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外语教育

点赞:5608 浏览:1794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关于对学前儿童进行外语教育的问题,至今国内仍有不少人坚持反对的态度.反对的理由主要有两个:一是认为这样做会给儿童自身的成长平添困难,特别是会防碍他们母语能力的正常发展;一是认为学前儿童说外语只能通过非正规的习得方法而不能通过正规的学习方法去获得,而目前缺乏习得的条件和环境,故不宜提倡对他们进行早期外语教育.

我们并不否认上述观点的实在性与实用性.尽管它只是反映问题的一个方面,是一种可能而不是必然,但它毕竟是一种历史的沉淀,其中的合理内核仍不失为现实的借鉴.研究和处理任何问题,采取一揽子的否定或肯定,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我们今天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视野来讨论学前儿童外语教育的问题,强调的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与合作,也不应对过去传统意见视而不见.应当看到,时下掀起的新的一轮学习外语热,也不乏功利与实用的目的.不少家长寄希望于自己的孩子将来出国、移民或归化;有的高收费学校以保证考上大学或出国留学为诱饵来招睐生源.凡此种种,或多或少都污染着我们提倡学前儿童学外语的初衷.

我们提倡学前儿童学外语的目的,不是要加速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尽管我国人口过剩,有条件和机会移居国外也并非坏事.但绝大多数人学习外语,立足点仍在本国,这种情形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是无法改变的.我们不能跨越历史的阶段去奢谈什么“世界公民”,用人本主义的教育方针来对抗以国为本的历史现实.我们反对“闭关自守”的狭隘的爱国主义,国际无数事实业已证明,普遍文化与全球战略决不会防碍任何人去获得其本民族文化的利益,正好比热爱世界和平与热爱祖国并行不悖一样.学前儿童学习外语,通过两种语言或多种语言的比较,能更好地提高本族语言和鉴赏本族文化的能力,并用获得的外语知识和外国文化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民族的进步和国家的繁荣,这是囿于母语学习的人所无法比拟的.

我们也反对“数典忘祖”的国家虚无主义.国家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阶级未消亡之前,爱国是人们不可抗逆的现实.爱国与民族感情又是相通的,不受国籍形式的制约,一个人即使在异国他乡,拿的是“绿卡”或外国护照,也应以拥有一颗“中国心”而感到自豪.特别是对出生在国内,并在国内习得母语、沐浴过祖国母亲恩泽的人来说,都不应当数典忘祖.学前儿童学习外语,将来走向世界,都有可能碰到这个问题.我们不希望因为早期外语教育而出现更多的“检测洋鬼子”来自伤国力与尊严.因此,在给学前儿童教外语的时候,千万不要忘记我们是教中国人学外语,而不是从语言着手把中国人变成外国人.当然,爱国与否跟学外语没有必然联系,我们只是根据历史的经验提醒一下.

反对学前儿童学外语的第二个理由,是认为外语只能习得,不能通过正规的学习来获得.诚然,习得(acquisition)比学习(Learninig)来得轻松容易.习得本是一种非正式的学习,多是指儿童在母语环境中:耳濡目染地、自然而然地、高高兴兴地、不知不觉地学会本族语的基础,主要是习得音位、语调、日常交际用的词汇与话语结构.虽然其它方面的语言能力儿童是很难习得的,但他们习得的言语会终生难忘,对其以后语言能力的全面发展大有好处.

从发展的眼光看,语言习得的对象还不止是语言的离散性和规则性,更重要的是语义在语用中的模糊性与个人运用语言的特殊社会心理特征.这是深不可测的底层,反映了语言的本质.例如黑色幽默,言不为心声、文不如其人、话中有话、口头禅以及行话、黑话与悖论,等等,光从结构上进行形式分析,恐怕难以领悟其中奥妙.


从目前人工语言对自然语言的仿真遇到挫折和失败的情形来看,上述种种“言外之意”看来也只能通过习得逐渐获得理解.音、形、义的统一体可望由人和机器的学习得以被译,而音、形、义的非统一体则要依靠习得才能弄懂;因为前者是有序的系统,而后者是无序的或有序与无序交叉的系统.有序的东西比较容易看出因果关系,无序中的因果关系就好似隔雾观花.当然,正如丹麦历史语言学家维尔纳(KarlVener)在100多前所说的“没有一个例外无规律”,语义的非规则构成或语义的异化,也是可以找到它的原因的.如果不是这样,语言思维与交际功能就不可思议.我们认为这方面的研究可以纳入语义解释学的范围,语义解释学应当成为现代语言科学的前沿阵地.如果在这方面能够攻克几个堡垒,无疑会促进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给语言习得理论输送新的血液.

探析学前儿童是否应该接受外语教育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出国留学的论文范文资料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专升本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3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学前儿童的语言习得是整个语言学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它主要是指习得母语抑或第二语言的言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因为语言习得有一个临界期或“敏感期”.这两个术语的意思都是模糊的,有的说是0岁到6岁(且不说0岁是从受精卵形成之时算起还是从出生之时算起),有的说是2―8岁,有的说是1.5―13岁,有的说不超过16岁.我们认为,如果说有临界期,还是以不超过13岁为宜.不过从实践经验上讲,临界期内的损失是可以在临界期外得到弥补的.例如我的一位同事蔡先生,他是朝鲜族人,解放初期念高中以前他从未接触过汉语(外语)即使上高中除了语文课也很少听说汉语,只是在大学才开始真正进入汉语的“海洋”,而此后他的汉语水平跟我们的大学毕业生毫无二致.不仅如此,他的日语和英语都是在临界期以后自学得来的,而且日语口语堪称一流.更令人惊讶的是,他太太40多岁,来广州之前根本不会说汉语,但3―5年之后却跟我们说得一样好.这种例子屡见不鲜.文化大革命前大多数学校是从高中为起点教外语,现在很多外语人才就是这样过来的.顺便讲一下以前的“洋泾滨”英语(pidginEnglish),据说也是过了临界期的成年人在跟外商打交道时逼出来的,居然也能够跟外国人沟通,其中不乏有人还逐渐过渡到了能说一口地道的英语.这些现象说明什么问题呢?显然是说明,正常的人都有机会自小习得自己的母语,从中获得的普遍语法或天生的信息装置可以应用到对其他语言的学习中去.当然,这样学习语言比起习得来说时间要长,困难要多,学习者需要有生存的压力或顽强的意志,而这两条往往是一般人所缺乏的.正因为这样,根据“付出少收益大”的优化原理,我们提倡儿童在语言临界期内尽可能早一点学习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