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对传统商业银行的挑战

点赞:5413 浏览:17345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5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随着移动支付、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以第三方支付、网络信贷、P2P 等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运行模式风起云涌,成为业内关注的焦点.本文旨在通过梳理互联网金融发展的现状,分析互联网金融对银行业产生的冲击,进而探讨银行业的应对策略,希望借此产生一些有益的思索.

关 键 词 :互联网金融 商业银行 银行转型

一、我国的互联网金融现状

(一)互联网金融模式

移动支付、云计算、社交网络和搜索引擎等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崛起,为现有的金融模式带来了重大的影响.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将形成一个既不同于银行间接融资、也不同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的第三种金融运行体制,称之为“互联网金融模式”(Inter Finance Model).在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借助技术的手段使得市场信息不对称程度非常低,让银行、券商和交易所等传统信息相似度检测失去存在意义,从而接近一般均衡定理描述的无金融相似度检测状态.

目前,国内互联网金融主要包含了网络支付和线上融资两个领域.其中网络支付作为发展较早、体系较成熟的领域,相关研究和文献比较丰富,在此不作深入讨论.而线上融资作为基于电商平台和电子商务信用的新兴融资渠道,正处于理论完善和模式探索期,值得深入的研究分析.和传统银行的信贷业务相比,线上融资具有成本低廉、流程简单、操作方便等优势,目前主要面向小微企业和个人创业者发放短期小额信贷.

(二)我国的互联网金融取得的成绩

我国自从20 世纪70 年始进行金融电子化的进程,这就为互联网金融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近三十年的发展,已经初步形成了互联网金融所需要的基本技术及运营框架.目前,企业网上银行功能非常丰富,还有质押贷款业务等等.网络银行最近几年,主要是以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为首的,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在国际上获得了很多大的奖项.

二、我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趋势

金融伴随着科技的发展形式日新月异,从网银到第三方支付,从国际电汇到电子商务.手机支付、网购保险、网上小额贷款等互联网与金融怎么写作的融合日益加深,互联网金融大概可以分为三个层次:替换、优化和创新.替换是指对传统金融业务流程中某环节的直接替换;优化是再造金融业流程本身,即简化、优化或重构;而创新则是创造新的金融业务流程.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移动化、电商化、自金融将成为我国互联网金融的主要发展方向.

“移动化”主要指移动支付的快速发展.据互联网研究机构艾瑞咨询统计,2012 年中国第三方支付市场整体交易规模达12.9万亿元,同比增长54.2%,其中第三方移动支付市场交易规模达1511.4 亿元.这使得银行怎么写作逐渐从前台走向后台.“电商化”是指电商企业基于交易信息和信用评估为小微企业提供的信贷怎么写作.其中最典型的就是阿里巴巴金融,为阿里巴巴、淘宝、天猫等电子商务平台的小微企业提供可持续性的小额贷款,金融从数千元到数十万元不等.而“自金融”模式则是通过互联网的用户聚合和高速传播的特点,为用户提供直接的投融资怎么写作,资金的需求方和供给方都是个人,取代了原有的机构渠道来进行融资和贷款.宜信、拍拍贷、人人贷等小额网络贷款平台是提供此类怎么写作的代表性平台.近年来,以云计算、大数据、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已经以互联网金融业态的形式渗透到金融领域.第三方支付、阿里贷、P2P、线上融资、网络保险、移动支付等新名词层出不穷,它们给传统金融格局带来了新的变化.

三、互联网金融给银行带来的挑战

以阿里金融为代表的新金融势力,在支付、结算和融资领域内的“大举措”,给银行的传统经营管理带来了“两点风险”与“一个需求”.

首先,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随着新金融势力涉足并不断蚕食银行的业务领域,金融替代效应日益显现.银行面临着被边缘化的风险,表现为客户流失严重、中收渠道受到挤压、资产业务竞争加剧等.从本质上来说,风险的根源在于新金融势力凭借平台的优势垄断了客户的“三流”信息,银行对客户信息获取的渠道被技术性阻断,从而无法针对客户快速变化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进行创新.

其次,银行面临着优势被蚕食的风险.长期以来,银行在政策红利、资金成本、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四个方面相对于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占据绝对优势.但在互联网金融业态下,新金融势力凭借日益扩大的社会影响力以及近乎零成本的平台信息获取方式,逐步占据了信用成本和作业成本方面的主动.如果新金融势力能够取得金融牌照,具备政策红利,即使没有吸储权限,仅凭第三方支付的资金沉淀也可立即转化为资金成本优势.

最后,银行存在着转型发展和拓展中收的需求.当前银行存贷利差日益收窄、转变盈利方式、发力中间业务的需求也日渐紧迫,下一步转型的重点是发展轻利差业务和拓展中间业务,以摆脱监管对资本充足率的约束和降低业务风险.借助电商平台,银行希望改善客户体验来加强拓展中收的客户基础,并培养客户在平台消费或交易的习惯,来丰富拓展中收的渠道来源.

四、银行如何面对互联网金融的挑战

(一)、进一步完善以线上信用评级为基础的风险控制机制.目前由于网络信用主体身份认定的不确定性,使得仍无法与社会信用体系形成有效的对接,未来电子商务信用评级机制的发展应强调线下化、全网化和一体化的方向.首先,未来的信用评级机制将逐步完善成为电子商务信用和传统金融信用相互补充、线下和线上评估相互补充的混合模式;其次,对违约信息的披露将完成线上与线下无缝对接,形成各大电子商务融资平台的全覆盖,从而实现对违约行为从单纯的经济惩罚向断绝融资渠道的惩罚转变,增强惩罚的广度和力度;最后,进一步创新风险管控的思路和模式,由银行对包括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全平台集合授信,再由平台对进驻商户分别授信,从而实现银行对风险进行分层集合管理.

(二)、借发展互联网金融的契机加快银行转型发展步伐.随着“三位一体”建设的全面推进和电商平台向着个性化需求驱动的实时协同平台过渡,银行获取客户“三流”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挖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更为增强.在此基础上,银行应逐步扮演起“财务全能管家”和“金融怎么写作集成商”的角色,以基于电商平台的模式创新和平台创新为契机,一方面为企业打通和整合网上供应链,从而成为供应链各参与方不同时节点上的金融需求解决者;另一方面通过整合多渠道金融产品、增值怎么写作和专业讯息,为企业及个人客户提供“一键式”、“透明的”、全方位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

(三)、进一步研究建立引导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的风险防范机制.互联网和金融业务的结合,在为银行转型发展创造了契机的同时,也给银行带来了新的风险点.政策层面,银行涉足互联网金融应遵循的行业规则和监管标准目前尚不成熟,监管体系尚在建立过程中,可能会对发展产生负面影响;操作层面,当前银行与新金融势力的合作模式下,合作方的信用状况、客户资源、管理状况会直接影响到合作的质量,尤其是银行基于合作所投放信贷的质量.上述两个层面所暴露出来的风险,要求银行根据自身实际情况稳步推进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和发展,在创新的同时建立起风险隔离机制和应对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