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并发症临床

点赞:21150 浏览:94951 近期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网友分享原创网站原创

摘 要 :目的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临床制定相关预防对策做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就诊并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析总结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按照发生率高低排序为高血压(36.0%)、低血压(20.0%)、肺部感染(16.0%)、心动过速(14.0%)、恶心呕吐(6.0%)、肌肉痉挛(4.0%),高血压的发生率36.0%明显高于同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结论尿毒症患者进行维持性血透的并发症不但重而且复杂多变,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在积极配合的同时,还应积极的采取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一旦发生并发症应尽早的给予积极的治疗、控制,减轻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治疗的有效率.

关 键 词 :尿毒症;维持性血透;并发症;临床分析尿毒症患者由于体内大量蓄积的毒素长期得不到排出,会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随着医学的发展,医疗技术的进步,目前治疗、控制尿毒症的最有效的方法为维持性血透治疗[1].此方法虽然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的生命,然而透析后可能会出现各种并发症,严重威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2].为了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为临床制定相关预防对策做参考,选取在我院就诊并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析总结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详细报道见下文.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并经病史、症状和病理等确诊为尿毒症的患者50例,其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在(21~73)岁之间,平均(46±7)岁,病程(1~8.6)年,平均(4.8±1.8)年.所有患者原发性疾病有糖尿病肾病17例、肾小球肾炎14例、良性肾小球动脉硬化症9例、肾盂肾炎5例、狼疮性肾炎3例例、其它2例.

1.2 方法所有患者全部先进行临时性的中心静脉置管,等到患者的血管条件成熟后,再进行血管内瘘手术来建立血管内瘘,难以建立的则长期颈内静脉置管.50例患者全部应用碳酸盐来进行血透,均进行2~3次/w,4h/次,血流量保持在180~300mL/min,透析液流速保持在500ml/min,肝素的使用剂量根据患者个体化差异来决定,有出血的患者用无肝素透析来治疗,有出血倾向的患者应减少肝素的剂量.血透中及血透后应严密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及临床表现,及时记录患者出现并发症的种类及其它不良反应,并尽快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给予及时的治疗和处理.

1.3观察指标观察有无高血压、低血压、肺部感染、心动过速、恶心呕吐、肌肉痉挛、心动过缓、急性左心衰、脑出血等并发症出现.

1.4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χ±s)表示,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 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并发症按照发生率高低排序为高血压(36.0%)、低血压(20.0%)、肺部感染(16.0%)、心动过速(14.0%)、恶心呕吐(6.0%)、肌肉痉挛(4.0%),高血压的发生率36.0%明显高于同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与同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相比较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注:与同组其它并发症发生率相比,*P<0.05

3讨论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治疗尿毒症的方法也随之增多.目前治疗尿毒症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此法也是能够有效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过度性方法[3].然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不足之处也是显而易见的.由于此法相当于临时性人工肾,许多原本应在体内完成的代谢循环移置到了体外进行,人体血液流变的特征被打破了,从而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系列连锁的不良反应及并发症,其中高并发症发生率已是众所周知的[4].

为了分析尿毒症维持性血透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发生情况,为临床制定相关预防对策做参考,选取2011年12月~2013年12月在我院就诊并进行维持性血透治疗的尿毒症患者50例,分析总结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显示,并发症发生率超过10.0%的有高血压、低血压、肺部感染、心动过速四种,而高血压的发生率36.0%明显高于同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P<0.05).这可能是因为维持性血液透析使得循环系统的平衡被打破,水、钠、钾等的代谢平衡严重受到影响,导致对体循环、肺循环的影响更胜对其它系统的影响[5].此外,透析后患者的免疫力下降也会导致肺部感染的几率大大增加.

综上所述,尿毒症患者进行维持性血透的并发症不但种类繁多而且相当复杂,这就要求医患双方在积极配合的同时,还应采取积极的针对性预防措施,从而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此外,一旦发生了并发症应尽早的给予积极的治疗控制,减轻并发症给患者带来的危害,提高治疗的有效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生存质量.