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建议

点赞:24847 浏览:11000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2-06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根据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具体要求,在分析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现状的基础上,对如何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进行了思考,并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建议.

关 键 词 :卓越工程师;计算机能力;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03-02

一、引言

教育部于2010年启动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下简称“卓越计划”),是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重大改革项目,也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重大举措,旨在培养造就一大批创新能力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质量各类型工程技术人才,为国家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战略怎么写作[1].目前,已先后有两批共194所高等学校被纳入该计划.然而,就如何才能培养出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这一问题,各高校仍处于摸索阶段,目前尚未有统一的培养标准.而作为各工程类专业必须掌握的一项基本技能,计算机正体现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故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对能否为社会提供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目前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状况

目前,我国现行的教育制度与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之间存在着较大的鸿沟:高校普遍重理论而轻实践,重科学而轻技术.通过这种教育制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动手能力较差,眼高手低,甚至只会纸上谈兵.而企业则普遍希望能够招聘到具备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大学毕业生,有的企业甚至希望毕业生在毕业之初就能具备较好的创新能力与项目的综合评判能力[2].“卓越计划”的提出正是为了解决上述矛盾.

近年来,随着信息产业的迅速发展,各工程类专业对计算机的依赖程度也呈现出逐年增强的趋势,故对于一名合格的“卓越工程师”而言,除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外,还应具有一定的计算机能力.在本科培养阶段,这种能力的获取通常是由计算机基础类课程来加以保障的.然而,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普遍存在如下几个问题:第一,课程设置普遍采用“一刀切”的模式,没有考虑到不同专业的实际需求与专业间的差异性;第二,教学模式较为单一,实验环节普遍缺乏专业针对性;第三,教学工作主要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完成,授课教师缺乏相关专业的知识背景;第四,缺乏与企业的合作培养环节,学生不知如何将所学到的计算机知识应用到本专业领域.上述问题的存在将极大挫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进而严重影响到“卓越工程师”的培养质量.因此,为适应国家新人才培养战略的需要,从多方面对计算机基础教育模式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已是势在必行.

关于加强卓越工程师专业计算机能力培养的建议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专业的论文范文集 大学生适用: 在职研究生论文、硕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4 写作解决问题: 学术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总结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学术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秀选题

三、改革的几点建议

针对目前我国计算机基础教育中所存在的问题,以“卓越计划”的培养目标为指导思想,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改革措施.

1.建立具有专业区分度的课程体系.众所周知,不同专业对计算机能力的需求是有所不同的,如:人文类学科只需掌握简单的文字排版与计算机网络知识即可;管理类学科在此基础上还有必要熟练掌握数据库及数据挖掘方面的知识;理科更侧重于对科学计算编程语言(如Matlab语言、R语言等)的掌握及专业软件操作能力的培养;工科对学生的计算机能力则有着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偏电子类的专业,要求学生不但要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编程能力,同时也要能够较深入地理解计算机硬件的构造机理.这种专业需求的差异性对计算机基础类课程的设置提出了挑战[3,4].为此,可在充分调研各专业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建立具有专业区分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具体措施如下:(1)根据不同专业的需求,设置针对性的计算机基础课程;(2)根据不同专业的差异性,为同一课程编写不同的教学大纲;(3)在教学大纲中,应适当增加实验环节的学时数,且尽量保证实验内容具有一定的专业倾向性,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4)为不同专业编写具有专业侧重点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材.通过上述改革措施,可使学生在所学知识与其专业背景间建立起某种联系,从而大幅提升其对计算机相关知识的学习兴趣,真正做到有的放矢.

2.设计更为灵活的教学模式.现有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较为单一,仍以枯燥的理论教学为主,辅以少量的上机实验,且实验内容通常较为陈旧,难以跟上科学技术的发展步伐.事实上,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与“卓越计划”先进的培养思想是格格不入的.为了消除这一弊端,可采取如下举措:(1)在教学过程中引入“项目教学法”,项目的设计应同时兼顾专业性与计算机能力的培养,学生可根据各自的研究兴趣进行自由组合,大家分工协作,共同完成一个项目的设计工作,这种教学方法不但会大幅提升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而且可极大地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2)定期聘请计算机不同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及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就某一专题做讲座式教学,使学生了解前沿,同时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3)定期举办各类计算机设计竞赛,如程序设计竞赛、嵌入式设计竞赛及基于互联网的创业平台设计竞赛等,这种做法的优点是可使学生引入竞争意识,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同时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加深其对基础知识的理解.

3.建立具有工程背景的师资队伍.师资队伍的质量也是关系到“卓越计划”能否顺利实施的一项关键影响因素.具体到计算机基础教育,目前的授课教师基本上都来自于计算机专业,不可否认,他们均掌握扎实的计算机基础知识,但却缺乏对所授课专业知识体系的了解,更不用说是相关专业的工程实践经验了.因此,在授课过程中,就会不可避免地出现所授知识与专业方向脱钩的现象.为此,高校应加强对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每个教师确定1~2个固定的授课专业方向,并安排他们定期去相关企业进行培训与实践.为保证上述举措能得以顺利实施,高校还可在制订职称评定规则时,对计算机基础授课教师的工程实践时数做一些限制.另外,高校也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建立合格的师资队伍,除了培养校内专职教师以外,也可以通过聘用的方式聘请校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教师或企业中的工程师进行校内授课,从而弥补目前专职教师不足的状况.

4.建立紧密的校企合作关系.“卓越计划”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参与,故学校应与企业建立起密切的合作关系.学校既可在企业的帮助下在校内建立工程实训中心,使学生不出校门就可得到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又可安排学生去企业实习,并在企业工程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科毕业设计工作.学生可在工程实训中,进一步将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与计算机能力相结合并实用化.另外,为了提升企业参与学生培养的热情,学校也可在征得学生同意的前提下,与企业签订一份三方的“订单式”培养协议,这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学生的就业率.

“卓越计划”的提出既为我国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带来了希望,同时也为现行的教育制度提出了挑战.本文以计算机基础教育为例,分析了现行教育制度与“卓越计划”培养目标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并分别从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师资培养及校企合作等四方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改革建议.希望通过上述改革措施的引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为我国培养更多合格的工程技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