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

点赞:5191 浏览:1580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18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计算机课程,作为近年来在基础教育阶段,特别是小学阶段新开设的课程,如何进行有效教学,尽可能的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是众多教师关注的热点问题.本文就笔者多年来的计算机教学实践,谈一些教学经验.

关 键 词 :小学 计算机 有效教学

计算机是信息工具,不会运用计算机就会像文盲一样,很难在社会中立足,因此,学生具备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便能提高各科教学的效率和效益,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迁移效应,并将此运用到其他学科的学习中,锻炼了学习能力.学会运用计算机就为当前课程的学习及今后更高层次的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手段,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孔子提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是学习最好的老师.人们只有对事物产生积极的情绪,即产生学习兴趣,才能对事物产生积极的态度,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来,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小学生年龄小、有意注意时间短、自我控制能力差,学习态度完全取决于个人的喜好.他们只有对教学感兴趣,才能产生学习的兴奋点,才能以最大的学习热情投入到学习中来;相反,如果学生对学习不感兴趣,学习热情会逐渐降低,甚至产生厌倦情绪,这样肯定是无法取得好的教学效果的.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笔者在教学中注重运用游戏教学法,以此为切人点,把游戏作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小学阶段的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在教学中引入游戏,迎合了小学生爱玩好动的天性,寓教于乐,让学生在玩中学到知识,教学效果事半功倍.如在教学鼠标的基本操作—单击、双击与拖动时,由于小学生初次接触,如仅凭讲解,学生学起来会感到枯燥无味.可采用游戏教学法,让学生进行鼠标点击的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玩得尽兴,学得盎然.又如,指法的学习是操作计算机的基本功,如采用传统教学法,让学生死记硬背,不但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相反枯燥的学习还会让学生对今后的学习产生厌倦心理,进而逐渐失去对计算机的兴趣.在玩中学,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高,兴趣更浓厚,学生不仅学得快,而且记得更牢固.

二、采用艺术化的教学语言

在计算机教学中,很多概念、程序和命令使学生感到抽象、枯燥、记忆较难,教师教学感到棘手.如果教师运用恰当的教学语言,就能化抽象为具体,化枯燥为轻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掌握知识,使教学中的难题迎刃而解,教师的教学语言要充满活力,感情充沛,富有激励性和感染力,并结合眼神、手势等肢体语言感染学生的情绪,真正做到“寓理于情,情理相融”,教师运用风趣语言、适当的比喻能消除教学中师生的疲劳,改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在教学目录删除命令时,对学生说,删除好比拆房子,要求把里面的东西清空,目录删除也是同样的道理,只有被删除的目录里面的文件被删去,目录才被删除,这给学生留下了鲜明而又深刻的印象,达到了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目的.

三、如何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能力

协作学习是一种通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个体在一起,从事学习活动,互促学习,以提高学习成效的一种形式.协作学习要求学习者主动地寻求学习伙伴并共同探索问题.现在的大多数学生长期以来在以老师传授灌输知识为主的教学模式中,养成了过分依赖教师的坏习惯,一些学生竞争观念薄弱,更缺乏团体意识,不善于协作.为培养学生的协作式学习的能力,在教学中可根据教学内容布置阶段性的作业,例如:在完成了《制作小板报》的练习后,可将任务的难度相应增加,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不只是学习信息的交流与探讨,更重要的是语言的表达、思想的沟通、性格“磨合气进而导致学生组织能力、交往能力和独立学习能力的养成,个性的发展,乃至集体主义观念的培育”.此外,对于有些学习内容,还可以采取同学们在网络上分组讨论交流的形式,进行协同学习,培养学习者之间合作共事的能力.通过个体与个体之间的协作、个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群体与群体之间的协作,使学生学会在合作中竞争的本领,培养在竞争中合作的良好品德.

四、加强计算机实践教学

计算机是一门以实践为主的自然科学,计算机实践教学,特别是上机操作和学生自主练习对学生掌握知识,形成学习能力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具体来说计算机操作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提高课堂教学有促进作用:

(一)利用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如:讲Windows操作基础时,讲文件夹的创建,其操作步骤为:1.进入到指定位置:2文件一新建一文件夹;3.转换输入法;4把鼠标移到新建文件夹.点右键,选重命名:5.输入文件夹的名字:6.确定.教师可以借助计算机投影仪或网络教学系统进行一步一步地演示后,学生进行实践练习,通过这种观察与实践并举的教学过程,不仅使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了深刻、透彻的理解,更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二)通过学生自主练习,进行常规训练.在指导学生阅读上机操作内容后,从而形成“从理论学习、观察演示,到实践操作”的思维模式,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并指导学生勤于观察,培养观察能力;最后是督促学生勤于动手,规范操作,掌握计算机常规上机知识,熟悉常见操作方法.

(三)通过设计上机操作试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应有目的布置几个上机操作难度不大的习题,并对学生的上机操作提出具体要求,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计算机知识进行较简单的操作实践,激活他们的思维,使他们的所有潜能和创造力都充分地表现出来.

结束语:

计算机教育是一项面向未来的现代化教育,计算机教育从小抓起 ,是从小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普及计算机文化、提高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途径.在计算机教学中要从课堂教学和学习的实际出发,不断总结、不断改进教学方法,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促使学生的素质和能力的发展.

如何进行小学计算机课程的有效教学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计算机类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7 写作解决问题: 如何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标准论文格式、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目录、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如何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