云,可以渗透到地下成清泉,可以变身成雾淞和冰雪,可以凝结成露珠和甘霖.水的柔弱是真的软弱吗?水的柔弱是真的无能吗?不,水可载舟,亦可覆舟.水无脚,却能穿过千山,行万里入海,水无刃,却能切割岩石成万丈深壑,水无形,却能站成冰山壁立千仞,水无力,却能排山倒海成空前灾难.善亦如此,看似柔弱,却蕴藏着巨大的力量.

二、为什么要“向善”

当人看到阳光的时候,人的心里就充满了阳光.人的精神离不开肉体,肉体健康也离不开精神的阳光.当人的生活开始改观,也就是世界的改变.从善或从恶的不同出发点看世界,直接影响到人的世界观、思维方式、价值取向,这是两条截然不同的路.从善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善的世界,到处都是乐观、积极、阳光、爱心、美好、优良、高兴、巧妙、信任等,反之,从恶的出发点看世界,这世界就是一个恶的世界,这世界充斥着沮丧、消极、阴暗、虚伪、丑恶、拙劣、低俗、糟糕等.不管走哪条路,但有一点是人们所共识的:不论人之本性之初是善是恶,生而为人,最终都是要趋向于善的.《论语》中曾子有言:“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关于向善的主张,从来都是如此,古今无二,中外同归.


如果不向善,不足以立足社会,立足现实,立足生存,向善应该成为一种理想、一个信念、一种追求.教育不可能脱离社会,脱离现实,不顾生存,但教育也自有一方纯净的天地,完全可以有所信仰,有所追求,有所作为.

三、向善,语文教学永远的价值追求

语文是人学,它与人的生命活动、精神活动有着天然的联系.语文课程肩负着“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重任,语文教学的终极目的应该是“立人”.语文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灌输或是知识移植的过程,它是学习主体与教育主体交互作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作为教育主体的教师,其态度、情感、信念、能力、个性特质等,对学习主体的学习效果和人格塑造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换句话说,教师的人格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内隐的、长时的教育意义.因此,任何一篇课文,教师都有责任引导学生向善向美,而且始终如一.尽管教师的力量是那么微不足道,但教师有良心和良知!

一双善于发现善的眼睛,一颗善于创造美的心灵,总能感染另一颗或者无数颗的心灵.语文教学永远是灵魂与灵魂的对话,是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语文教学并不回避有的课文中所反映的社会阴暗面,但阴暗面永远只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生活,进行比对.引导学生心存善念,富有爱心,他们今后走向社会,才能施以善行,多做善事,社会才能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