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绍兴水利工程

点赞:27593 浏览:13039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随着历史的前进和社会的发展,几千年来绍兴的劳动人民为改造这片沼泽平原,发展农业生产,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为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社会进步作出了重大的贡献.

【关 键 词】绍兴;水利工程;社会影响

南宋建炎三至四年高宗避金兵暂驻越州,州治山阴为临时首都,次年改元“绍兴”,升越州为绍兴府,“绍兴”名始此.境域内河道密布、湖泊众多,素以“水乡泽国”之称而享誉海内外.然而,绍兴北滨钱塘江口,西南是绵亘的会稽山脉,东北为一大片冲积平原.这里在远古是一片浅海,由于陆地的缓慢上升和稽北丘陵河流的冲积,曾为一片沼泽平原.曹娥江掠过其东境,浦阳江流贯其西境和北境,二江均在北部的三江口附近注入杭州湾(古称后海).从南到北,从地形上看,形成了“山―原―海”的台阶式特有地形.因此,洪水下泻,海潮泛滥是经常发生的.春秋战国时期就有“越水重浊而泊,故其民愚疾而垢”的记载.在古代生产力和技术条件非常落后的情况下,最初人们只能在会稽山地活动.


一、绍兴水利发展时期

几千年来,绍兴人民为改造这片沼泽平原,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兴修了大量的水利设施,为这一地区的经济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大禹治水虽仅为传说,但它已成为古代人类战胜大自然的例证,从而揭开了绍兴地区水利发展史的序幕.

(一)东汉水利工程――鉴湖

鉴湖是东汉顺帝永和五年会稽太守马臻主持修筑的.工程主要部分是围筑堤塘,以蓄水溉田.其湖堤以会稽郡城为中心,稽山门驿路为界,分东西两段.湖堤围成以后,从会稽山地流出的“三十六源之水”被拦截在堤塘以南,包括所有平原、洼地等皆积水成泽,这样就形成了鉴湖.因东部地势高于西部,湖又分成两部分,以郡城东南的稽山门到禹陵的骚路作为界堤,“湖虽分为二,其实相通”.在兴建鉴湖堤塘的同时,又修筑了涵闸排灌设备.涵闸系统包括斗门、闸、堰、阴沟等.斗门属大型水闸,它主要设置于鉴湖和潮汐河流直接沟通之处,既用于排洪,也用于拒咸,关系最为重要.闸和堰设置于鉴湖和主要内河沟通之处,规模不及斗门.闸和堰的作用:一是排洪;二是供给内河以灌溉用水,并保证内河以通行舟楫的必要水位.而阴沟则是沟通湖内湖外内河的小型输水隧道,最为简单.“南塘即鉴湖塘,自南偏门西至广陵斗门六十里为山阴境,其东则抵曹娥.汉太守马臻所筑,以捍湖水,沿塘置十一堰五闸”这些排灌设施在南北朝时有六十九处,其后“今堰闸或通或塞或为桥,多为居民填占.明嘉靖十七年,知府汤绍恩改筑水浒东西横亘百余里,遂为通衢”.

由于鉴湖巨大的拦蓄能力,使山会平原解除了来自稽北山地的洪水威胁,扩大了耕地面积.由于绍兴地势是西南向东北倾斜,所以东西两堤兴筑以后,堤南之水,全被拦住,堤北之田,与堤南的水面相比显然是低了很多,同样堤北之田,不受江水冲刷,田水被田睦拦住了,又显然比北海要高出很多,这就是所谓“湖高于田丈余,田高于海丈余.”这样把南山之水蓄积在鉴湖里,田水不足时,就利用斗门堰闸阴沟,泄湖水以灌溉农田.同样,田水过多时就闭湖,泄田水以入海,从此南山之水被制住了,绍兴开始了转向“鱼米之乡”的第一步.

(二)西兴运河的开凿

鉴湖形成后,解决了洪水对山会平原的威胁,使灌溉有了保证.而让鉴湖丰富的蓄水合理而及时地供给北部,乃是在西晋惠帝时会稽内史贺循主持开凿了西兴运河以后.据宋《嘉泰会稽志》记载,河道“在府西一里,属山阴县,自会稽东流县界五十余里入萧山县”.开凿这条干渠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灌溉.河与鉴湖基本平行,鉴湖与运河直接沟通,大大提高了鉴湖排灌效率.在交通运输方面也有很大作用.西兴运河的疏凿,在山会平原的农田水利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以此为基础,贺循组织民众又陆续整治了一些河流,完成了一个纵横交错的稠密河湖网的工程.鉴湖的蓄水通过以西兴运河这条主干河所组成的水网,灌溉了成千上万亩的农田.此不仅改善了会稽郡的水环境,提高了鉴湖的水利功能,给人以灌溉、舟楫、养殖、渔业之利,且对整个浙东具有交通、物宜、军事之便.

(三)海塘的修筑

鉴湖筑成,南山之水已无法再咆哮,然山会两邑北滨后海,“每当夏秋之交,海潮始大,必有疾风甚雨,越人谓之风潮”,此依然威胁着绍兴的农田.因此,修筑海塘,是山会平原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海塘包括东江塘、北海塘和西江塘.东江塘系隋代所建.东自曹娥上成界起,西抵宋家浚山阴界止,延亘百余里,叫防海塘.南宋隆兴年间重加浚垒.明代弘治年间把土塘改为石塘,所费很大.公元年正德七年七月石塘又被风潮破坏,又把石塘改为土塘.北海塘西起西兴,东经完山党山与东江塘相接,均系条石砌成,建筑极为巩固,为南宋嘉定六年太守赵彦修领导修筑,以御江水潮汐.更重筑和修补西海塘,起汤湾迄王家浦,共6120丈,其中用石头堆砌的约三分之一.北海塘与西海塘看来在宋嘉定以前,早已有了,是否也自隋代起,不可考.《唐书地理志》记载公元722年(唐开元十年)、775年(唐大历年10年)和832年(太和六年)先后为李俊之、皇甫温和李左次增修过.到清康熙年间,绍兴知府俞卿曾大加修筑.此后增筑石塘,以致龛山以东石塘为多,龛山以西土塘为多.东北西三塘的修建捍御了钱塘江口杭州湾的海潮,扩大了塘南的耕种面积,保证了这些田地不再受海卤的浸淫.海塘修建以后,从鉴湖北流入曹娥江、浦阳江等河流,从此都汇入山会平原北部南北流向的干渠直落江,然后北出玉山斗门入海.不受潮汐影响的内河水系扩大了,使玉山斗门的调节作用也大大加重.玉山斗门“在县东北三十三里,唐贞元初观察使皇甫政建,计八门,北五门隶山阴,其南三门则属会稽,以泄三县之水,出三江入海”即将原来的两孔斗门改为八孔闸门.这样整个海塘工程更加完善、合理,也基本上隔绝了后海咸潮对山会平原的影响.

(四)鉴湖的废弃和浦阳江的整治

鉴湖的被盗为田,开始于宋初权势、豪强之族的侵耕盗种.宋祥符年间只有七户,庆历年间二户.虽当时三司转运司曾责令州县复田为湖,但是终因禁防不严,侵盗为田的越来越多.到治平、熙宁时,庐州观察推官江衍谪官来越.由于江衍缺乏远见,不能建议复湖,他就立石牌以分内外,牌外为湖,牌内听其盗湖为田.这样一来,盗湖为田“合法化”了.鉴湖至此,已名存实亡.鉴湖湮废以后,原来集中的蓄水分散到广大的山会平原,整个地区的河湖水位与涵闸系统,不可能像有鉴湖时那样有效地进行统一管理.因此,时常发生矛盾和争执.从宋代起,由北流注入钱塘江的浦阳江,在临浦以北的硅堰常常堵塞,于是向东借道山会平原的河道,从钱清镇向东注入杭州湾.这样在山会平原上增加了一条玉山斗门无法控制,几乎扰乱了整个水系的大河.

成化九年(1473年)戴琥任绍兴府知府,对钱清江和其它许多河流、湖泊进行整治.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成化十二年(1476年)提出在府城佑圣观前河中建立一座水则,同时立石碑于佑圣观.水则的建立,对调节山会平原的河湖水位、农田耕作以及舟揖交通等方面,均可全面顾及.六十年后由于水利形势的变化,方停止使用.明成化十五年至十八年(1479~1482年),知府戴琥开始治理浦阳江、固堤塘、废破堰,还修建了六处石闸,分别用以泄江南、江北泄麻溪、五湖及湘湖之水.于是“诸水悉有所往,疏塞启闭,咸有法则”.使浦阳江下游复归故道,基本上解决了自南宋以来浦阳江因借道而引起的问题.

古代绍兴水利工程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水利工程的论文范文检索 大学生适用: 专升本论文、专升本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0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高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五)三江闸的修建

山阴西南,每年春夏之交,浦阳江上游之水,倾注麻溪,经流西江入海之时,由于来势较猛,没有储蓄的鉴湖,年年苦于水潦.明代天顺成化以后,研堰的开凿,麻溪坝和扁拖茅山诸闸的兴建,可以暂泄暴涨之水势.“内水主泄,外水主遏”,当时内水由于水势过暴,而闸口太狭,因之泄水不畅,难免泛滥成灾.而外水――三江水口,潮汐为患.“潮汐日至,拥沙积如丘陵.遇睡潦,则水阻沙不能骤晚,良田尽成巨浸,当事者不得已决塘以泻之.塘决则忧旱,岁苦修筑”.明嘉靖年间,知府汤绍恩在此建闸.工程动工始于嘉靖十五年(1536年),第二年便告成.全闸计二十八孔,以二十八宿命名,故又称三江应宿闸.为了更有效地发挥大闸的排洪、蓄水作用,建立了全面的管理制度.清咸丰元年(1851年),在山阴火神庙立了水则碑,对启闭作了具体规定.

二、绍兴水利的社会影响

经费问题

在古代,底层民众面对的是统治者的剥削和压迫,既要出力,又要出钱.水利工程的修筑及其重建,需要相当的经费,其下为经费主要来源:(1)按田亩摊派.“三都一二图辰宿字号下田于雍正九年(1731年)始,每亩科钱五文,共计银若干两,储为修筑之费.”无论民田还是官田,实际上都转稼到底层人民身上.(2)征银和捐俸置田,所入作为经费.“万历十二年(1584年)等置沙田九十二亩,草荡一区,征其租银于府,以备修筑.”这些官僚的捐俸,本就是剥削的民脂民膏,此举不过是沽名钓誉,再者这些购置的田产,通过管理人的手,再度进行剥削,以此作为经费,这些负担显然是压在人民身上的.(3)动支公款.乾隆元年(1736年)上谕“浙江绍兴府属等五县,有绍江绍海堤岸工程,向系附近里民案照田亩派费修筑,而地棍衙役于中包揽分肥,用少分多,甚为民累.嗣经督臣李卫缴行府县,定议每亩二文至五文不等等民累较前减轻.而胥吏等仍不免有借端苛索之事等着将案亩摊派钱之例,即行停止等放存公项内动支等报部核销”从中可以窥见,上级阶层为不造成人民的灾难,停止摊派,改为动支公款,确是有所改进.但政府公款,亦取之于民.

清代康熙末期绍兴知府俞卿曾经在《海塘碑略》里谈到修理海塘之功“一开于上宪之恩泽,一出于小民之膏脂.”从工程建设而言,塘闸废纪,水患频发,迫使府县两级非搞好水利不足以保证租赋的收入,不修好塘闸,不足以保障社会安宁的秩序.从经济角度而言,无论按亩摊派、捐俸置田或动支公款,都是转嫁于小民之身.故在修建水利工程之时,可以认为底层民众是受其害的.

经济利益

“水之为用,利害有.利之为,言旱涝兼防,盖去害,即所以典利,故泽国江乡为尤要焉.”绍兴的水利工程从东汉马臻筑鉴湖,蓄泄南山之水以溉农田,到增修塘坝堰闸,捍御北海之潮,镜湖渐废为田;从治理浣江北流之水,永杜山患,到营建三江大闸,总钥绍兴水利枢纽,基本可以告一段落.山阴会稽萧山三县水旱之灾基本消除.从此只要妥善管理使用,及时整修提防,不断发展提高,杜绝因循废弛,鱼米之乡,无疑是当之无愧的.概而言之,主要经济利益有几下方面:(1)水利工程拥有强大的拦蓄功能,防止洪水侵害人身安全;(2)扩大耕地面积,使泽国变沃土;(3)提高排灌效率,增加粮食总产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4)连接各水系,改善交通运输网络;(5)为养殖、渔业、物宜、军事等提供便利等等.绍兴古代水利建设具有悠久的历史.它不仅为绍兴地区社会经济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可靠的保证,而且生动地说明了古代绍兴农田水利科技的辉煌成就,同时也反映出如马臻、贺循、戴琥、汤绍恩等一批著名的农田水利专家的杰出成就.现在虽然绝大多数已不再发挥效益,但仍值得人们研究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