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

点赞:3433 浏览:8856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10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学的目标.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关 键 词 】数学课程;改革;数学教学

数学课程反映着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的一切学习活动.美国课程论专家泰勒认为,教育的本来课题,不是教授者完成某种活动,而是要在学生的行为中引起某种重要的变化.数学课程建设为教师达到这一目标提供基本方案和依据,因而它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质量、水平有着决定性意义.

制约数学课程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致有社会因素、数学因素、学生因素、教师因素、教育理论因素、课程的发展史因素.如果从中小学数学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来看,数学课程建设是为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这种发展不是绝对自由的,而是在满足社会需要前提下实现的.学生的个性发展源于成熟与学习.成熟多受遗传的禀赋和潜能所支配,学习则是个体从环境中所获得的变化,主要受个人的教养和境遇所影响.学校数学教育给学生提供了数学学习的环境,数学课程在这种环境中起着“相似度检测”和“方案”作用.因此,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学生数学学习的实质、特点及所经历的心理规律等等,成为影响数学课程建设因素中的最根本因素.数学课程改革,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数学学习问题,为此笔者略谈己见.

本世纪的数学课程改革历史表明,不管社会存在什么样的需要,只有设计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特点、规律的课程体系,才能取得预期效果.学问中心数学课程和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失败就是佐证.本世纪60年代世界范围内流行的学问中心数学课程,是基于对学生数学学习这样的认识建立的,即数学家的认识过程与学生的学习过程的逻辑是同质的,其间的差异只是程度的问题.数学家的研究逻辑与学生的数学学习逻辑被认为是:第一,数学家的认知方式与未成熟学生的数学认知方式所显示的不同,不是种类上而仅仅是程度上的差异,两者都经历着探究——发现学习的过程;第二,智力活动在一切方面都是同一的.数学家的智力、兴趣与追求,对于任何年龄阶段的学生来说,都可以认为是适当的.于是,学问中心数学课程编制的基本准则是:依据数学科学的基本结构编制内容,体现数学的结构化、形成化、统一性和现代化.上述思想忽视了儿童思维方式的质与成人有差异,因此,学问中心数学课注定是要失败的.70年代,它受到抨击,被认为使学生“非人性化”,妨碍了“完整人格”的实现.数学课程也随大流,走向人本主义化,以学生能力的全面发展为目的.

人本主义数学课程的目标是将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和情意发展统一起来,数学课程采用知识课程与体验课程或情意课程与体验课程的多层结构.它以马斯洛的理论为其心理学基础,企图将抽象的数学演绎过程转变为经验的归纳的学习过程.然而,这种理想化课程并没有提高学校数学教育质量,过分强调尊重人的价值,忽视学生数学学习的规律,造成了学生学习能力低下.

新课改下的数学教学课程改革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数学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学位论文、研究生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0 写作解决问题: 毕业论文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小结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毕业论文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数学课程必须符合学生数学学习的特点、心理规律,实际上是数学课程的学生适切性问题,它与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共同决定着数学课程改革的成败.如何使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人格得以完善,又能兼顾社会的需要,看来“大众数学”强调素质教育的思想是比较合理的.在这一思想指导下,9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建立了各自的数学课程体系,将数学课程的社会适切性与学生适切性置于核心地位,尤其是后者,可以说达到空前的地.

数学课程标准是对各个特定阶段学生数学学习目标的规定,它体现着数学教学的目标.这些规定,必须考虑学生达到该学段时已有的数学知识经验、数学认知发展水平、数学思维的发展水平与特点,以及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以上方面可达到的水平.不同民族、不同环境下成长的学生,在思维发展顺序上同一,但达到各阶段的时间有差异.从数学概括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数学命题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几方面发展的研究表明,我国中学生在初中二年级是中学阶段思维发展的关键期,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这种转化初步完成,已“初步定型”或成熟.

从数学学习的角度看,数学课程的内容必须对大多数学校的大多数学生是难易适中,应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匹配,与学生的可接受能力相适应.这些内容应该是以前数学学习的发展,是今后数学学习或就业的准备.学习这些内容,不仅是学生获得数学知识经验,而且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机制(元学习)得到发展.数学课程的内容过于直观、易懂,有益于学生较快获得数学知识,但对数学经验积累较少,至于更有意义的学习机制的发展就微乎其微.中小学数学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让学生感知数学的发展和全貌,增加广泛的背景知识,体现不同的数学思维方式和数学思想方法.这些内容是极有价值的,学生可能会受益终身.同时,应注意学生的自学能力、数学意识的培养,必须充分考虑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为其数学学习提供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