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缓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点赞:6687 浏览:2281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3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近年来,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论是大学毕业生还是低年级大学生都感受到越来越多的就业压力,可以说就业压力已经严重影响着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状态.本文着重研究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力图通过社会和大学生双方的共同努力,减缓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关 键 词就业压力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作者简介:戎渊,黄山学院助教,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2)08-225-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Well-being,简称SWB)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Dierner整合了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把主观幸福感定义为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进行的评价,以及由此所产生的情感状态,它是由积极的情感、消极的情感和生活满意感三个维度构成的.当今社会,严重的就业压力给在校大学生们带来了身体和生理方面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使它们对个人生活质量的评价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因此,如何更好的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幸福观,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无论是对大学生个人、高等学校还是对整个社会来说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就业压力现状

(一)求职人数供大于求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最新统计显示,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80万人,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而在2003年这个数字仅为212万.这仅仅是今年的应届毕业生人数,如果加上往届未就业或者已经就业又失业的大学毕业生的话,待就业的大学生人数可想而知.在毕业生数量迅猛增加的同时,社会有效需求短期内增幅却是有限的.就业需求和社会岗位短缺之间的矛盾随着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而越来越激化.这一矛盾无疑给在校的大学生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二)用人单位要求过高

纵观各单位招聘要求,只要稍微好一些的岗位,招聘条件都是让刚毕业的大学生望尘莫及的.不是要求高学历,就是要求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很多单位甚至要求要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功底,还要有较高的情商,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等等.有些要求对于刚走出校门的大学生来说,是根本不可能达到的.十几年的求学生涯,一朝踏入社会,难免会有稚嫩、怕苦怕累、眼高手低等许多的不足,需要用人单位的接纳和包容,这样才会更加有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而事实情况是,用人单位过高甚至苛刻的招聘条件,让大学生望洋兴叹,甚至影响到他们的身心健康.

(三)就业满意率低

大部分大学生受社会及家庭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业观念仍然存在偏差,就业期望值过高.比如,很多大学生都向往一毕业就找到一份稳定的工作,考公务员、进国企、进事业单位成了他们的首要选择.而很少学生愿意到一线和基层去,即使愿意到基层去做,也总是盯着大中型城市,在一些小城市和偏远乡村的岗位对他们的吸引力则显得很小.这就造成了就业期望值和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有调查显示,在已就业的毕业生中,对自己的就业现状感到满意的人数还不到一半.很多大学生期望自己初次就业就能找一个薪资高、有兴趣、前景好的工作,这种过于美好的就业期望和残酷的社会现实之间的差距,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更加严重.

如今,就业压力已经成为大学生最主要的压力源.根据一项对大学生压力源的调查,大学生的压力的主要来源是就业压力,达到96.5%,其次是学业压力49.5%,经济压力40.2%,恋爱压力38.8%.沉重的就业压力不仅给大学毕业生生的身体和心理健康都带来了不良的影响,同样对非毕业班大学生身心健康的影响也是非常突出的.杨柳春(2010)研究发现九成以上的低年级学生都声称有就业压力,其中近一半学生认为就业压力非常大.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就业压力更多是一种氛围,一种环境[3].

二、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结合主观幸福感的概念,笔者认为一个主观幸福感较高的人应拥有较多的积极情感、较少的消极情感以及较高的生活满意度这3个基本方面.它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是个人通过认知所体验到的情感,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大学生基本上是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一群人,他们自尊心强,对自己的期望值比较高,但面对挫折和应对压力的能力却比较欠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不难发现,就业压力已经使大学生在情感和认知方面受到了影响,使他们感受到较少的积极情感、较多的消极情感和比较低的生活满意度.笔者认为,就业压力降低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2012年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指出:幸福感与各种压力体验以及压力源和行为都有着较为显著地正相关,即是说,低幸福感的人拥有高压力体验以及高压力源和更为消极的应对方式,这说明压力是影响个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就业压力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生理方面

对于非毕业班的学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迫使他们不得不早做准备.他们通过各种途径去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多考些资格证书,为以后找工作做好充足的准备.因此,很多大学生过着宿舍、食堂和教室三点一线的生活.课余时间还要去听各种各样的讲座,参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和做一些.检测期还要抓住机会到社会上打工,锻炼自己的实践能力.可以说是忙的团团转,甚至连锻炼身体和休闲的时间都没有,甚至连吃饭和睡觉的时间也是一再压缩.这使得很多大学生的身体健康状况并不是很好,身体比较瘦弱.在最基本的体能测试中还有很多不达标的同学.对于毕业班的学生而言,他们需要穿梭于各大小招聘现场和单位,调查显示,有40%左右的大学生因为找工作而影响了睡眠以及食欲,而认为没受到影响的大学生只有20%左右,这说明就业问题对大部分学生的生理已经产生了比较明显的影响.

(二)情感体验

就业压力对大学生的情感也带了了不小的负面影响,现在大学校园里非常流行的一个词就是“郁闷”,我们不敢说这样的现状都是就业压力造成的,但是就业压力却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作为一名高校教师,笔者在与学生交谈的过程中发现,无论是毕业生还是非毕业生在谈到就业的问题时都感到压力非常大.就业压力使得他们紧张、焦虑、担忧、沮丧和自卑.有调查数据显示:有高达52%的学生“想到毕业就忧心忡忡”,而“对目前的就业形势感到乐观”的人群不足9%,这表明大学生的情感体验已经显著地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并因此产生了明显的心理压力.这些正是消极情感的显著特征.(三)认知评价

减缓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大学生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电大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6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面前,大学生对各方面的认知评价也出现了偏差.他们往往以社会和单位的要求对自己进行过高的要求,这使得很多大学生对自己的能力感到不满意,从而产生自卑心理.平时紧张而又忙碌的生活,导致他们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经营身边的人际关系,大家基本上各忙各的,互相感觉很陌生,甚至觉得他人很冷漠.大学生的抱怨现象也非常的突出,生活中一旦出现了挫折和压力就自以为是外部因素造成的.就以就业压力大这一现象来说吧,他们普遍认为其原因主要应该归因于父母的地位不高、用人单位不公、学校名气不大、父母就业观不一致这些方面.就业压力已经严重影响到大学生对自己学习和生活状况的评价,很大程度上降低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三、减缓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

培养具有高幸福感的大学生,为社会主义建设输送更多积极乐观的优秀人才,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目标.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减缓就业压力,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就是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

(一)理性看待就业,树立正确的就业幸福观

幸福观是人们对幸福的根本看法和态度.以此概念来理解的话,大学生的就业幸福观就应该是大学生对幸福就业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一种观念,这种观念支配着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做出怎样的选择.正确的就业幸福观不是一味的坚持传统的就业观念,认为一毕业就能进入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工作才是幸福的,而是应该根据社会的需要,选择合适自己的职业和岗位.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工资越高的岗位也不一定就是越好的工作,要坚持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无论是在校园学习阶段还是进入工作岗位以后,都要坚持吃苦耐劳的精神,坚持从基层做起的态度,客观、科学的评价自己和工作学习.把就业当成是水到渠成的事情,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追求事业成功的过程中幸福生活.

(二)科学分析问题,采取积极的压力应对方式

大学生应对就业压力的方式应该积极和主动一些.不能把就业压力大的原因片面的归结于父母的地位、用人单位、学校名气这些外部因素上面,而应该客观科学的对社会需求和自身的综合素质进行分析,补缺补差.从进入大学一年级开始就要早作准备,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保持良好的身心健康状况;加强理论知识的学习,丰富自己的知识面;抓住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如担任学生干部、有目的有选择的参加一些校园文化活动等,提升自己的能力;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了解自己的优势和劣势,确定目标,为之奋斗;节检测日时间,可以做一些与自己职业生涯规划有关的社会实践,完成学校安排的教学实习活动,积累更多的社会实践经验,化压力为动力.在压力比较大的时候可以寻求广泛的社会支持,如向父母、老师和同学朋友进行倾诉,需求排泄和帮助,不能一味的埋在心里,心情抑郁、导致精神不振.掌握科学合理的压力应对方式,实现轻松学习、快乐毕业、幸福就业的目标.

(三)全员动员,实现轻松就业氛围

要实现减缓就业压力的目标,不是单纯的通过大学生自己的努力就能做到的,它是一个全员工程,还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用人单位的共同努力.政府可以制定落实更多的有利于大学生就业的相关政策;学校合理设置专业并对大学生提供科学有用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提供有益的实践锻炼机会;家庭能给予孩子更多的支持,尊重他们的选择;用人单位适当降低要求,给刚毕业大学生一个开放包容的职业成长环境.在社会全员动员的情况下,为大学生就业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就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