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天然拐点

点赞:31923 浏览:15322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表面上看,恒天然事件打破了外国乳品的品质神话,对于我国乳品企业是个利好,是自国内品牌在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后收复失地的大好良机.但事实上,我国乳品企业对于恒天然的依赖极大.

据乳品业业内人士估计,我国是新西兰乳制品最大的出口市场,80%的进口奶粉来自新西兰,而恒天然控制了新西兰90%的奶源.也就是说,中国有近70%的进口奶粉来源于恒天然.虽然在三聚氰胺事件后,国内的乳制品企业在生存的压力和国家相关部门的督促下,加大了对自有奶源的建设,但却无法在短期内弥补巨大的供给缺口.而一些走向国外寻找奶源的企业,也难保不和恒天然这个产业链的“最源头”扯上关系.换句话说.国内乳企,除了个别企业从美国、欧洲购写原料或坚持使用自有奶源外,几乎没有哪家不用恒天然集团的乳粉.

恒天然拐点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奶源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63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前言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当前资本市场上,所谓的利好消息推高了投资者对于国内乳企的预期,只是一种浮动,后续影响还在发酵.由于恒天然对事件处理还算迅速,并没有为国内乳企留下太多的反攻时间.而国内质检总局虽然无限期叫停进口恒天然原料,同时也留下了“直至事件影响确认或问题解决”的时间节点.那么,究竟谁能发起反攻?

综合分析,还得看谁在2008年后对产业链纵向整合的“功课”做得更好.依靠新西兰和澳大利亚奶源的,必须要证明自己与恒天然没有关系.事实上,这个很难,毕竟恒天然大体量造就的原料优势不可能被轻易替代,国内乳企如何能够让消费者相信其会在原料采购上对“舍低求高”?也就是说,国内乳企本来希望使用国外奶源来洗涤自身品牌形象的策略,在此时反而会成为劣势.

例如,坚持海外采购原料的雅士利,就不得不面对风险的冲击.甚至,光明乳业收购了恒天然的竞争对手新莱特,也难以保证自己不受此事件的负面影响.在资本市场上受利好影响的伊利也面临被恒天然影响的尴尬(2013年,伊利宣布投资11亿元人民币在新西兰建厂,该厂将日处理鲜奶1400吨,年产4.7万吨婴儿配方乳粉).

相反,坚持使用国内自有奶源的乳企才会是本次反攻的“排头兵”.例如,固守北京市场的三元股份,奶制品原料绝大部分来自国内,基本不会受到本次事件的影响.又如,位于福州的明一国际也是坚持使用国产奶源,号称旗下奶源来自北纬45度-48度现代化的黑龙江齐齐哈尔大型畜牧场.

值得一提的是,要吹响反攻的号角,还必须有奶源的产能.2008年三聚氰胺事件造成的市场萎缩,使得很多国内乳企虽然建立了自有奶源,但出于谨慎的考虑并未扩大产能.为反攻做好准备.因此,恒天然事件造成的反攻空间究竟能被多少企业利用,还犹未可知.国内乳企大幅地收复失地,似乎还受制于种种条件.


一个可以预知的情况是,对于国产奶源的争夺必然会推高原料,形成巨大的成本负担.没有奶源储备的企业要么看着市场机遇转瞬即逝,要么扩大奶源收购渠道,但这样做又无法控制奶源质量,无异于饮鸩止渴,极有可能重走2008年三聚氰胺丑闻的灭亡之路.

对于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来说,基于公众对于利多和利空消息的敏感,短期操作国内股票乳企还是合理的.但如果要长期持有,必须考虑其产业链的整合情况,投资真正有奶源产能储备的对象.否则,一旦利多和利空消息的影响发酵到头,恒天然处理好了问题产品,重新获得市场信任,投资者就极有可能被一时虚高的国内乳企股票套牢.

事实已经证明,在这种消费者异常敏感的食品行业,得上游者得天下.

猜你想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