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

点赞:4032 浏览:12758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文言文教学既是语文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学习文言文的目的在于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等,其重点应放在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上.

那么,怎样通过文言文的教学,来培养并逐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呢?这是困扰众多语文教师的一个问题.很多老师从七年级到九年级,一路教过来,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一点也没提高——词语不会解,句子不会译,拿一篇课外文言文来阅读,往往会理解得一塌糊涂,笑话百出.

仔细分析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原因,我认为有以下几点:(一)文言文晦涩难懂,学生学习兴趣不高;(二)教师教学时没有抓住重点、难点,帮助学生培养文言文阅读的能力;(三)没有让学生养成文言文阅读的良好习惯.为了解决文言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我做了如下尝试,的确有所收获.

一、巧导入,引发兴趣

初中阶段是学习文言文的起始阶段,特别是七年级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难度还是很大的,兴趣和信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学好文言文的重要因素.但许多教师在教学中有意无意地忽略了导入这一重要环节,往往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殊不知设计一个好的导言,对于促进学生进入积极、愉悦的学习状态,促进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的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有效性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言文的论文范文文献 大学生适用: 高校毕业论文、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4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摘要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怎样设计一个好的导语呢?笔者认为,导入的方式要根据文言文的内容来确定.

1、成语引入法.先出示一个成语,让学生理解这个成语的意义,再说明这个成语就出自这篇课文,以引起学生对这篇课文的兴趣.如《〈论语十则〉》可用成语“温故知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的引入,《桃花源记》用“世外桃源”引入.这样不仅能使学生处于主动地位,能认识学生对论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文言文字词的教学,还有利于加强学生对有关成语的理解和掌握,达到丰富学生词汇的目的.

2、故事引入法.一些故事性强的文言文,其教学采用故事引入法,能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伤仲永》、《塞翁失马》、《智子疑邻》等,都可采用故事引入法.教师把这种故事性极强的文言文用讲故事的形式,先讲给学生听,这就可以使学生怀着浓厚的兴趣在愉悦的心情下,接受文言文内容的学习,这样教师便可以很好的落实文言文字词句篇的教学,并有利于学生识记文章内容,还有利于训练听力,对学生说话也会产生积极影响.

除这些外,还有评书导入法、歌曲导入法等多种方法.总的说来,导语应根据文章的特点与内容来设计,其目的应是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

二、抓基础,明确词义

理解文言词语的意义是理解文言文的基础.只有解决了“词”这个难点,这个句子也就基本上翻译出来了.多数教师平时教学和学生学习时往往忽略了这一点.老师往往要求学生背原文、背翻译,而学生往往凭翻译来解词.殊不知,理解文言文,理解文言句的基础是对文言词语的理解.因而,要很好的理解一个文言句、一篇文言文的基础应是对文言词语的理解与明确.

文言词语,按它们在语法中的作用,分为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在教学中,让学生明确文言虚、实词的词义,是文言文教学及学生现有文言文的基础,也是提高学生文言文阅读能力的基础.

因此,在教学中,每一篇文章所涉及到的新的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老师必须作重点的讲解与分析,为以后学生文言文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文言虚词的词义相对固定,但一词多义的现象在文言文中经常出现,且不可让学生生搬硬套,一定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具体分析.下面以七年级下册《狼》为例,来说明如何让学生理解和明确词义.

1.古今同义无需讲:肉、骨、仍、狼、远、刀、麦场、场主等,这类词不需讲解.

2、单音变双需指出:屠(屠户)、晚(晚上)、剩(剩下)、惧(惧怕)、止(停止)、野(田野、野地)、弛(松弛,引申为放下)、悟(醒悟)等,这类词需在解释时点明要把单音词变为双音词,否则会影响表达效果.

3.古今异义须精讲:薪(柴禾)、眈眈(注视的样子),这类词语可解释时讲清楚.

5、词类活用须强调:洞(名词用作动词,“打洞”的意思),这一类词需联系句子的特点,分析词义转换的情况.

这样,对实词进行分类讲解,词义的理解与记忆负担就大大降低了.而虚词则要在语境中加以理解.因为,常用的虚词“之”、“其”、“以”、“而”等,不同语境会有不同的意义.如:一狼洞其中的“其”字,这里是“它的”之意.这样的虚词每文都有,须注意向学生讲明.


此外,对词义的教学,老师还需多加归纳,引导学生根据不同的语言环境和具体的语法结构,比较它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意义.

在学习《狼》这一课时,可举出以前所学的《〈论语〉十则》中的一个句子与之加以比较,这样,既加深了本课中词语理解,又复习巩固了已学的词法,还辨清了一词多义的现象,培养学生看文识义的良好习惯,从而为学生理解文言文创造有利条件.

三、寻规律,教会译法

准确翻译文言文的语句,是理解文言文的关键.而文言语句的翻译是在理解文言虚词、实词、句式等基础上进行的.文言语句翻译的总原则是: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翻译的步聚由“解词”——“串意”——“顺意”三步完成.翻译的具体方法有六种:

1.增:对省略部分要增补出来;

2.删:对无实在意义的文言虚词删去不译;

3.留:对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人名、地名、专用名词等)保留不译;

4.替:按词义用现代汉语双音节词替换文言词;

5.变:对与现代汉语习惯不同的句子采用意译的办法;

6.调:对与现代汉语词序不同的句子中的词序根据现代汉语习惯予以调整.

因此,要加强对文言语句的理解和翻译,除了正确理解文言词外,还需要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省略主语、省略动词谓语、省略宾语、省略介词)、倒装句(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介词结构后置、主谓倒置)、被动句.这些文言句式的认识是复习的一个重点. 四、敢放手,培养能力

以前教学古文,老师总是担心学生学不会,于是事事包办代替,词语一个一个地讲解,句子一句一句地翻译,生怕有遗漏之外.其结果,非但没有培养学生能力,学生连学文言文的起码兴趣也丧失了—上课听讲时,总有许多学生有昏昏欲睡的表现.

近几年来,我开始诚着放手让学生自学——学生自己会做的,老师决不包办代替.我是这样做的:

学生进入七年级,刚刚接触到文言文,重点给学生讲解一至两篇文言文,教给学生翻译句子的方法.此后,译句要慢慢地交给学生了.如我在给学生讲解了课文《童趣》、《〈论语〉十则》之后,教学《山市》.我便先放手让学生根据课下的注解及查阅有关的工具书,理解词语、翻译句子——先同座互相翻译给对方听,然后指学生翻译,并适时地询问学生:“你为什么这样翻译呢?”让学生说说这样翻译的理由.这样做,是为了让学生“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与此同时,对学生在翻译中出现错误时,适时让其他同学予以订正,如果其他同学翻译存在问题,则对这一句的词语,勾成要给重要的讲析.这样,可真正做到了“放手让学生自己学”,培养了学生的自觉能力.

五、多诵读,形成语感

近年来,诵读教学已逐步回归到语文课堂教学中.诚然,诵读教学有诸多好处:“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诵读有利于很好的理解文意,有利于体会文章的意境,有利于体会文章的中心.

第一,多读、多记.多读,即要看一些课外资料,可以从一些浅易但有趣的文言文名著入手,如《西游记》、《三国演义》等;多记,则要求学生对已学的文言文短文背、记下来.这样做,才能丰富文言文的语言材料,对形成文言文语感有很好的作用.

第二,要强调诵读.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这实在道出了“读书”的真谛.通过“诵读”,语言材料的音质感、音量感;对文言文语流中意义的的整体感应能力和层次分隔的感悟能力;填补文言文空白的敏悟性;捕捉文言文主旨的能力,都会得到培养和提高.

因此,教学文言文要提倡学生多诵读、多背诵,把诵读法引入到文言文的教学中,一定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学习实践的主体,因此,文言文教学必须注重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采取多样灵活的教学方式,不断让学生消除对文言文的恐惧,逐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增强文言文阅读能力,才能在文言文教学上取得满意的成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