泸州市蔬菜产业概况

点赞:19890 浏览:91852 近期更新时间:2024-04-04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泸州市位于四川盆地南缘,是川、渝、滇、黔四省市交界处,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土质肥沃,是川南鱼米之乡.泸州蔬菜在四川占有重要地位,是四川省五大优势蔬菜产区之一的川南春提早、秋延后蔬菜栽培的生产区,具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为合理利用区域和气候上的优势,充分发展泸州蔬菜产业,提高竞争力,对其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今后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1.泸州蔬菜产业概况

1.1 泸州蔬菜产业现状

①蔬菜种植规模、产量稳步增长 近20年来,泸州蔬菜产业持续稳步发展,在种植业中规模仅次于粮食,居各类经济作物之首,已经成为泸州市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全市蔬菜种植面积由1983年的1.51万hm2发展到2009年的5.2万hm2;总产量由22.7万t增加到158万t;年人均蔬菜占有量由63 kg提高到295.4 kg,年产值由0.9亿元猛增到18亿元.

②建立了一批高标准化蔬菜基地 在蔬菜产业发展中,泸州市按照“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统一规划,区域布局”的原则,以标准示范园创建为中心,突出“一早一晚”、反季节菜、特色菜和加工菜的优势,不断扩大专业化、标准化蔬菜基地建设.在各大菜区建立了一批重点标准化示范基地,如江阳区华阳白湾等地的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龙马潭区特兴等地的生姜基地;纳溪区新乐、白节、棉花坡等蔬菜产业带;泸县的特色菜基地;合江、叙永、古蔺山区乡镇的反季节蔬菜基地.

③产销日趋活跃,产品质量明显提高 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t,加工产品包括辣椒、竹笋、酸菜、大头菜、芽菜等多种类型;有大型蔬菜批发市场2家,产品辐射到川、滇、黔、渝等省市的18个县市,成为西南地区四省市的蔬菜集散中心.20世纪90年代中期,泸州市开展了以降低蔬菜农药残留为主要内容的无公害蔬菜研究、开发与推广工作,启动了放心菜工程,进行了防虫网、低毒农药、生物肥料等无公害生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到2009年底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1.8万hm2,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6 267 hm2,占总面积的34%,已认定无公害蔬菜产品 6类18个.

④蔬菜产业发展势头迅猛 近年来,我市立足自然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在大力发展蔬菜产业、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取得了较好成效.2009年全市蔬菜种植面积达5.2万hm2,其中产业基地面积1.93万hm2,设施蔬菜基地面积5 667 hm2,总产量达158万t,总产值18亿元,蔬菜外调量达70万t,产品销往云南、贵州、成都、重庆等省市,为农村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2 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优势分析

①区位优势突出 泸州东邻重庆、贵州,南界贵州、云南,西连四川宜宾、自贡,北接重庆、四川内江.市内交通发达,宜泸渝高速公路、川黔高速公路、成自泸赤高速公路、纳叙铁路等即将全面打通,逐步构建起贯通南北、连接东西、通江达海的交通大动脉,泸州区域边缘化将得到彻底改观,从而初步确立泸州在川、滇、黔、渝四省市的交通枢纽地位.距四川省会成都256 km,距重庆市135 km,是川、滇、黔、渝四省市的商贸中心和重要物资集散地.泸州蔬菜一个很重要的定位就是打造重庆的“后菜篮子”,充分利用重庆及周边城市巨大的市场需求,找准市场的空档,大力发展早春和秋延后蔬菜.

②自然条件优越 泸州地处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过渡带,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季湿热,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全市年平均气温17.6~18.4℃,大于或等于10℃的有效积温5 531~5 789℃,年日照时数1 143~1 424 h,年降雨量1 100~1 200 mm,无霜期302~357 天.土壤主要由紫色母岩风化发育而成,土质肥沃,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

泸州地貌复杂,大体上可分为4种类型:北部浅丘宽谷区、南部低中山区、中部丘陵低山区和沿江河谷地区.根据多样的地势条件,将泸州蔬菜产业基地分为沿江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和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沿江蔬菜基地是以长江、沱江沿岸乡镇的消落地(江水季节性水位涨落使江边被淹没,土地周期性地露出水面)和河坝冲积地为核心的蔬菜种植基地,其产品以外销为主,在季节上主要考虑“春提早”;丘陵特色菜基地是以浅丘平坝的乡镇为核心,以满足泸州主城供应和区县城市供给为主,是城市供给的核心基地,在季节上主要考虑周年均衡供应,在品种上考虑花色品种丰富齐全;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以适宜种植蔬菜的合江、叙永和古蔺海拔800~1 200 m的山区乡镇为核心,充分利用自身资源,种植反季节蔬菜,弥补市场淡季的缺口,调节市场供给.

泸州市蔬菜产业概况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蔬菜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学士学位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28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参考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期刊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参考 论文题目推荐度: 最新题目

2.泸州蔬菜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蔬菜产业组织化程度不高,市场意识薄弱

①在生产环节上,部分蔬菜种植品种混杂,各家各户分散种植,参加各种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和行业协会的菜农不到全市菜农总数的10%.管理不精细,生产没有形成规模.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日益突出.品牌少,品牌不响,无包装或包装简易,档次低,市场竞争力不强.②在流通环节上,蔬菜的营销手段尚处于初级阶段,基本上依靠菜贩子上门收购或农户自己装运至当地、外地的蔬菜瓜果批发市场销售,在市场中处于被动从属地位,蔬菜经纪人和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少.在生产量超过就近经销供应量后,必须面向大城市,拓展销售半径,同时需要采用冷藏、保鲜、加工等手段,来延长蔬菜供应期,平衡市场供应.这些方面的不足影响了农民收入的提高,也制约了农民对农业生产的投入.

2.2 基础设施差,抗灾能力弱

蔬菜产业资金投入力度不够,水利、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旱不能灌,涝不能排,旱涝保收面积仅占菜地总面积的30%;蔬菜生产大多仍是简单的露地生产,设施化比例不高,受自然灾害和市场波动的影响大,抗风险能力弱;无土栽培等高新技术应用在我市仍是空白,部分优势蔬菜项目受启动资金缺乏的制约难以运作到位.

2.3 科技含量低,技术力量薄弱

蔬菜种植业是一种生产周期短、劳动强度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产业,这就需要懂技术的高素质从业人员.我市在这方面比较薄弱,一方面农民文化程度还普遍不高,接受新成果和新技术能力不强;另一方面蔬菜生产技术推广人员数量有限.县区、乡镇两级农技推广技术干部中具有蔬菜专业技术的人员少,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技术成为制约我市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的软肋.科技推广怎么写作网络不够健全,引进推广的新品种、新技术落实到户、到田率不高.

2.4 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强

虽然泸州市现有蔬菜加工企业近10家,蔬菜加工能力2万余t,但是总体上加工蔬菜的种类及数量所占的比例少,产品档次低,蔬菜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产业链短,对蔬菜产品的粗加工多、精加工少,大路产品多,名优特产品少.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

3.泸州蔬菜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优化蔬菜生产布局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市场为导向,科技为支撑,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核心.全市按照城市人均26.68 m2的标准划定常年菜地,实行最低保有量制度和更为严格的占补平衡及补偿机制.通过集成技术、整合项目、增加投入、连片推进,加强蔬菜产业基地建设,调整生产布局,结合城市总体发展等规划布局.以长江和沱江流域沿线为发展重点,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一园三基地”,“一园”即泸州市蔬菜科技示范园,“三基地”即沿江河谷蔬菜基地、丘陵特色菜基地、山区反季节蔬菜基地,形成主城区供给有核心基地,县城供给有重点乡镇,乡镇消费有专业村社的蔬菜产业发展格局.

3.2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菜地基础设施的建设和完善,不仅能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高农民的农业经营收入,还能够降低自然灾害的成灾率,增强农业抵御自然风险的能力,保障农业生产的稳定性,也是增强农业产业的有力手段之一.有效规避蔬菜产业自然风险,需要加强蔬菜产业的生产条件建设,全面推进和实施规划设计的重点工程项目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保障蔬菜生产持续、健康发展.计划在今后的10年,每年修建整治山坪塘20口,新建蓄水池80口,修建排水沟20万m,新建泥结石路面机耕道40 km,硬化耕作便道100 km,确保种植蔬菜灌溉水源有保障,旱能灌、涝能排、机能进、物能运,提高防御洪水、旱灾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其中修建道路是蔬菜生产、销售及农用物资运输的基本保证.

3.3 推广普及新品种新技术

①新品种引进 为了提高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要大力引进最新蔬菜品种,注重对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筛选、示范、推广工作,以不断储备和应用高产对路的蔬菜品种.每年引进50~100个蔬菜新品种进行品比试验,并从中筛选出适宜泸州地区栽培的瓜果类、叶菜类等优质蔬菜品种进行示范推广,保证蔬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②新技术引进 a.引进工厂化现代育苗技术.在人工控制的最佳环境条件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和科学化、标准化技术指标,运用机械化、自动化手段,使秧苗生产达到优质、高产、高效,成批而稳定的水平.b.引进嫁接育苗技术.利用嫁接育苗技术,可使蔬菜植株生长旺盛,增强植株抗低温、抗土传病害的能力,增加产量,以达到提高产值的目的.

3.4 引进专业人才,提升技术水平

发挥科技与人才支撑保障作用,实施人才工程战略.①引进国内种菜能手,使广大农户掌握蔬菜生产技术和田间管理诀窍;②依托西南大学、四川省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在泸州建立蔬菜学习班,加强农业技术培训,尽快培养一批蔬菜生产、加工、经营、怎么写作等业务骨干;③长期聘请四川省蔬菜创新团队专家,在关键环节蹲点进行技术把关和现场指导;④聘请国内院士和蔬菜资深专家为顾问.

3.5 培育专业合作组织,加快加工运销体系建设

培育营销专业户和蔬菜经纪人,对外开拓市场,建立稳固可靠的营销网络;对内组织标准化生产,实行产销一体化,通过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带动农户的规模生产,使千家万户的生产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衔接起来.搞好产销信息怎么写作,鼓励他们在大中城市设立销售窗口,与大市场开展各种形式的联合和合作.立足实际,扶持和培育现有的蔬菜加工企业,通过改造、改制等手段,扩大企业加工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努力使其向集加工、贮运、技术推广、信息怎么写作为一体的集团型龙头企业方向发展.利用生态环境优良的优势,加强蔬菜业的招商引资工作,引进外向型龙头加工企业.力争10年内达到80%以上的种菜专业户加入专业合作社,农民80%以上的收入来自蔬菜产业,培育出20家具有较强实力的龙头企业.

3.6 保障质量安全,培育产业品牌

面对日趋激烈的农产品市场竞争,注重从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加强蔬菜生产监控,保障质量安全,做大产业品牌.实行投入品准入制度,建立行政规章制度,对可能影响质量安全的投入品实行严格限制.①推行蔬菜标准化生产,加强基地管理.②搞好农资市场监督管理,抓好源头控制,杜绝检测冒伪劣产品和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流入市场.

③加强质量检测监控.

做好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绿色食品基地、有机食品基地认证,树立一批知名的产地品牌、产品品牌、企业品牌,共同树立一块享誉国内外的“泸州蔬菜”产业大品牌.通过各种形式的产品推介会、博览会、采购会,向广大消费者和经销商宣传泸州蔬菜,扩大市场影响力.通过卓有成效的品牌建设,实现无公害蔬菜、绿色蔬菜、有机蔬菜产品品牌相互衔接和配套的品牌体系;申请获准使用“泸州蔬菜”地理标识,形成全国知名的泸州蔬菜企业品牌.

3.7 创新流通方式,完善流通体系

坚持一手抓生产,一手抓流通,不断加大投入,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档次,构筑起完善的市场流通体系.①建立遍及各村的蔬菜产地收购网点,在全市大型农贸批发市场设立专销区,大型集贸市场、超市和社区等设立专销点.②构建具有全方位信息怎么写作功能的泸州蔬菜电子商务公共怎么写作平台,将全国范围内从生产、储存、加工、销售、出口诸环节的众多信息,准确、及时、全面地传递到供求双方;同时,电子交易可以加快农产品的流通速度,降低流通成本,避免繁琐的现货交易程序.③依托蔬菜电子商务平台,组织蔬菜经营者,采取连锁配送、直销经营等多种形式,开展蔬菜直销,减少中间环节,直接怎么写作城市;通过与多家市内外市场结成“姊妹市场”、“友好市场”,设立“泸州蔬菜专卖区”,形成以公路“绿色通道”、“网上通道”为主的立体销售网络体系.④同川渝等地的特大型企业和单位建立直供怎么写作业务关系.⑤倾力打造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使菜农可以依托市场分析,加强针对性生产,甚至依托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签署网上交易订单,先将产品卖出,再开始蔬菜种植和生产,菜农原先被市场牵着走的被动局面,实现主动出击,走在市场前面的历史性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