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

点赞:20216 浏览:93084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从农业循环经济内涵,发展循环经济的意义,影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的阻碍因素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几个方面进行阐述,并提出以后发展循环经济的对策.

【关 键 词】可持续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策

当前我国农业发展仍然沿用粗放经营的增长方式,对农业采取掠夺性经营.农业的发展伴随着资源的高消耗、污染物的高排放、物质和能低利用,最终导致农业资源的枯竭和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这显然不能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正在全面推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发展循环经济是一个必然的选择.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把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放在重要的地位,通过研究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战略意义及阻碍因素,找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策略,实现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涵

农业循环经济是一种全新的理念和策略,是针对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协调发展的农业经济增长新方式,其核心是运用可持续发展思想、循环经济理论与产业链延伸理念,通过农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条,提高农业系统物质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最大程度地利用农业生物能资源,利用生产中每一个物质环节,倡导清洁生产和节约消费,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同时实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的价值增值和生活环境优美,使农业生产和生活真正纳入到农业生态系统循环中,实现生态的良性循环与农村建设的和谐发展.因此,循环农业的本质特征是产业链的延伸和资源节约.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意义

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符合我国人多地少、资源相对不足的基本国情是进一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加农民收人的重要举措对于改善农村生活环境,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就业、实现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重要的任务是提高农民收人,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恰能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要求摒弃粗放式经营,根据“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改善质量、提高效益,这和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要求和目标是完全一致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实行集约化经营,增加农产品的生产品种,深化农产品的加工,进行资源的综合利用和开发,防治污染,采用高新技术和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等,都会增加和拉长农业产业链条,带动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升级.这既可为农民提供更多的创业门路和就业机会,又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经济效益,从而为农民增收,走向富裕开辟出新的途径.


2.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解决农业污染、保护农村环境的必然选择

保护农村环境,改善农民生产和生活条件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客观要求.目前我们的农业生产存在着明显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只有大力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才能有效地解决传统农业生产所存在的各种问题.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提倡清洁生产,要求农业资源循环利用,有效地减少了农业生产废弃物的排放,减少了对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另一方面,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遵守生态规律,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提高产品质量,杜绝了农产品污染问题.

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农业循环经济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技师论文、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3.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转变传统的农业生产观念和生产方式,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推进产业的生态转型,深化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走各种模式的循环链式发展之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绿化农业、观光农业,带动相应的加工业、旅游业的发展.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永续利用,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4.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提升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的迫切需要

随着我国加人,农业关税被逐步降低,国外农产品大量进人中国,我国农产品面临着更多挑战与此同时,我国农产品也逐渐走出国门,更多地参与到全球化竞争中去.近年来一些国家为了保护本国市场和本国利益,频频设“绿色壁垒”,对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要求尤为苛刻,不仅要求末端产品符合环境要求,而且规定从产品的研制、开发、生产到包装、运输、使用、循环利用等各个环节都要符合环保要求.这给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出口带来了很大的障碍,大大削弱了我国农业和食品加工业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对此,我们必须积极应对,通过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全面保护和改善环境,大力推行生态农业,清洁生产,以此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和加工食品的品质和安全性能,逐步使其符合资源环境方面的国际标准,从而突破“绿色壁垒”,增强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障碍因素

当前我国农业循环经济发展面临诸多的阻碍性因素,主要表现在:

1.农业资源严重不足,规模化水平低

我国的农业资源不足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水资源不足.目前,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拥有量只有2627m3,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国是农业大国,是世界最为主要的产粮国之一,农业用水占总用水量的80%.第二,耕地资源不足.据国土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我国2005年人均耕地面积为1.4亩,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40%,而且耕地面积每年仍在减少,我国的农业形势日趋严峻.第三,森林资源严重不足.国家林业局召开的第五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结果公布,我国目前森林面积为15894.1万hm2,森林覆盖率仅为16.55%;人均占有森林面积、蓄积量为0.128hm2,仅相当于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5和1/8;这种现状极不利于我国水土保持和可持续利用.农业资源的医乏使得农业生产很难实现生态系统内物质能源的自我循环,不利于循环农业的开展.

2.农业经营者的素质低,组织化程度不高

农业生产在我国虽然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我国的农业仍处于较低的水平,农村经济现代化程度低、科技含量低,农民收人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大部分农村还无力对循环经济进行经济支持.一般地说,必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才能胜任发展农业循化经济的需要.可是,我国的农业经营者的素质在一段时期内还不能达到要求.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民有较高的组织程度,以应付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而我国农民处于一种分散、无序的状态,这与循环经济发展要求极不相适应.经验表明农业合作社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有益的组织形式,家庭经营可通过合作社加入到农业循环经济体系之中.高度的组织化有利于循环经济技术的传播和认同,有利于减少交易成本.目前,我国农村中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不利于新的技术的传播和运用.3.科技力量薄弱,农户循环经济意识淡薄

农业循环经济要求农业生产的投入端尽可能少的输入自然资源;遵循产品的再使用原则,以及尽可能延长产品的使用周期;按照废弃物的再循环原则,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的排放,实现资源的再循环.同时尽可能地利用可循环再生资源代替不可再生资源,如太阳能、风能、和农家肥等.尽可能的利用高科技,以知识投入替代物质投入.物质要素的投入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中实际上被弱化,而高新技术作用不断的被强化,这就需要完善的科技推广应用体系作为循环经济发展的强大支撑.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不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如我国的农业灌溉,仍然以漫灌式补水为主,这种方式水的利用率很低,加上沟渠河道的渗漏,以及工业废水、化肥、农药污染,使我国水资源更加紧张.

4.法律保障不健全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经济、环保、农业和社会的重大变革,需要强有力的法律手段作为支撑和保障.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与完善依赖于其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制定与完善,只有加大立法的力度,加强对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律调整,明确其法律地位和运作程序,严格区分在循环农业经济的各个环节中生产者、经营者、消费者和管理者之间各自的权责,才能保障循环农业经济有序运行、保证管理部门依法行政,维护各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使农业循环经济持续、高效、稳定的发展.为此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立法研究,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是当务之急.

四、发展我国农业循环经济的对策

针对我国农业循环经济面临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加强宣传教育,加快观念转变,增强农业循环经济意识

现行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对自然生态环境破坏严重,直接危及生存空问,必然导致经济停滞、下降.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全社会公民的责任和义务,不仅需要政府支持和帮助,更需要全社会公民的自觉参与.利用各种媒体及时发布环境污染状况,让全社会了解环境污染的现状和严重危害性,宣扬农业循环经济的理念、相关知识及其重要性.树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新发展观、新价值观、新生产观和新消费观,尽快实现传统农业经济观念向农业循环经济观念的转变.

2.加紧推进农业循环经济的立法

发展农业循环经济是一场变革传统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社会经济活动,需要一个明确的导向系统.没有明确的思想概念和价值观念为其指明方向,没有可靠的行为规范、行为准则来统一其行动,发展循环经济就会陷入混乱.循环经济无论作为一种经济理论还是一种现实的经济模式,都需要建立相应的道德规范,通过长期的教育使其深入人心.只有通过法制建设和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把循环经济从一种经济理论转变为人人都能遵守的行为规范.同时,通过法律的约束加速道德教育跨越传统观念,塑造新的道德规程.

3.推广现有先进农业循环模式,加快农业循环经济发展

(1)以立体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如种养结合的林间种草养禽,林草为禽提供了较好的生长环境和饲料,禽吃害虫和粪便肥田又减少农药、化肥使用,控制了农业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增加了经济收入.这是一举多得的农业循环之路,在各地已有成功的范例,应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

(2)以生态农业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如在农业生产过程中遵循生态学管理和生态经济规律,采用基因工程、不施用化肥、农药等化学合成物质,利用生态农业技术建立和恢复农业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体系.这种模式对保护生态环境、节约稀缺资源,有效防止面源污染,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打破国际“绿色壁垒”,实现跨越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结合实际推广和应用.

(3)以产业链为特点的循环模式

主要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全面规划,狠抓农业生产环节的循环利用,实现农业高产、优质、高效、持续发展,达到生态与经济两个系统的良性循环.这种模式具有广泛性与应用性,要求各产业之间形成互相关联,上下依存的产业链,并建立良性循环体系,通过发展资源消耗少、环境影响小、附加值高的生物、环保、绿色产业及产品加工业,用先进设备和工艺,提高产品的使用次数和利用率,做到低消耗,少排放、无污染、多循环、能回收、再利用.

4.加强科技的研究、开发、推广,为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我国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做好技术保障,在推广农业循环经济的同时,加强农民的理论培训和技术支持,构建与社会主义相适应的农村社会化怎么写作.如对区城农业发展模式进行合理的规划对套种、节水农业等技术推广给农民进行培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