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与

点赞:7834 浏览:32477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为总书记的党领导集体提出的重大理论,是治国执政的新理念,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局面.十六届六中全会以如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作出了系统的阐述,提出了鲜明的观点,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我们要很好的贯彻这次会议的精神,这不是一个短期的任务,而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我认为,主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把握和理解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

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理论体系

(一)和谐社会理论的思想来源

社会和谐,天下大同,是人类社会几千年来不断追求的梦想,古今中外很多思想家、理论家都对和谐社会做了一定的阐述.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党的和谐社会理论具有非常深远的思想渊源.

1.我国古代的和谐思想

早在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左传》记载:“八年之中,九合诸侯,如乐之和,无所不谐”,第一次出现了和谐的概念.意思是说,天下大乱,诸侯之间经常打仗,最终小国被大国打败,国家统一,社会安定,就像音乐那样美妙和谐.和谐在中文里还有一个同义词――协和.比《左传》更早的《尚书》记载:“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意思是说老百姓的素质很高,这个国家就会非常和谐.

中国的文字是象形文字,表意的.通过文字,可以看出“和谐”究竟表达了中国人怎样的感情和要求.“和”,口中有粮就为“和”.“谐”,表示人皆可言,而“皆”为“比”、“日”,就是谁说得好,就采纳谁的.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和谐”表达了两个基本的要求:一是经济要发展,二是社会要.

和谐在中华文化中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思想体系.中华文化流派很多,但各文化流派中,都多少包含着和谐的思想.这里侧重举出儒家和道家的和谐思想.儒家侧重人的和谐,比较轻视自然和谐,所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在天、地、人这三大要素中,儒家首推人和,提倡仁、义、理、智、信,强调人的关系、社会关系的重要性,讲究“和为贵”.道家与儒家则刚好相反,侧重于自然而不太看重人际社会,所谓“人法地,地法天,道法自然”.同样也是人、天、地三大要素,道家最推崇的是自然.因此道家提倡“无为寡欲,顺其自然”,提倡“天人合一”.

中国古代的和谐思想,综合起来,体现了一种大同的社会,倡导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天人关系.无论儒家与道家,凡是有道理的,我们都应该把它吸收进来,因此,我们既要实现人伦和谐,也要实现天人和谐.

2.西方国家的和谐思想

西方国家也有非常深厚的和谐思想,这里主要是指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18世纪,西方的空想社会主义发展到了一个高峰.1803年,法国傅立叶写了《全世界和谐》一书,提出全世界走向和谐要经过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通过保障制度建立半协作的关系: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协作制度,建立简单的、比较全面的协作关系;第三个阶段才是建立和谐制度,此时达到完美的协作关系.1824年,另一位空想社会主义者英国的欧文,在美国进行了新和谐公社的实验(New Harmony),但实验最终失败了.1842年,德国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魏特林出版了《和谐与自由的保证》,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以及以前的所有社会,都是病态的社会,只有到了社会主义社会,才是和谐与自由的社会.他认为,社会主义所实现的和谐,不是个体的和谐,不是局部或部分的和谐,而是全体的和谐,全社会的和谐.他首次提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够实现社会形态上的和谐.

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也有很多积极的因素,它表达了善良的愿望,值得我们今天去研究和借鉴.但是又要看到,在总体上,西方空想社会主义是建立在唯心主义基础上的,脱离了社会的生活实践,是不可能实现的.

3.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也设想了未来的社会是和谐社会.马克思主义首先讲经济和谐.马克思指出,必须把社会生产变成一种广泛的、和谐的、自由合作劳动制度,才能实现经济和谐.为了实现这种制度,必须进行根本的社会变革.其次,马克思主义讲政治和谐.恩格斯在《宣言》再版序言中谈到:“请大家不要把波兰的民族独立的问题,看成是无关痛痒的事,这是实现欧洲各民族和谐的合作所必需的.”恩格斯这里讲了民族和谐,而民族问题是政治学中的一个基本问题,因而它表达了政治和谐的观点.再次,马克思主义还讲到社会的和谐.这是《宣言》中最为重要的观点.《宣言》提出,我们将来的社会要建立“自由人的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一个人都要发展,都要充分发展,而且要把个人发展跟别人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最后,马克思主义还讲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也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共产主义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的解决”,提出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即使仍存在矛盾,但是从大的方面,根本的矛盾已经解决.所以,从发生的根源来看,从社会制度来看,共产主义不存在不可解决的根本冲突的矛盾.

回顾中国古代传统的和谐思想、西方空想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相比较而言,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更全面、更科学.今天,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主要应以马克思主义的和谐思想作为理论基础和科学依据.

(二)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2002年12月,十六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和谐社会”这个概念.十六大的主题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有六大特点,其中一个特点是“社会更加和谐”.因此,“和谐社会”在十六大报告中就提出来了,但仅此一处.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做出《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提出中国具有五大执政能力,“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其中之一.和谐社会进一步被提出来,说明我们党具有这个能力.2005年年初,党校举办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理论研讨班时,对“如何提高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个问题进行了专门研究.同志在讲话中阐述了什么是和谐社会的问题,提出了和谐社会应具有六大特征――“法制、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2006年10月,十六届六中全会形成了《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这个决定标志着我们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已形成了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决定》全文共16000多字,分成八大部分,非常详尽地阐述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论体系.首先,《决定》说明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同时指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以及包含哪些目标任务.建设和谐社会主要分成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大领域,这四大领域涵盖了29项基本任务.

(三)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伟大意义 1.它高举起了社会主义、共产主义至高至上的旗帜.和谐社会达到了人类社会的最高境界,它就是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我认为,和谐社会与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是相同的.和谐社会源于中国语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体现.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理论,现在用中国式的语言来表达,我觉得更有亲和力.

2.它是我们党又一次重大的战略部署.社会在发展,人类在进步,我们党为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不断地做出战略调整、战略部署,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这样一次重大的、新的战略部署.这次重大的战略部署是我们党从“三位一体”到“四位一体”的转变.“三位一体”,是指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同时抓.“四位一体”则包含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过去我们理解,社会包含三个方面,即经济、政治和文化.现在增加了一个社会建设,并且和谐社会的重点就是搞社会建设.我们发现,除了经济、政治、文化建设以外,还有一块单独的社会建设,过去我们没有注意到,把它放在三大块当中,现在有必要把它独立出来.这一块主要是指民生,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社会管理机制.过去我们不够重视,出现了经济这条腿比较长,社会发展、社会福利、社会管理、社会生活这条腿比较短.社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社会就是我们过去理解的,包含很多方面.比如,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广义的,这是大的社会形态.狭义的社会是指和谐社会当中的一个部分,就是社会建设,即民生.第三,它标志着我们党新的指导思想的明确定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将成为我们党又一个新的指导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因为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要科学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观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新的指导思想中的一个有机部分.

二、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形势

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有必要分析~下中国当前的社会形势.《决定》中对中国当前面临的形势进行了分析,归纳起来有三个方面:

第一,我们具有了构建和谐社会的许多有利条件,具体体现在五个方面:一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日趋完善;二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党的建设都不断加强;三是综合国力大幅度提高;四是人民生活得到显著改善:五是我们的社会、政治长期保持稳定,政通人和.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数字、资料来说明.1978年到2004年,中国的GDP从1473亿美元增长到16494亿美元.平均每年GDP增长率为9.4%;中国GDP的总量,2004年是2.23万亿,在全世界位居第四.人均GDP从1978年不到100美元到2006年已达到1740美元.从国家外汇储备来看,1978年只有1.67亿,到2006年9月,达到了9879亿,超过了日本,成为世界第一.所以说,我们现在构建和谐社会,不是一穷二白,而是具备了许多有利的社会条件.

第二,当代中国面临着一系列深刻的变化.用了四个深刻,就是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当代中国正经历着四个转型,首先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其次是从传统农业社会转向现代工业社会,同时还要进一步转向知识社会,再次是从集权政治体制转向政治体制,最后是从封闭社会转向全面开放的社会.很多人都认为,中国这种转型堪称世界第一,中国现在发生的是在过去一千年中都未曾出现过的.

第三,当前我国社会总体上是和谐的,但仍存在不少影响社会和谐的矛盾和问题.归纳起来,我国主要面临着10个方面的严峻挑战.

1.地区发展不平衡,区域水平相差大.中国从大的方面可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地区.在改革开放以前,这三大经济区域的发展大体上比较平衡.改革开放后,三大区域经济发展差距逐渐扩大.从1 980年到2003年,东部在全国经济总量中的比重从50%上升到59%,而中西部都在下降.在人均GDP收入方面,东部和中部,东部和西部,中部和西部差距也在扩大.这个情况正是经济学上的马太效应,就是发展得好的,越来越好,差的越来越差.除了三大经济带以外,各个省市也有这种情况.

构建和谐社会:问题与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和谐社会的论文范文 大学生适用: 函授毕业论文、研究生毕业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88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选题 职称论文适用: 杂志投稿、中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经典题目

2.人口增加、资源短缺、环境压力加大.2006年2月,全球人口达到65亿,中国在2005年1月已进入1 3亿人口大关,占世界人口的20%.人口对资源和环境的压力很大.中国的资源在总量上还可称地大物博,但在人均占有量上,则大大低于世界强国,资源短缺.再加上中国的生产方式、经济增长方式是“三高一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但又是低效率的.环境污染很严重.

3.就业压力持续增大,下岗失业人员增多.中国现在失业现象严重,失业率为7%一8%,达到国际警戒线.农村有1.5亿待转移的剩余劳动力,每年还新增1200万.2005年下岗人员46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共1300万.现在大学生也面临失业,今年就有124万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工作.

4.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根据世界银行估计,我国的基尼系数2001年达到0.4,这也是国际公认的警戒线.基尼系数是一个判断收入差距是否拉大的经济学工具.基尼系数为0.2时,表明社会分配过于公平;介于0.2到0.3之间,表示稍微有点区别,但还是比较平均;介于0.3到0.4之间,表示收入有所差别,但比较合理;0.4是警戒线;0.4到0.5就表明差距拉大,不合理;0.5到0.6,就是收入差距悬殊.判断中国的贫富差距还有一种方法,就是统计城镇居民最高和最低收入户的差距.1985年,城市最高的收入户平均水平和最低的平均水平相差2.9倍;到了2003年,最高收入户和最低收入户相差达到11.8倍.收入差距拉大,会带来严重的社会不和谐,一些社会学家已经提出,我们的社会出现了仇富和仇官两种比较极端的社会心理.

5.贫困人口生活困难,温饱问题尚未解决.2003年绝对贫困人口3000万.到2006年,温饱尚未解决的人口为2300万,刚达到温饱线的有5000万,再加上城市贫困人口2800万,因此,我国大概有1亿人生活在温饱线以下或接近温饱线.

6.重大生产事故频繁,矿工死亡世界最高.安全问题是重大社会问题,我国现在各类的死亡事故中,煤矿最为突出.据估计,全世界每死亡100名矿工,中国就有80人,占80%.在整个90年代,每年都有4000―5000名矿工在乡镇煤矿事故中死亡.煤矿生产安全的问题涉及到是不是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问题,那些矿主只顾赚钱,不顾工人生命.

7.社会治安形势严峻,刑事案件居高不下.改革开放以前,中国的犯罪率较低,1978年全国刑事案件只有53万起,犯罪率为十万分之五十六.2003年达到了439万起,犯罪率为十万分之三百四十,犯罪率以年均8.8%的速 度递增,刑事犯罪率以7.5%的速度上升.

8.群体增多,突发事件激增.从1978年一1982年到1998年-2002年,这20年间,来信、来访增加了500倍.现在我们每年的件在4万起以上,上万人甚至十万人的群体闹事事件都发生过.

9.艾滋吸毒高发,卫生状况堪忧.据2006年统计,我国艾滋病人7.5万,受到感染的则有65万.2003年,已登记在册的吸毒人员达到了105万,而未登记的还不知多少.如果艾滋病、吸毒人员达到千万人口,那么,中国经济成绩再大也等于零,将为拯救这些人付出全部的代价.

10.社会问题严重,诚信缺失,道德失范.珠海市每年收缴的检测硬币就达到半吨重,很多人用检测硬币在公交车上投币购票.一些领导干部官风官德比较差.权力腐败现象仍然比较严重.

怎样看待这些不和谐的因素,我认为看待中国的不和谐因素,必须对我国的社会结构进行分层.可分成四大层次:第一层是基本制度,包括基本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文化制度;第二层是具体体制,包括政治体制、经济体制、文化体制、科教卫生体制等;第三层是运行机制,就是各社会组织、各公司企业单位的具体规章制度,还有政策措施等;第四层是社会的日常生活交往,即上下级关系,同事关系等工作环境.我们分析这四大层次,可以得出三点基本认识:第一,从基本制度来看没有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有信心克服社会中存在的那些不和谐因素.第二,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存在于第二到第四层次.这些因素不克服,就无法实现和谐社会.第三,总的来说,我们的社会整体上是和谐的,但是在局部上有不和谐因素,有时甚至有所恶化,不能掉以轻心,形势还是比较严峻的.

三、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对策

1.一切问题解决的前提是发展.问题虽然很多,但恰恰要在发展中去解决.的思路很清楚,提出解决问题的所有前提是要发展,问题在发展中产生,也要在发展中解决.

2.要坚持改革是发展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改革.虽然在改革中出了一些问题,但是不能停止改革,关键是要总结经验.我们仍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不能走回头路.


3.构建和谐社会的基本方式是化解矛盾.和谐社会是一个动态的实现过程,是在冲突、矛盾中不断前进的.我们不能回避矛盾,斗争的方式也是需要的,可是我们更主要的应采取化解矛盾的方式,更多地采取合作,争取双赢、多赢,避免采取激烈对抗的方式.

4.积极消除我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化解矛盾归根到底就是去消除那些不和谐的因素.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看到我们的社会现在究竟有哪些不和谐的因素,把它找出来,然后对症下药去解决,积极去消除.总之,要最大限度的去减少那些不和谐的因素,增加和谐的因素.

5.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我们有很多不和谐的因素,消极的因素,但这些绝大部分都是人民内部矛盾,需要我们妥善处理.当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要慎重稳妥,避免激化矛盾.

6.正确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人民内部矛盾的核心问题就是利益问题,这就涉及到公平与效率的问题.构建和谐社会必须既讲公平,也讲效率.回顾历史,处理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大概有五种观点,一种是只讲公平不讲效率,那是绝对平均主义.第二种是早期资本主义的只讲效率不讲公平.第三种是我们党十五大提出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第四种是一些北欧福利国家提出的公平优先,兼顾效率,把公民从摇篮到坟墓都包下来.现在有的人还提出了第五种,就是效率和公平并重.

7.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谐社会不能让我们的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已经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点在农村,就是要解决中国的二元结构,中国的城乡差别太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的重点.

8.控制人口增长.我国的人口资源压力很大,并且还在持续增加,现在还面临人口老龄化问题,另外,还有一个人口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都要认真解决.

9.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党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核心,要提高党的执政能力,走制度建设的道路.要真正使我们党的组织、党的干部发挥作用.提出,社会要和谐,我们党内要先和谐,要扩大党内,推进党务公开.要深入开展党风廉政建设和防腐败斗争.最重要的是建立严密、有效的监督制度.

10.建设和谐社会,需要我们全体公民做出努力.我们应该在和谐社会中,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

(作者系国家行政学院科研部主任、教授、博导)

责任编辑 吴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