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碎影中的生命感

点赞:12716 浏览:5676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这本书是一本随笔集,辑录了作者的37篇文章.文章长短不一,既有记述所思所想的短文也有已出版著作的前言后记.这些文章中的一部分先前已经发表过,我也曾经拜读过,但是整本随笔集读完之后还是会被作者的所思所想、所言所论深深地触动.这是一本带着体温的随笔集,书中既弥散着自觉的教育情怀,又不乏理性和逻辑的力量,使人既感动又叹服.曾听说过一个说法,了解一个人思想的最佳途径不是去阅读他的学术著作,而是要看其随手写就的短文中透露出来的信息.对这一说法我一直将信将疑,读了这本随笔集之后,才感到此言不虚.通过这本随笔集的确使我更清楚地感受到了作者对待教育的情感和思考教育问题的独特路径.

如果把一本书比作一首诗,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重把握作其“意象”.在这本随笔集中进入我们视野的意象大致有:教育、教育学、教育者等等,这些意象也大致是一般的教育研究中都会涉及的.但是这本随笔集在我看来之所有能打动人,是因为作者思索、解读这些意象的时候有着生命情怀和实践根基,因此是一种“生命实践”式的思索和解读.在生命与实践双向滋养和双向转化的图景中凝视教育、教育学,探问教育者理想的生活方式,这些构成了这本书的核心问题.在这样的凝视与探问中上述教育研究中常见的意象也展现出了不同的面向,组成了全新的诗篇.

如果把一本书当作一篇散文,那我们在阅读的时候就要注重体会其“主题”.我所感受到的本书的主题就是书名中的一个词――“生命感”.教育生命的关系,如何做有生命感的教师,如何在受教育的过程中不断完善自我的生命,这些话题都是这一主题的演绎.如何做到有生命感,这个问题也能从书中得到些许启示:个体生命是处在一定的时代和文化情境中的,因此教育者要有对时代的敏感,要有文化乡愁,要不断找寻生命的根基和家园.说到底,有生命感的教育者是要形成一种“教育的眼光”,用这种眼光来衡量什么样的环境和方式更有利于生命的成长和完善.这也正应该是教育的主题.

思想碎影中的生命感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教育学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毕业论文、学院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5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模板、论文目录 职称论文适用: 论文发表、职称评中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如果把一本书看成是一篇论文,那我们还应该注重理清其“逻辑”.在阅读一本随笔性的文集时过于计较作者的分析框架是危险的,容易导致理性对情感的压抑.幸运的是,当我尝试梳理这本随笔集的分析框架时,不仅对书中内含的思维方式有了一定的把握,而且通过这种把握还增进了我对书中所蕴含的情感的理解.在我看来作者作为教育理论工作者思考教育问题时始终秉持一种原理式的思维,不断尝试返回生命的原点、教育的原点.在这样的持续不断的返回中,生命的根基逐渐向我们敞开,逐渐显现出来;在这样的返回中,教育的眼光才得以形成和聚焦.

面对纷繁复杂的教育现实,我们“既要低头拉车,又要抬头看路”,立足实践的“仰望”能够直抵心灵的深处和教育的根基.就像康德(Kant)的墓志铭记载的那样:“世界上有两件东西能够深深地震撼人们的心灵,一件是我们心中崇高的道德准则,另一件是我们头顶上灿烂的星空.”既有俊美的思想,能描绘理想的教育图景;又有坚韧的行动,在夹缝中不断推动着教育实践的转型,我们的时代需要的是这样的面对教育的态度,呼唤的是这样的教育者.


一句话,这是一本饱含着“爱”的随笔集,也向我们展示了什么才是教育中的爱.正如书中所言“爱不仅是一种精神状态,而且是一种方向,指向希望和解放”.爱的方向也就是教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