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视角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

点赞:31308 浏览:14439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决定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构和设计.本文以高中物理必修Ⅰ第三章第三节《摩擦力》为例,从教学设计的视角探讨如何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以期对广大一线教师的高效有所帮助.

【关 键 词 】新课程;教学设计

新课程改革以来,课堂教学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学生思维活跃,敢于质疑,愿意与同学、老师交流,勇于发表不同见解,乐于表现自己.一个体现师生交往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新的课堂教学模式逐步形成,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课堂教学的顺利开展在于教学设计的科学性、可操作性等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设计决定着新课程教学理念的建构和设计.

本教学设计围绕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这一根本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及高一学生身心特点,结合物理学科特点,运用系统方法,将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过程等环节进行实践应用.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物理的难点在于受力分析,受力分析的难点在于摩擦力的分析.摩擦力是力学中的三大性质力之一,正确认识摩擦力对后面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材从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入,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二)学生特征分析:

从知识角度说,高一学生进入新的层次,所学的知识难度和深度都有明显增高,数理化三科非常明显.从学生心理来看,高一是学生的“迷茫期”,刚开始高中生活,对学习的高涨,但学习方法的掌握还处于探索过程中.物理学科又是学生学习的“特困”学科,因此在物理教学中要给学生自信心,增大学习动力,想方法克服“迷茫心理”对学习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

根据以上对本节教学内容及学生的特点进行分析,结合新课程理念,本节的三维学习目标如下:

知识与技能:

1.认识静摩擦力的规律,知道静摩擦力的变化范围及其最大值;

2.能根据静摩擦力的规律,能判断静摩擦力的方向;

3.知道滑动摩擦力的产生条件,认识滑动摩擦力的规律;

4.知道动摩擦因素与哪些因素有关,会判断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5.知道最大静摩擦力略大于滑动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比滚动摩擦力大;

6.会根据物体的平衡条件简单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

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利用物理语言分析、思考、描述摩擦力的概念和规律的能力;

2.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学会在实验中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

3.通过自己动手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并参与比赛等形式,激发兴趣提高探究创新意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利用实验和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求知欲.

2.培养学生实践──认识(规律)──实践(解决实际问题)的思想.

3.在研究问题时,要培养突出主要矛盾,忽略次要因素的思维方法.

4.认识科学技术对于社会发展和人类生活的影响.能说明生活、生产中采用应用摩擦力的实例,发展观察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本节重难点分析如下:

重点:

1.滑动摩擦力大小的计算以及方向的判断;

2.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以及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3.静摩擦力产生的条件及规律,正确理解最大静摩擦力的概念.

难点:

静摩擦力有无的判断和静摩擦力方向的判断.

四、学法指导:

(一)让学生学会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类比获取物理知识,使学生在探研过程中分析、归纳、推理能力得到提高.

(二)让学生学会在探索性实验中自己摸索方法,观察和分析现象,从现象中探索出“新”的物理规律.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动力.

(三)培养学生的演绎推理法:在学生通过学习滑动摩擦力之后,让学生自己总结静摩擦力的相应规律.

五、教学资源:毛刷、长木板、玻璃杯、米(能装满杯子)、筷子、课件、多媒体、教材、导学案、黑板等.

六、教学流程图:

七、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生活情境引入,引发认知冲突】

现象一:冬天路滑,车停不下来

现象二:擦黑板

(二)进行新课 【探究教学】

滑动摩擦力

1.知识回顾:【基础知识铺垫】

2.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体验科学探究过程】

推测和猜想:请学生讨论,到底是哪些因素对滑动摩擦力的大小造成了影响?阐述、交流各自的观点.综合各小组的结论得出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得到有关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图像(正比例函数),

进而得到计算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公式: 其中F代表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动摩擦因数,只与接触面粗糙程度有关,表示正压力的大小.

3.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实验探究:师生共同用手在桌面上滑动,感受滑动摩擦力的存在及其方向;用毛刷在平面上滑动,通过刷毛的形变观察滑动摩擦力的方向. 现象归纳:请学生针对实验现象交流观点.学生很有可能认为“滑动摩擦力与物体运动方向相反”,在此应加以引导,使学生自然得到“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的结论.阶段性总结:滑动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的相对运动方向相反.

4.综合滑动摩擦力的三要素

静摩擦力 【自主探究 知识迁移】

1.静摩擦力的概念

用实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引发他们思考.

实验1:教师表演“筷子提米”,演示从米倒进杯子到提起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看到把米压实压紧再插入筷子压紧的步骤).

实验2:教师请学生伸出一个手指来推桌子.

教师问:为什么筷子能把米提起来?而我们没有推动桌子呢?学生思考后回答:因为筷子和米之间、桌子和地面之间存在静摩擦力.

教师追问:这些静摩擦力是物体处在什么情况下发生的?学生分析讨论后得出米和桌子要运动的时候产生了静摩擦力.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当它们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时候,就会在接触面上产生阻碍相对运动趋势的力,这种力叫做静摩擦力.

2.静摩擦力的产生条件

两个物体相互接触挤压、接触面不光滑并且有相对运动的趋势.

3.静摩擦力的方向

教师:刚才所举的例子中静摩擦力的方向是怎样的?请同学们画出米、瓶子、桌子的受力示意图.分析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状态间的关系.学生分析受力示意图,教师点拨.

引导学生得出: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教师把毛刷压在平面上并给它一个推力但没有推动.学生通过观察明确摩擦力的方向(如下图所示).

4.静摩擦力的大小

教师问:结合受力示意图分析刚才的例子中物体受到的静摩擦力有多大?怎么得到的?

学生用二力平衡可以知道米和瓶子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他们受到的重力,桌子受到的静摩擦力等于推桌子的力.总结分析后得出静摩擦力的大小与使物体具有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的大小相等.

(三)回归课堂 【衔接课前,解除疑惑】

为什么车子停不下来?

擦黑板时,黑板上的字为什么会消失?


为什么桌子推不动?

(四)课堂拓展 【结合高考,深化知识】

1.滑动摩擦力与静摩擦力都属于摩擦力,因此摩擦力是指:当相互接触且相互挤压的物体之间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接触面间产生的阻碍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力.

2.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的关系:

3.生活中的摩擦力 【学习物理 走进生活】

(五)课堂小结

通过以上例子可知,一堂成功的课堂教学,必先有一个成功的教学设计.教学设计,首先能够促使教师去理性地思考教学,同时在教学元认知能力上有所提高,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体现教师与学生双发展的教育目的.

教学设计的视角实践新课程教学理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课堂教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年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4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