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阳光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点赞:23936 浏览:1075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1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内容摘 要 :本文首先对财政信息公开化的必要性进行博弈分析,之后针对辽宁省实际情况,构建地方政府财政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对辽宁省地方政府财政进行绩效考核和评价.

关 键 词 :阳光财政 博弈 绩效考核

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博弈分析

政府预算是在总体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对可支配资源的安排、配置和调整.在政府预算中有众多的参与者,他们有着不同的目标取向和行为特征,使预算决策过程充满了竞争.由于参与者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动机使不同参与者的目标出现差异,因而预算决策过程中的预算博弈就成为一种常态.我们按照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动机倾向,把预算博弈参与人分为三方:一方为支出部门,称作预算资金申报方(以下简称自然人),申报方为争取到更多的预算资金采取虚报和实报策略;第二方为政府预算部门,称作预算资金审批方(以下简称政府) ,审批方由于法律与社会所赋予的职责,对上报的部门预算采取审核和削减策略;第三方是公众.由于信息不完全和信息不对称,博弈三方均处于两种境界:自然人为实现预算最大化在实报与虚报之间徘徊.实报担心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虚报担心受到处罚.政府从合理分配财政资源出发在削减与批准或者削减多少之间徘徊.削减少了,没有履行好职责,浪费了财政资源;削减多了,影响部门工作,并引发部门的逆向选择行为.公众作为信息的弱势群体,既要面临自然人虚报的尴尬局面,又要面对政府寻租给整个公众利益带来的损害.为规范地研究博弈问题,文章检测定:

第一,自然人、政府、公众都是理性经济人,自然人努力多报预算,并设法使政府批准;政府根据其所掌握的信息适度削减申报方的预算;公众想尽可能多的了解财政支出的状况,以免利益受到伤害.

第二,成本约束.其一,自然人使政府批准其预算努力的边际成本不会超过因此得到的边际收益,并且边际成本的支出由于受到纪律的约束而不能任意增加;其二,政府必须在规定时间内审批完毕,它不可能因为自然人信息的不确定而不顾成本地对信息进行完全的审核;其三,公众信息的来源主要取决于政府,因为公众作为一个整体来说,每一个人不愿为此付出单个成本来为整体利益获取信息.

(一)政府和自然人之间的博弈

政府和自然人之间的博弈是由于博弈双方可以支配的预算资源是一定的,一方支配的资源增加意味着另一方可支配资源的减少,所以双方的利益很难一致.自然人在上报部门预算建议时,有虚报(主要是高报)和实报两种策略,政府的处理办法往往是对自然人按某一比例削减预算,因此自然人倾向于高报策略.检测定自然人以α的概率选择虚报,则实报的概率为1-α;政府以β的概率选择削减,则选择同意的概率为1-β.就某一年度的预算决策而言,我们可以检测定α、β都是确定的,据此可以建立如图1所示的博弈矩阵.

图1中,A为自然人虚报的预算金额,B为政府对自然人实行削减策略,从自然人的金额中减去的金额,F为政府可支配的资金总额.一般情况下,B>Bo,A>Ao,F>A.根据上述条件,自然人的策略是γ1等于(α,1-α),即自然人以α的概率选择虚报,以1-α的概率选择实报.政府的策略是γ2等于(β,1-β),即以β的概率选择削减,以1-β的概率选择批准.

由此可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自然人和政府都以其期望得益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下,自然人的最佳策略是以α的概率选择虚报,政府的最佳策略是以β的概率选择削减.

第二,对于自然人,以多大的概率做出虚报的决定,取决于政府.

第三,对于政府,以多大的概率选择削减策略,取决于A、Ao、B、Bo,而B、Bo虽然是由政府做出的,但其大小由政府对自然人情况的掌握决定,所以,归根到底,B的大小由自然人的情况决定.


第四,在自然人和政府相互决定策略选择的情况下,信息成为选择策略的重要因素.因为α、β决定的容量(A、Ao、B、Bo)几乎都与信息有关,信息影响这些量的大小.从上面的讨论中我们发现,自然人和政府选择何种策略由对方的情况决定,而获取对方的情况需要信息.当人们发现信息的重要作用时,双方控制信息,甚至有意释放噪音,导致信息不完全与不对称的局面,这时完全信息下的静态博弈演变为不完全信息下的动态博弈.

(二)政府和公众之间的博弈

政府为提供公共物品而进行的预算决策主要面临两大难题:一是公众对公共物品的偏好存在着方向和程度上的差异,不同的个人对物品的要求和从中得到的收益不同.二是物品的定价与成本负担的困难,即如何分配税负存在困难.这些困难形成了对政府提供公共物品的有效约束.政府预算决策是在公众分散决策的基础上进行的,是对公众分散决策集中选择的结果,而政府预算决策结果具有强制性,但这种强制性权力是社会成员赋予的,用以解决分散决策所难以解决的对公共偏好的归集.换句话说,政府也是社会公众选择的结果,即公众通过选择政府,政府代表公众进行决策,这样政府与公众之间就存在一层博弈关系:政府为公众提供物品和怎么写作,并向公众征税筹集资金;公众从政府提供的物品中受益,但要付出纳税的代价.如果政府不能为公众提供满意的怎么写作,就会失去公众的支持.政府在较多地提供物品与尽可能少的税负负担的矛盾之间进行选择;公众则就是否支持本届政府进行,于是存在一个信息不对称情况下的动态博弈,其博弈矩阵如图2所示.

检测定政府隐瞒信息,公众给予了揭露,这时政府的收益为-B,即损失为B,公众收益为-A;如果政府不隐瞒,公众揭露,政府的收益即为-C,即损失为C,公众收益为D;如果政府隐瞒,公众不揭露,政府得益为B,公众收益为-A;如果政府不隐瞒,公众亦不揭露,政府收益为-C,即损失为C,公众收益为D.根据上述条件,公众的策略是γ1等于(p,1-p),即公众以p的概率知晓,以1-p的概率不知晓.政府的策略是γ2等于(q,1-q),即以q的概率选择隐瞒,以1-q的概率选择公开.

由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第一,在公众和政府都以其期望得益或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的情况下,公众以p的概率通过各种渠道获知信息,政府以q的概率选择隐瞒信息.

第二,对于公众,知晓信息的概率p由公开信息给政府所带来的收益B或隐瞒信息所带来的损失C所决定.因为它决定政府隐瞒信息的动力有多大,从而给公众获知信息设置的阻力有多大,所以公众获知信息的最大阻力,恰恰来自政府.

第三,对于政府,以q的概率选择隐瞒信息,而q等于1,即追求利益最大化的结果是政府百分之百的选择隐瞒信息.因为政府公开信息存在风险,如果所制定的政策有悖于公众的利益、或政策执行没达到预期目标、或存在寻租行为,公开信息之后就会遭到公众的反对并信誉降低.而且在信息获知方面,公众处于劣势,政府总是先于公众并且详细知道信息,所以政府有条件隐瞒信息,这就造成了政府最终的决定是隐瞒信息,它是政府和公众之间没有争议的博弈的结果.

“阳光财政”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绩效财政是目前世界各国预算改革的方向,也是治理腐败的根本途径.绩效财政是指将部门和单位预算与其公共怎么写作的量和质挂钩,通过对其绩效考核来决定政府拨款的制度.就是说,官员在获得政府预算的同时,也承担了怎么写作责任,并接受有关部门考核.本文从定量的角度,首先建立了一套衡量财政体制实施效果的指标体系,然后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财政绩效考核指标模型.

指标体系的建立应包括能够反映财政体制的各个方面的内容,并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比性.文章从财政收入、财政支出、税收、财政支出结构四个方面选取13项指标,具体为:地方财政收入;地方财政支出;地方财政收入比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率;地方财政支出增长率;税负;教育支出比重;农业支出比重;抚恤、福利支出比重;医疗支出比重;财政收入占生产总值比重;财政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基础建设支出比重.


依据上述所建立的绩效考核指标,以辽宁省为例,选取了1981-2007年辽宁省相关数据,数据来源于《辽宁统计年鉴》.在这里运用主成分分析法或因子分析法.其基本目的就是用少数几个综合指标(即主成分)去描述多个指标或因素之间的联系.在实际计算中,利用各个单项指标的协方差矩阵或相关系数矩阵,计算出矩阵的特征值,根据特征值的比重选取主成分的数目.一般所选取的几个主成分能解释大部分信息,而损失的信息很少.

运用SPSS软件对辽宁省财政绩效考核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获得了满意的结果.其模型建立步骤为:首先是按所选取的27年数据(M),13项指标(N)列出M×N阶矩阵(记为X);再求出协方差矩阵,并根据矩阵的因子特征值所占的比重提取主成分,以主成分特征值所占的比重作为模型中综合经济指标的权重;然后计算每个主成分对各个变量的得分系数,并将得分系数加权得到辽宁财政绩效考核综合经济指标;最后依据综合经济指标及其权重建立辽宁财政绩效考核指标模型.即为总体解释变量相关矩阵的特征值以及利用最大方差法旋转后提取的主成分.

辽宁省“阳光财政”绩效评价体系构建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绩效考核的论文范文数据库 大学生适用: 专科论文、学士学位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74 写作解决问题: 写作技巧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提纲、论文设计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职称评初级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写作技巧 论文题目推荐度: 免费选题

主成分1到主成分3是辽宁财政绩效考核指标的综合经济指标,即为财政收支因子、医疗、基建比重因子、科农比重因子.由总方差分解知:主成分1至主成分3分别解释了总方差的49.736%、21.865%、20.891%,它们所概括的信息量为全部信息量的92.492%,对主成分1至主成分3加权求和得到的综合值就是我们所求的辽宁财政绩效考核指标.模型如下:

辽宁财政绩效考核模型等于49.736%×财政收支因子+21.865%×医疗、基建比重因子+20.891%×科农比重因子.

从分析的结果可以看出:在辽宁财政绩效考核的分析当中,财政收支总量这一规模性指标的权重最大,它显示了以下信息:第一,地方政府的财力;第二,财政收支之间是否平衡;第三,国家财政政策的取向;第四,财政体制改革的进程.其次是医疗、基建和科农比重这些结构性指标的权重位居其后,他们关系着民生和可持续发展,并且反映了财政支出结构的合理与否.所以,把这几项指标列入绩效考核模型当中,作为政府财政绩效考核重点关注的目标.

综上所述,本文在对财政预算信息公开的必要性论证之后,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指标体系架构进行了验证,在不改变指标原有特性的基础上消除指标相关性的影响,最终用主成分因子构建了一套代表性强、指标数量较少的考核指标体系;并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绩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辽宁省财政实际情况进行了实证分析.在权重的确定上,各类别指标权重由主成分分析法根据数据统计特性自动生成,使评价结果可信度更高,说明模型建立的基本符合实际,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