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潜力

点赞:20602 浏览:9385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与东盟之间贸易商品的结构,运用实证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指数和双边专业化指数,结果显示中国与东盟近年来的分工倾向于产业内分工,并且中国在与东盟的贸易中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高于处于比较劣势的产品.

[关 键 词 ]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贸易强度指数产业内贸易比较优势

2001年11月6日,中国正式提出组建“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构想,2002年11月4日,中国与东盟共同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从而正式启动了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进程,这标志着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能否取得成功,或者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中国和东盟各国带来利益,取决于中国和东盟各国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如果互补性大于竞争性,那么将会产生很大的贸易创造效应,双方都将从中获益.如果竞争性大于互补性,那么贸易替代效应将导致区域内的产业结构剧烈调整,各国将付出一定的调整成本.随着关税壁垒的不断降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已有所显现.那么,中国与东盟的合作尤其是贸易合作方面又产生了什么样的新变化双方目前的互补性如何其发展前景又如何搞清这些问题,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潜力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海关统计的论文范例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高校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9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一、中国与东盟区域内贸易强度不断提高

东盟长期以来一直保持着中国第五大贸易伙伴的地位,且近年来每年都保持着较高的增长率.据中国海关统计,在1996年,双方的相互贸易额203.95亿美元,其中东盟对中国出口106.98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96.97亿美元.到2006年,中国与东盟国家的进出口总额达到1608.40亿美元,其中东盟对中国出口895.26亿美元,中国对东盟出口713.14亿美元.从1996年到2006年,双方的进出口总额增长了7.9倍,东盟对中国 出口增长了8.4倍,中国对东盟出口增长了7.4倍.

伴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不断深化的是相互之间的贸易依赖程度.根据拉斯代尔和格诺特的定义,所谓贸易强度指的是一国对另一国出口的依赖程度,用指数表示就是:Iij等于(Xij/Mj)/〔Xi/(Mw-Mi)〕1.根据这个公式,可计算出中国――东盟的贸易强度指数.

资料来源:1996年、2001年数据源自:林珏:《涉外经贸关系》,2005年数据为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5年》计算而得.

如果以贸易强度指数1作为双边贸易关系紧密与否的界限,那么,从表1中数据可以看出,中国与东盟各国内部相互之间的贸易关系自1996年以来是逐年提高的.与1996年相比,2001年和2005年双方的贸易强度指数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这说明中国与东盟双方的贸易关系已经变得非常紧密,双方互为重要的贸易伙伴.实际上,根据商务部的相关数据,从2005年1月起,东盟已超过香港,成为中国第四大贸易伙伴,而中国也是东盟的第六大贸易伙伴.

二、产业内贸易水平稳步提高

由于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贸易结构和贸易方向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似形和集中性,从而使中国与东盟各国之间的贸易投资存在一定的竞争.中国与东盟就建立自由贸易区达成一致意见后,国外就有部分学者认为此举对中国而言弊大于利,即自由贸易区的建立所带来的竞争性将大于互补性.而我们通过分析认为,中国与东盟近年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说明了这种竞争可以通过产业内贸易加以弱化.

经过多年的贸易往来,中国与东盟的贸易结构呈现高级化趋势.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从东盟进口的前五大主要出口产品是油和燃料、木材、菜油和动物油脂、计算机/机械和电子设备.到2005年,计算机/机械和电子设备的比重大大提高,而且中国从东盟进口也出现分化.国际上通常把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8以上的产品看作是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产品,而按这一标准,中国与东盟之间的双边贸易由传统的产业间贸易正迅速向产业内贸易发展.如表2所示,2000年以来东盟与中国出口的活动物、植物产品、化学产品、机器电气设备等13大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均保持在0.75左右,2005年最高达到0.88, 反映了中国与东盟的分工倾向于产业内分工.

资料来源:根据东盟秘书处(2000年~2003年)和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2005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统计生成产业内贸易指数

产业内贸易指数IIT等于(1-Xs-Ms/Xs+Ms),其中Xs-Ms表示某产品出口减进口差额的绝对值,Xs+Ms表示该产品的进出口贸易差额.

根据表2计算结果显示,可得出如下结论:

1.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加强了中国与东盟在贸易领域的相互依存与合作.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合作由2000年的8大类产业扩大到2005年9大类,化工产品、生皮、皮革、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船舶、还有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等部门是中国与东盟产业内贸易发达的重要领域.

2.通过同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中国产品的档次得到提高,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业的运作方式进一步完善.2000年以来,化工产品、生皮、皮革、贱金属及其制品、机电产品、船舶、还有光学、精密设备和乐器等部门的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比较高,表明在这些部门中,日益趋向比较细致的产业内分工,而且在分工中中国企业自主开发含量显著上升.

3.2000年~2005年间,中国与东盟在动物产品、植物产品、精制食品、矿产品、石料水泥、陶瓷制品等由产业间贸易向产业内贸易迅速发展,使中国相关产业在短时间内改变劣势,在消化、吸收、创新中进一步提升了比较优势.

三、中国与东盟出口商品的比较优势进一步发展

引入双边专业化指数对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结构按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类到细类进行分析.根据HS编码,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按专业化指数的不同可分为六大类别:高比较优势产品(专业化指数≥0.8)、较高比较优势产品(0.5<专业化指数<0.8)、低比较优势产品(0<专业化指数<0.5)、低比较劣势产品(-0.5<专业化指数<0)、较高比较劣势产品(-0.8<专业化指数<-0.5)、高比较劣势产品(专业化指数≤-0.8).在22大类产品中,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产品品种多于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种类(15:7)(如表3所示).


资料来源:根据2003年东盟秘书处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统计生成双边专业化指数.

SI等于(Ec-Mc)/(Ec+Mc),其中Ec代表中国向东盟的出口,M c代表中国向东盟的进口.

2003年中国与东盟进出口商品竞争力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较为清晰的表现在:

首先,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商品在数量和金额上都超过其处于比较劣势的商品.中国对东盟出口居比较优势和比较劣势商品之比为15:7,在金额上是59.3%:40.7%.

其次,中国处于比较优势的商品以低比较优势商品为主,在15种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中,低比较优势的商品占据了8种.说明在今后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中,中国商品仍有提升空间,从低比较优势向较高比较优势乃至高比较优势商品发展的潜力较大,这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与东盟贸易增长的潜力所在.

再次,同中国其他具有比较优势的商品相比,纺织制品、鞋、武器、工艺品等7类商品具有较高比较优势,且近年来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保持着不同程度的上升趋势,表明在这些部门,日益趋向比较细致的产业内分工.

最后,动植物油脂和木浆及制品这二类商品在同东盟的贸易中长期处于高比较劣势的地位,但从贸易额上看,2003年这二类商品仅占中国与东盟贸易总额的4.48%,因此在今后的中国与东盟的双边贸易中可相对忽略这二类商品.同时由于较高比较劣势和低比较劣势商品在中国与东盟的贸易中占比较高的情况,今后在中国与东盟的产业内贸易中应该致力于 比较劣势商品的转化.

四、前景展望

随着中国与东盟经贸关系发展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双方在互惠双赢基础上的全面经贸合作将进入崭新的发展阶段,合作前景更加广阔. 中国与东盟已于2005年7月20日起已全面启动降税进程,7000多个税目开始减税,中国和东盟六国至2010年将绝大多数产品削减为零.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已进入实质性全面启动的阶段,对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对亚洲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也将产生积极和深远的影响.虽然,中国与东盟各国同属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都采取基于比较优势的出口导向型发展策略.因此,中国与东盟的经济合作不可避免的会出现竞争性,但正如前文所述,我们正在通过发展产业内贸易来弱化这种竞争.

中国贸易官员曾乐观的预言,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的逐步加强,到2010年CAFTA有望在进出口总额上超过北美自由贸易区,到2020年在GDP总量上超过欧盟.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将和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一起成为世界三大经济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