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政策、区域对外开放与区域外向经济差异

点赞:4417 浏览:987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非均衡的区域对外开放战略及递进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使得外商直接投资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而且,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区域对外贸易的高度相关关系,最终也使得我国的区域对外贸易也出现了非均衡的现象.当然,外商直接投资对于东中西部的影响也并不相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及中部崛起的区域发展战略实施,中部地区正在成为我国吸引外资增长最快的地区,但是,西部地区却并没有出现我们所预想的那样,即外资的大量进入以带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关 键 词 ]区域政策;非均衡增长;区域对外贸易;区域差距

[中图分类号] F061.5[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0461(2008)10-0065-08

※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中亚区域的新疆特色产业选择与发展战略研究》(70663008)与上海市重点学科资助(B802)研究成果.

一、非均衡的区域发展战略、区域政策与递推式的开放模式

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区域经济发展采取了非均衡的对外开放区域发展战略,而这种非均衡的对外开放战略与区域政策就体现出了明显的区域性特征,也即我国区域发展中的递推式的区域开放模式.从“六五”计划开始,中国的区域政策重心开始向东南沿海地区倾斜,并以提高国家经济综合实力、追求经济整体增长效率为目标.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六个五年计划》中明确指出:“要积极利用沿海地区的现有基础,充分发挥其特长,带动内地经济发展”.从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上看,以沿海地区的区域性开放为主,首先对广东、福建两省采取特殊政策,并于1980年先后创办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大连、天津、上海、湛江等14个城市,1985年,增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的59个市县为沿海经济开放区,进一步开放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与闽江三角地带,随后又增加了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1988年又建立了海南经济特区及海南省,1990年又决定开发开放上海浦东,逐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主的对外开放格局,以及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地的梯度开放布局.即以东南部沿海地区的区域性开放为主,然后逐步形成了以东部沿海地区为发展极,以沿海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为点,通过大江大河和主要交通干线逐步向内地推进的点轴发展模式与梯度开放相结合的对外开放格局[1].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东、中、西部地区① 对外开放的差距越来越大,政府开始使用新的区域开放政策予以调节.1996年政府出台中西部地区对外开放的优惠政策,以缩小中西部地区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尤其是在开发当地优势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允许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第二,外国贷款项目、多边或双边援助项目,除有特殊要求以外,将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第三,中西部从速从宽审批本地区大中型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对外经营权.第四,对外贸易方面,结合国家配额、许可证管理制度的改革措施,对中西部地区实行某些优惠政策,凡以中西部地区为主产地的配额商品,要实行定向招标,将大部分配额拨给该地区,对其它商品则尽量照顾.1999年,为了配合“西部大开发”的区域发展战略,国务院对设在中西部地区的国家鼓励类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的三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可执行本项税收优惠政策的中西部地区包括:山西、内蒙古、吉林、黑龙江、安徽、江西、河南、湖北、湖南、重庆、四川、贵州、云南、西藏、陕西、甘肃、青海、宁夏和新疆共1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全部行政区域.为了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快速发展,2001年我国外经贸部宣布,将对中西部地区实行鼓励政策和优惠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第一,进一步扩大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沿边地区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的范围和领域,尤其在开放当地优势资源和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允许这些地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其中具体措施有:适当扩大中西部地区开发利用本地资源的权限;鼓励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共同开发资源,允许其出口部分资源性产品以偿还外债;对一些先行试点的领域和项目,将适当在中西部地区有条件的地方安排试点;放宽中西部地区审批外资项目的权限,原则上与沿海开放地区相同;第二,外国政府贷款项目、多边双边受援项目,除有特别要求以外,今后将全部安排在中西部地区;第三,从速、从宽审批中西部地区大中型生产企业和科研院所的对外经营权;第四,在中国对外援助项目的安排上,对中西部地区实行同等优先的原则.

2003年,为了进一步鼓励外商投资进入西部地区,国务院有关部门又制订了一系列非常详细的区域性优惠措施,其中包括:第一,扩大鼓励外商投资的领域.外商投资西部地区优势产业的项目,可享受外商投资鼓励类产业的优惠政策;第二,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税收优惠.对外商在西部地区新办交通、电力、水利等企业的企业所得税实行“两免三减半”.对外商投资于能源企业、高新技术企业、产品出口型企业、软件和集成电路企业,实行相应的税收优惠政策;第三,扩大怎么写作贸易对外开放.将外商对银行、商业零售企业、外贸企业投资的试点扩大到西部直辖市、省会城市和自治区首府城市;第四,拓宽外商投资渠道.在西部地区扩O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开展以TIT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的试点.对国家鼓励和允许类产业的企业,可通过转让经营权、出让股权、兼并重组、中外合资企业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等方式吸收外商投资;第五,放宽利用外资条件,其中包括允许外商投资项目开展包括人民币在内的项目融资;第六,鼓励在华外商投资企业再投资.外商到西部地区再投资项目,凡外商投资比例超过25%的,均可享受外商投资企业相应待遇,允许沿海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到西部承包经营管理外商投资企业和内资企业;第七,鼓励外资投资非油气矿产资源开发;第八,建立国家级开发区.允许西部各省区市在其省会或首府城市及兵团所在地选择一个已建成的开发区,申办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九,方便外籍人员出入境.在西部地区投资数额较大的外商投资企业,其外方投资者和企业的外籍高级管理人才、技术人员可获提供出入境便利;第十,改善投资软环境.放宽多种所有制企业市场准入,简化国内投资项目审批程序,相应简化外商投资项目审批程序[2].

所以,我国的区域开放是一个渐进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个区域经济在对外开放程度上自然会出现发展差距,而这些差距也会对外向经济发展产生相应影响.本文将从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两个角度分析我国区域政策对东中西部三大区域利用外资和进行对外贸易的影响程度,进而研究对外开放区域政策对区域外向经济发展差距产生的影响.

二、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与区域利用外资的差距

根据我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划分,对各省市和自治区的实际利用外商投资额进行加总,从总量上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在三大区域间分布情况,并做出曲线拟合图(如图1所示).

亿美元

图1、1983~2003年间我国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曲线图

从上图可以看出,经过20多年的对外开放,我国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在增长的同时也呈现出区域间总量差距越来越大的趋势,特别是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间的差距拉大非常明显,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由于数值均较小差距相对要小的多.这种变化趋势从具体的数据也可以看的出来,1983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为5.37、0.23和0.14亿美元,东部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23.35倍和38.36倍,绝对差额仅为5.02亿美元和5.23亿美元,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还不到西部地区的一倍,而且绝对差额仅为0.09亿美元.到2003年,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分别增长为453.86、58.31和17.23亿美元,东部分别是中西部地区的7.78倍和26.34倍,虽然区域间相对差距在缩小,但绝对差额却达到395.55亿美元和436.63亿美元,同时,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是西部地区的3.38倍,绝对差额也扩大为41.08亿美元.总之,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和中西部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的相对差距虽然缩小,但绝对差距却仍然在持续扩大,而中部和西部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无论是相对差距还是绝对差距都在扩大,但从量的差距来讲,仍然小于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之间的差距.


1999年我国政府实施了旨在促进西部地区发展的“西部大开发”战略,但是,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速度仍然很慢,2002年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仍然低于该区域1993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而且更为意外的是2003年,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竟然再次出现了明显的下降.并且,东部地区也略有下降,只有中部地区仍然保持着与前两年相同的增长态势,外商直接投资额曲线这种变化趋势说明虽然区域政策在扶持西部地区的发展,但以追逐利润为目标的外商直接投资却选择了更有吸引力的中部地区.这种经济现象启示区域政策制定者:旨在吸引外商直接投资的区域政策并不一定能够促进目标区域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还必须要考虑经济发展规律,而不仅仅是从缩小区域差距的角度来制定区域政策.


为了更清楚地分析外商直接投资额在三大区域间的分布情况,本文将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占全国外商直接投资额比值进行比较,从而明显看出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比例的变化情况(见表1).表1. 1983~2003年间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比值表 单位:%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虽然政府从1996年就开始对中西部地区吸引外资企业进入实行优惠政策,但是政策效果并没有预期那么明显,本文认为主要原因有两点:

第一,国家区域政策的优惠程度并没有显著提高外商投资企业在中西部,特别是在西部的获利能力.从国家制定的政策可以看出,国家鼓励外商投资企业在现行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满后三年内,可以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即前五年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享受同样的优惠,只有后三年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才享有额外的优惠.对一个新建的成长中企业来说,成长期前五年的投资和收益显然是非常关键的,因而,在外部环境较不完善、产业关联度或者说配套产业并不十分成熟的条件下,外资企业或外资很少愿意承担“冒险”去追求五年之后的三年额外优惠,所以,政策的刺激作用就会因此减弱,无法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削弱了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的影响.目前,外商投资企业在全国范围内都可以享受到税收等方面的超国民待遇,这些超国民待遇对于吸引外资企业到中西部地区投资的效用相对较小,其结果必然会加大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及外资的聚集程度,因而,应该逐步取消全国范围内外商投资企业的超国民待遇,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加大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力度.并且,从长远发展看,我国政府也应该逐步取消这种对外商投资企业的区域性税收优惠政策,努力构建良好的、有特色的区域产业发展平台,因为外商投资企业在我国投资的主要目标是利用我国丰富的生产要素资源和占领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内市场,而不仅仅是为了获得税收方面的优惠.

我们可以定量分析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对各个区域利用外资的具体影响,本文将区域政策作为变量引入计量模型中进行分析,利用《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和《中国统计年鉴》中各区域1983~2003年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所示:

I东等于 -17,541.74+308,381.3t+720,192.1D

R2等于0.916 F等于98.09 (-2.921)(10.662 ) (1.751)

I中等于 -2,566.81+37,320.93t+11,841.8D

R2等于0.864 F等于57.27(-2.803)(8.462 ) (1.831)

I西等于 -2,108.76+20,938.34t+143,162.4D

R2等于0.789 F等于33.71 (-3.721)(7.670 ) (3.689)

其中I东、I中、I西分别代表东、中、西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t代表时间,D表示区域政策虚拟变量.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R2、F值和t值都可以通过检验,时间t的系数为正值,说明回归模型符合统计规律,可以解释现实经济问题.三个模型中区域政策变量的系数则说明区域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投资均有促进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区域政策对东部地区利用外资数额的影响最大,而且时间变量的系数也显示出东部地区的利用外资数额增长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虽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使西部地区的政策变量系数大于中部地区,但是从数值的时间变化来看中部地区的增长仍然高于西部地区,这些实证分析都可以说明区域政策对区域利用外资数额具有明显影响,也说明区域政策对区域利用外资数额差距有影响.

三、非均衡的区域开放与区域对外贸易的差距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开放度是该国或该地区经济发展、市场化进程以及与其他国家与地区经济联系程度的重要指标.本部分将主要从区域对外贸易、对外贸易依存度及外商投资企业与区域外贸之间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来分析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对区域外贸差距的影响.

1.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对区域外贸差距的整体影响

为了说明各区域进出口总额的发展差距,按照东中西部地区的数据做出我国三大区域1992~2004年对外贸易发展折线图(如图2所示).

亿美元

图2、1992~2004年间我国三大区域进出口总额图

图2显示出1992到2004年间我国三大区域的进出口总额的变化趋势,可以很明显地看出,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与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之间的差距在逐步扩大.1992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208.08亿美元、119.79亿美元和77.93亿美元,2004年,东、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额分别为10,693.22亿美元、485.30亿美元和367.02亿美元,三大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分别增加了9,485.14亿美元、365.51亿美元和289.09亿美元,其中,东部地区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值也从1992年的85.94%增加到93.54%,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总值占全国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呈现出直线下降趋势,2004年的比值分别为3.60%和2.85%(见表2)②.表2.1992~2004年间三大区域进出口总额占全国进出口总额比值表 单位:%

资料来源:《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历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

表2中数据表明东部地区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比重处于稳步上升的趋势,该区域对全国进出口贸易的贡献率也在逐年增加,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进出总额比例却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显示出三大区域间的进出口总额不但在总量上出现差距越拉越大的现象,而且在相对比重上也出现了相同现象.

上述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变化趋势说明在我国区域政策的影响下,东中西部三大地区的对外贸易均有了明显的增长,但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量远远超出中西部地区,即在各区域对外贸易总量共同增长的同时,区域间对外贸易的差距也在逐渐拉大.不过,由于东部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数量也比中西部地区大了许多,因此,仅仅根据区域进出口贸易总额比较还不足以充分说明三大区域的外向经济发展程度.为此,本文根据中国统计年鉴中所列的相关年份人民币对美元的平均汇价将1992到2004年三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总额折算为用人民币表示的进出口总额,然后用这些数值与该区域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进行相比,得出三大区域历年的对外贸易依存度变化(如图3所示).


图3、1992~2004年间我国三大区域的外贸依存度

图3说明东部地区的外向经济发展程度要远高于中西部地区,而且与进出口贸易总额的区域差距相一致,三大区域的外向经济发展程度差距也存在着明显扩大的趋势,东部地区的对外贸易不但总量得到了增长,而且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也显著上升,说明随着东部地区的经济增长,经济的外向程度以更高的速度在上升;与东部地区的情况相反,中西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虽然在绝对数量上也有所增长,但是这些地区的外向经济发展与经济总体发展水平基本持平,表现为外贸依存度变化很小.

我们同样利用区域政策虚拟变量来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区域政策对区域外贸的整体影响,根据1992~2004年间按经营单位所在地为统计口径的进出口贸易总额,利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时间序列回归得到的模型如下所示:

T东等于 -1,496.54+724.66t+852.22D

R2等于0.817 F等于22.35 (-0.733) (3.852 )(1.640)

T中等于 16.60+26.44t+38.77D

R2等于0.676 F等于10.44(1.863)(2.731 )(0.833)

T西等于 -18.44+21.91t+41.51D

R2等于0.744 F等于14.54(-1.212)(2.406 )(0.896)

上述三个回归模型中T代表区域进出口贸易数额, t代表时间,D代表区域政策虚拟变量.可以看出,回归模型的R2、F值和t值都可以通过检验.三个模型中区域政策变量的系数则说明区域政策对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进出口贸易均有促进作用,但相比较而言,区域政策对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数额的影响最大,而且时间变量的系数也显示出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数额增长速度显著高于中西部地区,中西部地区相比较,虽然西部大开发等政策的影响使西部地区的政策变量系数大于中部地区,但是从数值的时间变化来看中部地区的增长仍然高于西部地区,这些实证分析结果说明区域政策对区域进出口贸易数额具有明显影响,也说明区域政策对区域进出口贸易差距有影响.

2.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对区域外贸结构差距的影响

以上整体分析说明在我国非均衡的区域开放政策影响下,东中西三大区域对外贸易和外贸依存度都存在着越来越大的差距,不过,对于这种差距的内在结构仍然并不清楚.为此,本节通过计算各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企业进出口与按进出口经营单位所在统计的进出口总额的比值关系,从而分析外商投资企业在进出口、进口和出口三个方面对所在区域对外贸易发展的影响,进而分析是否由于外商投资企业的影响推动了区域的对外贸易发展.

首先分析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与当地进出口总额的关系.从表3中所列的数值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占所在地进出口总额从三大区域的整体上来看呈现出上升趋势,东部地区的这一比例非常明显,除1992~1994年间有上下波动外,1994~2004年间基本上呈现出上升的趋势,1992~2004这段时间内所占比例的几何平均值为49.97%,即13年内东部地区进出总额的大约50%是由外商投资企业完成的,而且2004年该数值达到了60%以上,说明外商投资企业已经成为东部地区进出口贸易增长的主要动力.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与当地进出口总额的变动情况基本相似,在1992~1996年间所占比例有所增长,并在1996年基本达到最高点,1996年以后,中西部地区所占的比例均开始缩小,与中部地区相比,西部地区的比例降低的更多,计算结果得出1992~2004这段时间内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总额所占比例的几何平均值分别为25.32%和16.7%.

然后对东中西三大区域间的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和该区域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进口额这些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检验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并根据相关程度的高低来说明非均衡区域开放政策对区域外贸的影响.SPSS在显著性水平为99%的双尾检验下得出的相关系数(见表4).表4. 三大区域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相关系数表

对比表3和表4中可以发现,东中西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关系有所差别.东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的相关度均为99%,进而表明其高度相关性,但并没有象表3那样显示出东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对该区域对外贸易的那个方面影响最大;中部地区的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的相关度与表3中的比例值比较一致,显示出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相关度均达到了95%以上,比较而言,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进口贸易相关度最高,其次是进出口贸易;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对外贸易的相关关系与表3中的比值差别很大,表4中相关系数表明外商投资企业与当地出口贸易相关度最高,其次是进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虽然表3显示出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在当地进口额中占较高比重,但综合结果表明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进口额只是占当地进口贸易比例较高,对当地对外经济真正影响比较大的是出口贸易.

总之,综合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两点结论:第一,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外向经济发展均具有明显的拉动作用,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外向经济发展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对外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却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第二,从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三个方面比较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外向经济发展影响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进口贸易带动出口贸易,从而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模式,中部地区处于“以出口贸易为主,促进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的阶段,西部地区虽然同样以出口贸易为主,但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影响还不大.

四、区域利用外资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我国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差距均在逐年拉大,其中对外贸易的差距更为明显,那么,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出口贸易额以及进口贸易额之间必然存在一定的关系.由于大多数外商直接投资采取“以进带出”的贸易方式,因而,有必要研究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内在联系.为消除投资发展与对外贸易形成之间的时滞效应,在外商直接投资数据与进出口贸易总额时间序列回归中我们采用滞后一期的投资数据方式.本文利用统计软件对外商直接投资与东中西部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总额分别进行相关分析,并利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作为进行相关性判断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采用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99%,结果(见表5):

从上述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三大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相关分析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684,双尾检验概率为0.01,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样,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705,高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概率为0.007,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具有比东部地区更加显著的相关性;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出口贸易额的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为0.258,远低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概率为0.395,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不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即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区域进出口贸易额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

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的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具有显著的相关性,为明确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利用统计软件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通过统计软件的计算可以得出,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拟合结果显示出二者的关系比较符合三次曲线模型,虽然复合曲线模型、增长曲线模型和指数模型拟合结果也比较理想,但由于这三种模型的判定系数均为0.779,低于三次曲线模型的判定系数0.801,所以,本文选择三次曲线模型作为拟合曲线模型,为此,本文列出相应的回归系数及其检验值如下:


Y等于-2,152.1+53.39X-0.26X2+0.000,4X3

R2等于0.801 F等于32.08 (-0.897)(1.358)(-1.618)(2.015)

上述计算结果中Y代表东部地区的进出口贸易额,X代表东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虽然为负,但绝对值很小,只起到曲线修正作用,不影响曲线的基本趋势,因而,回归模型整体表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总额具有促进作用,长时期的回归模型中F检验与T检验值均能通过,判定系数0.801也说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稳定性.同样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拟合结果显示出二者的关系比较符合增长曲线模型,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总额具有促进作用.

其次分析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内在关系,同样利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作为进行相关性判断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采用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99%,结果(见表6).表6.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相关分析表

从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672,双尾检验概率为0.012(显著性检验水平为95%),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样,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658,略低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概率为0.015(显著性检验水平为95%);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进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257,远低于东部及中部地区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概率为0.397,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关系并不显著,即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区域进口贸易额的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

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的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具有显著相关性,而且东部地区的相关性相对较强.为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利用统计软件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可以得出,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比较符合三次曲线模型,所以,本文选择三次曲线模型作为拟合曲线模型,相应的回归系数及其检验值如下:

Y等于-1,122.32+28.41X-0.14X2+0.000,2X3

R2等于0.791 F等于11.38(-0.965)(1.492)(-1.747)(2.129)

其中Y代表东部地区的进口贸易额,X代表东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回归模型的回归系数一次项为正值,二次项系数虽然为负,但不影响曲线的基本趋势,因而,回归模型整体表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总额具有促进作用,长时期回归模型中F检验与T检验值均能通过,两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0.791也说明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稳定性.同时,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总额模型中一次项值和相关系数等均小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总额模型中的对应数值,说明与对进出口总额的影响相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口总额的影响相对较小.利用同样步骤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拟合结果显示出二者的关系比较符合增长曲线模型,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总额回归模型的判别系数为0.553.

区域政策、区域对外开放与区域外向经济差异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进出口贸易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学校学生论文、本科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11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资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文献综述、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资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最后来探讨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内在关系,仍然选用皮尔逊积矩相关系数作为进行相关性判断的相关系数,显著性检验采用双尾检验,显著性水平为99%,结果(见表7).表7. 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相关分析表

上述结果表示,东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出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694,双尾检验概率为0.008(显著性检验水平为99%),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相关性;同样,中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出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747,高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双尾检验概率为0.003(显著性检验水平为99%),说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性高于东部地区;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与该区域出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为0.229,双尾检验概率为0.452,远低于中部与东部地区的相关系数,而且也低于该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额的相关系数,说明该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相关性更差,即西部地区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对该区域出口贸易额的变化并没有明显影响.

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额的相关分析结果说明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具有显著的相关性,并且,中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额相关性相对强于东部地区.为确定两个变量之间的数量关系,为此,利用统计软件对东部和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通过统计软件计算可以得出,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额关系比较符合增长曲线模型,具体的回归系数及其检验值如下:

lnY等于4.52+0.006X R2等于0.812 F等于47.54(13.85)(6.90)

上述计算结果中Y代表东部地区的出口贸易额,X代表东部地区的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计算结果显示出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总额具有促进作用,回归模型中F检验与T检验值均能通过,两变量之间的判定系数在0.8以上也说明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总额的促进作用具有长期稳定性.利用同样步骤对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额进行曲线拟合分析,结果显示二者的关系同样比较符合增长曲线模型,相应的判定系数为0.781.

综合上述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果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均无明显相关关系,即外商直接投资并不是影响西部地区对外贸易变化的明显因素.

第二,东、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具有明显相关关系,其中相关性分析表明上述两区域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和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大于与进口贸易的相关性,回归模型分析则表明与进出口贸易相比较,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影响更大.

第三,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相关性强于东部地区,但是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进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却强于中部地区;进口贸易方面,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口贸易的相关性及促进作用均强于中部地区;出口贸易方面,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与出口贸易的相关性强于东部地区,但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对出口贸易的促进作用却强于中部地区.

五、总 论

从外商直接投资在东中西部三大区域间总量分布情况的分析可以看出,从1983年到2003年间,三大区域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均有明显增长,但同时也存在着东部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额明显大于中西部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区域差距现象.2000年以后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态势,但是从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例来看,东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所占比例是在持续下降的,这一变化说明外商直接投资额已经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增长明显,已经超过了全国外商直接投资额总量的10%,而且增长势态也非常好,显示出中部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也在增强;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额虽然在1996年前曾出现过一段时期的小幅度增长,但总体上变化不大,反映出西部地区对外商直接投资的吸引力仍然有待提高.从外商投资企业的投资总额分析也得出同样结论,即虽然区域间投资总额的总量差距在扩大,但中部地区的增长速度已经开始明显高于西部地区.


外商投资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导致了我国区域外贸的非均衡特征,这是由于外商直接投资与外贸有着较高的相关关系.从各区域进出口贸易分析可以得出东中西三大区域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外向经济发展均具有明显拉动作用,虽然东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企业占当地外贸的比重呈现下降趋势,但是外商投资企业对外向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却呈现出上升趋势;从外商投资企业对当地外向经济发展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三个方面比较可以看出,东部地区已经形成了“以进口贸易带动出口贸易,从而扩大进出口贸易总额”的模式,中部地区处于“以出口贸易为主,促进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的阶段,西部地区虽然同样以出口贸易为主,但对进出口贸易总额增长的影响还不大.

综合分析三大区域外商直接投资与进出口贸易、进口贸易及出口贸易的相关关系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外商直接投资对西部地区的对外贸易没有明显影响,对东中部地区的影响主要在于进出口贸易总额和出口贸易,并且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的促进作用还有待提高.

[注 释]

①东部地区包括:京、津、冀、辽、沪、江、浙、闽、鲁、粤、琼、桂共12个省市;中部地区包括:晋、黑、吉、皖、赣、豫、鄂、湘共8个省;西部地区包括:蒙、渝、川、黔、云、藏、陕、甘、青、宁、疆共11个省市自治区.

②由于计算数据经过四舍五入,所以加总的和可能不等于1.

[参考文献]

[1]刘乃全,郑秀君,贾彦利.中国区域发展战略政策演变及整体效应研究[J].财经研究,2005,(1):25-37.

[2]陈家海.中国区域经济政策的转变[M].上海: 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

Regional Policy, Regional Openness and Regional Disparity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Liu Naiquan,Jia Yanli

(1.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shanghai200433,China;2.Nantong Development and Reform Commission,Nantong 226001,China)

Abstracts:China has carried out unbalanced regional development strategy and policy since 1978 and the FDI mainly distributes on eastern coastal economic developed area. Then in the regional foreign trade unbalanced phenomena appeared because of the high degree relationship of FDI and regional trade. But the FDI is brought into different effects to eastern, central and western area. Now the central area bees the fast region in attracting FDI, but it is not anticipated that the FDI dose not promoting western regi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regional policy;unbalanced development;regional foreign trade;regional disparity

(责任编辑:张改兰)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