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

点赞:8755 浏览:3439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本文首先分析新农村文化内涵,通过对现在的农村文化和新农村文化的分析研究,了解农村文化的基本特征,更好的指导新农村的文化和空间建设.总结吉林省农村的地域文化特征,提出适合吉林省村落的发展模式.

【关 键 词】地域文化;空间结构;农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新农村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获得了长足发展,也遇到了无法回避的严峻挑战.东北地区有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征,本地文化对该地区的人们生活方式、居住空间模式、适居性、归属感均有着深层次的影响.

1新农村文化的内涵

近几十年,伴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党在第十六届五中全会上确立了在全新理念引导下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方案.在这里“新农村文化”指的是一种全新型的农村文化,它是一种与时俱进、粉彩多呈、健康和谐的文化.新农村文化建设的核心在于全面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的科学文化素质.

2东北地域文化的发展状况

中国东北主要是指黑、吉、辽三省和内蒙古的东北而言.从我国的历史来看,在这个特定的历史区域形成了多民族的聚居形式.受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的影响该地区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点色的地域文化.各种民族文化的融合有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区域文化具有独特性.多民族文化的共处与并存、民族文化之间的融合与兼容、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这些文化特征与我国其它地方的地域文化相比,既具有共性,也具有个性.

1)多民族文化融合的构成方式

从历史发展来看,东北地区的多民族文化的融合,是由肃慎系民族、秽栢系民族和汉民族文化所构成.多民族文化融合,是受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不同民族的集聚,必然会导致不同民族文化的融合.

2)地域文化内部的地域性与不平衡性

东北地域文化的历史特征,决定了汉文化在不同历史时期都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流,并包含着其他东北民族文化因素、独具地方特色的东北地域文化.在我省的东部山区,受地理环境的影响,农村的居住组团呈分散式布局,多民族文化融合的聚居形式是东部山区的主要特征.农村的居住生活方式延续了村庄的文化传统,住宅的居住形式和村落面貌体现了当地的地域特色.在我省部分山区农村中农村文化表现出各种各样的形式,如自然院落、凉亭、深宅古巷、亭台、庙宇、水井、水磨等,他们都是农村生活和社会发展的产物.它们既有独立性,更有彼此的联系性.

3吉林省农村建筑空间布局状况分析

吉林省大部分农村是自发形成和自由发展的,按其特点和现状,农村大体可分为五种类型:一是综合型.这一类多是县、乡民政府所在地,或者历史上的老乡镇.这种类型的乡村普遍较大,一般称之为中心村,呈组团式的发展模式,,一般村上有一至两条主道街道,并且与其它县或镇的连接道路通过该村的中心,村的道路两侧为商铺或居民住宅.二是工矿型.这一类多以当地大企业为依托,随着资源的开发而开发;随着生产的发展而发展;具有发展快,以工矿为主,工农并举,城乡交错的特点.一般这种类型的村镇居住的类型比较分散,伴随着工矿的开采地点布局自己的居住地.一般各村镇都呈现分散的组团式布局.三是农贸型.这类地方地处交通要道,或与几县数乡交界,往来行人多,集市繁华.这种类型的村镇主要以农业为主,农田基本与居住地相连,村庄沿道路或铁路分布,一般成带形发展.四是卫星型.这一类主要处于大、中城市和农村的“结合部”,交通方便,信息灵通.五是其他类型.以这种类型聚居的小山村主要依靠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

4吉林省新农村空间布局的评价

1)文化与新农村空间布局结合的合理性方面

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最近几年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部分的东部山区农村家庭经历了从土方到砖房的建设,甚至有些农民盖起了楼房.有些村庄在政府的领导和有关规划部门的指导下建了一些示范的新农村,改变了农村的整体面貌.

农民的居住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农民的生活条件改善的同时,农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变化,不仅体现在居民的住宅上,而且对院落空间环境上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部分地区村落选址更适应地方的自然环境,保持传统的地方文化和特色.国内对农村新社区空间的研究主要从农村社会学和农村经济学的角度来研究农村问题.公共空间成为文化与农村空间布局结合的纽带,在我国的居住空间研究中越来越广泛的引入农村社区概念及相关理论.

2)文化与新农村空间布局组合的问题

文化与新农村的空间布局关系在新农村的规划建设中的合理结合是值得每一个规划师和每一个居民参与者值得考虑的问题.现在大多数的农村都有关于农村居民点的规划,在规划上大多采用统一的规划布局模式,但这并不一定适合每个村庄,很好的指导农村新社区的规划与建设.

在新农村的内部结构进行规划时,对当地村庄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多数不考虑当地经济情况、历史文脉、村民的内心需求等因素,而大多采用统一的规划布局模式,这样就使村庄失去了地域特色,村庄缺乏凝聚力和归属感.吉林省农村空间布局存在以下问题:

●缺乏环境保护意识,环境质量普遍较差

村庄居民对住宅本身很重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有了更高居住需求,经济投入也很多,但通病是只顾着房子本身的建筑而忽视环境质量、绿化、道路、空地等一系列附属基础设施,因而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室内现代化,室外脏乱差”的局面.

东北新农村文化与建筑空间布局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文化建设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学术论文、大学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6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核心期刊、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住区零乱无序,土地利用不合理

其一是新旧住宅的关系问题,新建住宅和老住宅之间没有相互的联系,新住宅不能体现地方的特色和风俗.其二是村民的住宅与住宅之间没有彼此的协调关系,村庄内部杂乱无序.其三是土地利用不合理造成的形态空间疏密不均的现象.


●缺乏地域特色,面貌大多千篇一律

大部分村庄在进行新农村的总体规划布局时,对当地村庄的经济情况、历史文脉、村民的内心需求情况缺乏深入的了解,而大多采用统一的规划布局模式,这样就难免会造成千村一面的效果,导致农村地域特色的丧失.

●基础设施薄弱,功能不完善

由于自然环境和基础设施不完善使农村的生活怎么写作设施相对落后于城市.农村住区功能不完善主要表现在内部道路系统混乱,而与外部的道路系统联系也不方便;缺乏公共活动场所和公共活动设施;基础设施配套不完善;缺乏为农业怎么写作的必要性.

5吉林省新农村空间布局建设的建议与策略

1)传统文脉的延续

中国的乡土文化源远流长,凝聚了数千年人类的辛勤劳动和无穷的智慧,沉淀了中华民族历代相传的文明资源和信息.如何使其在新农村建设中承传发展,创造一种自然于一体、天然合一、情景交融乡村交流空间,成为我们应该思考的问题.

2)挖掘乡土文化价值

吉林省的农村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农村以生活、生产、生育三条脉络贯穿着整个历史,挖掘农村的乡土文化体现它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社会价值.

3)人与自然研究

人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水势村民的生命之源,随着自来水的普及,对过去古老的用水工具已经淡忘,而在一些东部的农村,有的村庄还有一些水井或水渠,或筑渠饮水流对村庄的田地进行灌渠,这种自然而古老的方式充满了人与自然的和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