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化的危机与重构

点赞:25032 浏览:116730 近期更新时间:2024-01-29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城市文化体现了城市的个性,承载和传递了城市的信息,体现着城市的竞争力.在我国的城市化进程中,许多城市出现了建设失调、城市精神文化衰落、环境恶化等严重的城市文化危机.这就要求我们要按照城市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市民的愿望需求,从个性化、理性化、人本化三个方面加强城市文化的建设.

关 键 词 :城市文化;人本化;重构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12-0178-02

一、城市文化的内涵

文化的释义是理解城市文化的起点.马克思对于文化给予了我们较为科学的解释,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就在于人在基本活动方式上是一种自由自觉的存在物.“一个种的全部特性、种的类特性就在于生命活动的性质,而人的类特性恰恰就是自由的自觉的活动”.人不同于动物,人不再简单地受自然本能的支配,人能同时按照其他物种的尺度和自己内在的尺度进行生产和创造.正因为如此,人才能在自己的活动中创造出不同于外在自然的“人化自然”或“第二自然”.而这种“人化自然”就是我们说的文化.文化不是自然给定的,而是人类行为方式和生存方式的历史积淀的结果,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由此可见,文化的内涵非常的广泛.城市文化是随着城市的产生和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它主要是指生活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改造自然、社会和自我的对象化活动中,所形成的具有地域特色的观念形态、生活方式、行为方式、风俗习惯等等,它从本质上说就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城市文化可以说是涵盖了城市的各个要素,传递了城市的所有信息,它既承载了城市的历史,也展现了城市的现实.

二、城市文化危机

城市文化之中所呈现出来的个性是与生俱来的,由于人们生活的地理、自然环境、气候、历史、政治及经济发展等各方面存在差异,再加之最初的交通不便、信息的不流通,形成了具有一方特色和个性的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相对于全球化、现代化而言也是一种弱势文化,各个城市为了生存和发展,为了不被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所抛弃,越来越主动接受和认同一些人类共同的文化价值.所以,当全球化、现代化的洪流涌入城市时,作为个性文化和弱势文化的城市文化被排挤到了城市的边缘,原本市民们习以为常、赖以生存的城市文化模式或市民们自觉信奉的文化精神不再有效地规范个体的行为和社会的运行,开始被人们所怀疑、质疑、批判或在行动上背离,使城市出现了严重的城市文化危机.

我国的城市文化危机主要是从上世纪90年代末,城市进入高速发展之后,逐渐显现出来的.原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曾指出,目前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之中,存在着许多问题.首先,关于城市的记忆消失问题.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大量既有的城市建筑逐渐通过“旧城改造”、“危房改造”等形式进行了重新建筑,大量的较有历史价值的建筑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而被拆除.传统建筑大量的消亡,使得历史性文化空间逐渐缩小,进而导致城市记忆的消失.其次,从目前我国各大城市的发展趋势来看,大量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往往是“千篇一律”的,从一个城市到另一个城市,似乎城市整体面貌大同小异.这使得人们仿佛生活在相同的城市,形态各异的城市文化伴随着形式上的统一.而逐渐淡出历史舞台.第三,城市建设的整体失调.由于城市房地产业的快速发展,许多地区加大了对土地的开发,开始了不切实际地大拆大建,既要拉动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又要试图通过大广场、豪华办公楼等后现代建筑改变城市的外在形象,这导致了城市建设失调,违背了城市建设“宜居”的理念.第四,城市环境恶化.城市不断扩大,人口不断增多,加大了人们对自然的掠夺和破坏,绿地减少,能源短缺,生态失衡,特别是大量的城市生活垃圾、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完全超出了自然的自净能力,水、土壤、空气污染严重,城市环境面临严峻挑战.第五,城市精神文化衰落.外来文化的影响,消弱了对我国优秀文化的理解、继承和传播;人们对物质利益的追求,使更多的人忽视了自身文化修养的提升,思想变得平庸;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加大了人们的心理压力,出现了许多道德问题和心理问题.


三、城市文化重构的价值和意义

城市文化是特定区域内的人们在长期的历史活动中形成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是相对稳定的,它一旦形成,就像血脉一样构成人的存在的灵魂,它引导、规范和制约着城市市民的行为和价值观念,并发展成为市民公认的个体行为规范体系.比如,城市的制度文化为人们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设定了边界;城市的精神文化则对市民理想、信念、价值取向、精神状态等产生深刻影响,发挥着凝聚人心、统领行动、振奋精神、引导民风的作用.从社会运行层面而言,它构成了社会运行的内在机理,制约着城市政治、经济等社会活动,对整个社会运行产生深刻影响.例如,一个城市的经济活动是否具有生命力,往往取决于它的决策机制、营销机制和管理机制是服从经验式的、粗放的手工式的、家族式的传统管理模式,还是依赖理性的、科学的、可计算的、精确的、有机团队的现代管理模式,这实际上是两种不同的文化模式或文化机理的选择.因此,城市的经济问题、政治问题、制度问题以及各种社会问题,有时需要从城市文化模式上加以分析和研究,才能制定出更行之有效的改进方案.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应深刻理解城市文化发展对增强城市的凝聚力、整合力及整体运营能力的意义.

四、城市文化重梅的基本思路

(一)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个性化

城市和人一样都是有个性的.城市通过独特的自然条件、精神文化、城市形象和风土人情来展现自,己不同于其它城市的特定存在.城市的个性,是城市持久发展的生命力.例如,济南泉水众多、形态各异,因而以“泉都”闻名于世,它特有的泉水文化赋予了这座城市灵秀的气质和旺盛的生命力.景德镇之所以被人们喜欢和记忆,是因为其延续千年的陶瓷文化,琳琅满目的瓷器勾勒出了瓷都气派,吸引着各方游客,陶瓷文化使景德镇有了丰富的内涵和强大的城市竞争力.城市不仅需要现代城市的共性,更需要城市个性.城市个性是一个城市的魅力,它可以为城市吸引更多的资本、项目和人才;城市个性也是一个城市的竞争力,它能为城市创造更多的财富. 培育城市个性,一要尊重历史.城市个性是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形成的,它有自身的历史文脉,历史就是城市个性的根基和源泉,培育和滋养着城市的个性文化.保护历史文物,保护历史文化传统,防止文化断层,才能延续和发展城市个性.二是重视城市文化的自主生长.一些城市重视城市的个性文化,但只是注重特色城市文化产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没有结合城市自身特点进行合理布局,也没有同人文社会资源有机的结合起来,出现了产业结构不合理,使城市文化资源不能得到很好的挖掘和利用.城市个性文化的生长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需要依托在原有的自然和人文特色的基础上,通过改善文化环境,夯实文化基础,合理发展文化产业等,使传统的个性文化和现代的共性文化相融共生,和谐发展.三是注重城市个性文化的创新.看待城市个性必须要用动态和发展的眼光,城市个性不是僵化的、固定的、一尘不变的“传统”,它不只是一个继承问题,我们应该不断地发挥创造性和能动性去丰富城市个性,让它拥有长久的魅力和持久的生命力.

城市文化的危机与重构参考属性评定
有关论文范文主题研究: 关于城市的论文例文 大学生适用: 硕士学位论文、电大论文
相关参考文献下载数量: 52 写作解决问题: 怎么撰写
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论文任务书、论文题目 职称论文适用: 刊物发表、初级职称
所属大学生专业类别: 怎么撰写 论文题目推荐度: 优质选题

(二)城市文化建设要理性化

城市文化建设要理性化,要改变那种经验主义、直觉主义的行为方式,培养起对事物内在结构的精密的理性分析和解析的能力,避免在城市文化建设中的盲目行为,推动城市文化建设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这种可持续发展要从以下四个方面着手:一是在城市空间、用地与环境结构上:二是在城市聚居环境上;三是在城市精神文化环境上;四是在制度文化环境.

首先,加强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步骤.应遵循理性发展的原则,制定符合城市化客观规律的发展战略,合理确定城市发展方向和规模.我们要科学预测和评价城市承载力,以规划引导城市发展.其次,加快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应根据城市的自然条件、城市的结构和功能来安排城市绿地空间,城市规划应注意分配建筑用地与绿化用地比例,保护风景资源,确保发挥其生态效益,建设可持续发展的聚居环境.第三,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创新.在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中,剔除宗理关系和血缘关系,确立起理性的、的、法制的城市管理和运行机制.第四,加强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城市文化的内核,在历史上和现实中发挥着灵魂统领作用.要大力推进观念创新,努力在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以及全体市民中培育低碳、环保、园林、生态、文化、智能、宜居等先进的科学的城市发展观念.

(三)注重城市文化建设的人本化

我们的城市文化建设和发展主要是要维护人民群众的权利,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中的合理的利益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第一,注重德治与法治相结合.法治是用法律来规范和管理国家事务的一种治国方略,它保障了国家的长治久安、经济的持续发展和人民群众愿望和根本利益的实现.德治是用社会主义道德来治理国家,道德的提升有利于公正、准确地立法,科学恰当地执法;有利于提高公民的责任意识、义务意识和守法意识,端正人的行为.第二,人民群众作为城市的主人和城市生活的主体,他们依法有权参与城市的管理,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体现主体的权利.人民群众与城市发展有着直接的利益关系,城市建设根本目的是改善人民群众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提高人民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质量.人民群众的参与有利于对城市管理进行有效监督,确保自身利益不受侵害.第三,强化广大市民的自我管理意识.自我管理是指广大人民群众对自己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表现进行的管理.广大市民通过自我管理,可以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城市管理的一切工作中去,既可在工作中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创造性,也可以在管理中锻炼其管理的能力.更为重要的是,他们能对自己本身、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有一个客观的清醒认识,从而调整或修正自己的行为方式.

(责任编辑 孙国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